城中村交通品质提升策略研究论文_杨文添

城中村交通品质提升策略研究论文_杨文添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文化交通、特色交通、友好交通、规划邻避、协同治理等方面研究,探寻提升城中村交通品质和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为城中村交通治理的规划方向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中村;交通品质;策略研究

1.引言

随着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拆除重建类更新单元范围开始收缩,而城中村的改造模式也从城市更新逐步拓展为综合整治,改造的重心从推倒重建逐步转向综合治理。散落在城市里的城中村,带有传统村落的肌理特性,其发展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有着它的独特生活文化底蕴,形成了迥异于城市的特殊景观。而城中村交通普遍存在交通秩序混乱现象,甚至是脏乱差,严重影响着城市风貌,制约城中村的健康发展。城中村交通治理往往只是针对现有道路设施进行改善,往往只考虑满足基本建设功能要求,缺乏品质提升指导内容。品质交通应是从人们活动角度出发,包括文化、空间、服务等要求。城中村交通建设不应仅仅是技术性工程设施构建,更需注重高品质人性化的交通环境塑造。

2.交通寻根,彰显历史文化

城中村经过历史变迁,积聚了丰富多彩、鲜活灿烂的本土文化。例如深圳市公布的第一批42处历史建筑中则有34处位于城中村。城中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误认是“文化沙漠”,但实际上城中村有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有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脉络,促进城中村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以交通为载体,融入文化元素,建设充满人文魅力城市基础设施,是品质交通的重要体现。因此,挖掘城中村文化,交通寻根,彰显历史文化。

第一,保护传统风貌街巷的历史要素。如沿街古树、古井、条石、青砖、石墙、传统路面铺装等,这些街巷的要素是城中村空间的精华所在,需要进行保护。

第二,维持原有街巷空间尺度,延续城市发展形态。城中村街巷中建筑体量的集聚方式及密度体现了城市空间的肌理。院落、宗祠、历史建筑、地方文化、移民文化等空间组织作为城中村肌理重要构成,这些原有的肌理依赖于街巷空间而存在。通过厘清路网形态、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维持着完好的曲折有致、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保存村内交通出行脉络,延续原有村落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结构,使得城中村原有的网络结构与空间及文化环境相契合,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

第三,打通村落街巷,为文化添活力。打击违规占用及破坏道路设施,拆除有碍观瞻的围墙和闲置的违章建筑,将精细化管理向最末梢的“毛细血管”延伸, 建立交通微循环,激发空间活力,有力促进城中村面貌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

第四,改造街巷立体界面,提升村落形象。街巷界面的形态主要的是取决于建筑的形态及布局。规划统一形象界面,与建筑立面改造相协调,井然有序,形成现代社区的生活街道界面。

第五,设置街头景观小品,营造艺术文化氛围。道路在石材铺装上可如采用透水砖、青砖、卵石等铺设。地面铺砌装饰,不仅具有组织交通和引导游览的功能,还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活动场地,同时还直接创造优美的地面景观,给人美的享受,增强了艺术效果。路边可放置赋有乡村生活气息的景观小品。交通环境中的景观小品除了装饰性、趣味性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移民文化等穿插于整个道路空间体系中,更好体现情感的归宿。

通过挖掘城中村历史文化,以交通注入文化创意,道路承载城市发展记忆,打造交通文化空间,对街区、古树、古井、历史建筑等对象提出保护要求,从街巷的历史要素、空间尺度、界面控制以及街头节点的处理等方面沿用传统的城市设计,从而推动城中村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3.一村一策,打造特色交通

城中村交通治理不仅停留在保护层面、风貌提升层面,还需在内在功能上进行提升。城中村分布在大城市各个角落,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沿革、用地条件、内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城中村在用地布局、功能配置、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

在充分开展现场踏勘调研和居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各城中村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重点掌握个性问题,通过问询等方法了解各个城中村居民的不同诉求,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满足各城中村居民的诉求。因地施策,一村一策,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城中村区域特点和设施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点、线、面和空间交通综合治理,通过保护、新建、改造、改善、提升、规范并举,整治、建设、管理并重。以特色发展理念进行城中村改造,挖掘城中村的交通特色资源,重新定位,有重点、有层次、有差别治理,打造一村一策,强化特色塑造,以交通引领城中村发展。

4.友好交通,展现以人为本

城中村犹如一块“海绵”,吸纳着城市众多人口。城中村交通治理应秉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满足城中村交通品质需求,促进城中村交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建设友好型的交通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城中村环境友好型交通设计。城中村资源十分有限。城中村交通治理中,要摆正交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如交通设计中容易受到用地资源制约,则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条件,腾出活动空间,激活慢行空间,实现人车分离。

