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中的流通成本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上涨论文,农产品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经历了一次上涨周期,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专家学者见仁见智。考虑到在农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中,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中间要经历采购、经销、零售等多个流通环节,由此产生一系列流通成本,因此,笔者拟从流通成本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及治理。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概况
为了更好地研究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需要对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整体概况作一下简单的描述,为我们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总体历程
自2006年下半年年以来的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最初由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从而带动禽、蛋、水产以及粮食等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特征,突出表现为肉价领涨、涨幅大、品种多。从2006年6月开始,猪肉和植物油价格上涨较快,引发了农产品涨价的进程;到2007年4月份,在猪肉、植物油价格迅速上扬的带动下,其他农产品价格开始普遍上涨,8-10月,猪肉、鸡肉等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回调,但牛羊肉、植物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步伐仍在持续;2008年以来,由于冰冻灾害影响以及猪肉价格继续回升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又呈现普涨局面;5月份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
(二)价格形成各环节中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
农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流转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中间环节,通过在这些不同环节的流通,农产品的最终价格得以形成。因此,对不同流通环节中农产品价格的趋势进行研究,可以容易地看出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
在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有三个指数可以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环节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三个指数分别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粮食)。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三个指数作分析。
第一,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加速上扬。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生产价格指数加速上升,从2006年第四季度的104.32上升到2008年第一季度的114.78。生产价格指数的上升反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这点来看,成本的上升是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这点与当前的主流观点相符。
注:上年同期=100
图1 2005年以来分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第二,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波动上扬。从图2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也呈现出波动上扬的态势。2006年7月以前,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而自2006年7月开始则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国内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2006年7月的125上升至2008年2月的174.2,最大涨幅约40%,随后有所回落,2008年7月份为162.8,仍比2006年7月上涨30.2%。批发作为农产品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批发价格指数的上升对农产品最终价格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通过合理理顺农产品批发环节的形成机制,对稳定农产品价格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注;以2000年为100计算,资料来源于农业部网站。
图2 2006年以来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月度走势图
第三,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粮食)阶段性走高。居民消费价格作为农产品价格的最终体现,最真实地反映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实际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粮食)呈现出阶段性走高的趋势。2007年以前,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从2007年开始,粮食价格指数稳步上扬,到2008年年初,这种上涨趋势明显加快,但从2008年4月份开始有保持高位稳定的态势。
注:上年同期=100
图3 2006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粮食)月度走势图
结合图1-3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成本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一是在2006年生产价格指数出现稳中有降的情形时,消费价格指数并没有出现下降;二是在2008年初成本价格指数增速放缓时,消费价格指数却出现加速上扬的态势。这就说明,在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中,生产、流通等环节对农产品最终价格的形成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收购、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对最终价格影响更大,作用效果也更加明显。农业部调研组在2008年2月26日至3月19日的调研结果表明这次农产品涨价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和流通领域各环节加价,这也与我们的结论相符。
因此,要分析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除考虑供求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流通环节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农产品上涨中的农产品流通成本变化情况进行研究。
二、主要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变化情况分析
一般而言,农产品最终价格的形成要经历生产、加工经销、零售三个环节,其中加工经销及零售环节可以统一为流通环节。当然,由于属性和产地的差异,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在以上各环节的具体表现上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具体而言,粮食价格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种植—加工经销(采购、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农贸市场、超市)”;肉类价格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养殖—加工经销(采购、运输、屠宰、批发)—零售(农贸市场、超市)”;蔬菜价格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种植—加工经销(采购、运输、批发)—零售(农贸市场、超市)”。
在当前农产品上涨中,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变化情况如何呢?为具体分析2007年以来,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变化情况,根据2008年2月26日至3月19日农业部的调研资料,我们分别挑选了几种重要的农产品,分别对其流通成本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对最终价格影响很大。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农产品流通成本在最终价格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粮食、生猪、肉鸡、牛奶、蔬菜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达到33.01%、13.10%、23.33%、54.17%和57.43%。并且,流通成本的上升对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流通成本上升量占总成本上升量的比例反映出来。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生猪外,其它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升量占总成本量的比重都很高,肉鸡、牛奶、蔬菜流通成本上升量分别占到总成本上升量的8.25%、43.53%和45.65%。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流通环节的影响,使得农产品最终价格出现较大的涨幅,增大了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要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除考虑供求因素外,还要注意到流通环节成本上升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并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升的原因所在,从而为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产品供应提供解决思路。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结合农业部课题组的调研以及笔者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的上升,这对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形成了明显的推动,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价格形成链条长。一般来说,我国农产品物流要经过生产者、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消费者等环节。物流环节多,路线长,多次装卸搬运和包装,中间损耗大,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同时,由于流通环节中的层层加价,农产品从农民手中最后到消费者手中,价格往往上涨了两三倍。根据农业部的调研,从农民出售一斤西红柿1.40元到超市零售价3.8元,上涨了1.7倍;每斤尖椒农民出售价1.25元,超市零售价格为6.5元,上涨4.2倍;每斤油菜农民出售价0.40元,超市零售价格为2.20元,上涨4.5倍;每斤牛奶出售价1.40元,超市2.86元,上涨1倍。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上升。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经销商进入大市场。在此过程中,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也大大增加了产品的交易成本。一方面,就大多数“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民而言,农民因批量小而无法采用有效率的运输工具所带来的损失、因交易量少而支付的较高单位产品运输成本、因掌握市场信息不充分而发生迂回运输多承担的运输成本和因此造成的腐烂及销售损失,这些原因增加了农民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面对着众多的交易对象,经销商掌握生产基地、生产农户以及每批产品质量信息的成本高、难度大,经销商与分散的农户进行交易,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谈判、履约、监督的成本过高而中断交易过程,从而也增加了交易成本。
3.运输过路费负担重,运输成本明显增加。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调查,从山西蔬菜主产县寿阳到上海约1000公里左右,一辆载35吨蔬菜的运输车要交