(2)城中村儿童友好型交通设计。基于儿童视角,对城中村学校、图书馆、活动场所等儿童出行频率较高的地点串联起来,在道路系统中,划定独立、连续的步行和骑行通道;在街道空间设计中通过趣味化设计,形成丰富有趣、激发儿童兴趣的出行空间,为城中村儿童提供独立、安全玩耍的街道活动空间和儿童友好的道路交通设施。

(3)城中村老年友好型交通设计。城市老龄化发展进程加速,城中村交通治理上更应注意老年群体的出行。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一半的老年人认为交通设施或设计不具易访性。老年城中村居住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养老设施建设,老年人出行极为不便。村内交通设施不完善、无障碍通道缺失等等,这些使得老年人的安全性、便利性和独立性受限,大大降低了交通出行质量。城中村老年出行主要围绕居住地周边短途生活型出行,如购物、悠闲、就医等。在交通设计上不仅考虑采用无障碍设计,同时还需具备预防性、辅助性的设施,如人行道盲道设施、通道台阶的高度、扶手扶栏等设施,可辨别性标识设计,照明设施及必要的应急设施。营造爱老敬老的社区氛围,畅通老年人交通出行环境,可提高老年人自我效能和获得感。

5.规划邻避,塑造美好村落

城中村交通治理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邻避”问题。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及对建筑物的振动等影响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抵触行为。因此,城中村交通品质提升过程中,要提高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的可实施性,必须注意邻避效应。

城中村交通治理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时,应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应当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充分听取相关群体的意见建议。涉及生态敏感区道路设施包括生态保护用地、基本农田用地、水源保护区、文化遗产等;涉及人居敏感区道路设施包括改扩建道路两侧较近范围内存在以居住(含旧房危楼)、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要充分掌握城中村发展现状问题和社区居民的意愿,结合居民诉求和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保障交通治理规划落地。

6.协同治理,确保品质提升

城中村交通治理仅是综合治理的其中一项,还包括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管线改造等等。要实现交通品质提升,则要通过空间上、组织上、利益上以及发展时序上的协同,寻求交通发展相关各方利益平衡点,在博弈中推动交通品质提升。

一是空间安排上,应注重跨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交通与用地的协同以及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治理。如涉及地下管线建设需求,要做到科学安排道路交通与地下管线建设时序,避免道路反复、无序开挖导致已建成的交通品质大大下降。

二是组织安排上,主要是政府各部门、社会组织等协同治理,因各职能不同,需要多方参与,持续的协调、沟通联动。

三是利益关系上,城中村治理关系民众切身利益,需通过政府支持引导、居民自主管理、多方良性互动的“共治共建共融”城中村治理新模式,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协力共同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成效。

7.交通精细化设计

城中村交通品质提升要注重精细化设计水平。首先要合理分配道路要素所需求空间,使得行有其道,安全舒适。在出入口、路段、交叉口等道路各处均能做到有序、安全、稳定。对道路已有各类硬件设施,提出整合要求。对道路建设过程、选材要求、施工工艺、维护要求提出细节化规定,要求精致、耐用。① 机动车交通方面;增加稳静化设计,对3米及以上宽车道,施划交通标志标线等等。② 慢行交通方面:整治巷道,提升生活品质,完善外围廊道,加强对外联系;建设专用步行通廊,打造互联互通的慢行道网络等。 ③ 公共交通方面:要提供畅达的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分担率,强化城中村的公共交通服务,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④ 静态交通方面:在有条件的道路增设停车位,规范停车秩序;设置立体停车库,提升城中村停车供给,缓解城中村停车难等。⑤ 交通组织方面:合理调节交通流的通行需求,保障各类交通流的有序流动,降低交通冲突,提高城中村交通运行效率。

8.结语

提升城中村交通品质是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城中村交通做得有品味,是与其社会空间、经济发展共立共生。城中村交通治理通过与历史文化、特色交通、友好交通、规划邻避、协同治理等手段,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交通环境,保障居民良好的出行体验,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红艳. 浅谈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 城市建筑,2013

[2]周荣州. 城中村市政道路的规划探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

[3]郭红.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

[4]王如渊. 深圳特区城中村研究[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邓春玉,王悦荣. 我国城中村问题研究综述[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

论文作者:杨文添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5

标签:;  ;  ;  ;  ;  ;  ;  ;  

城中村交通品质提升策略研究论文_杨文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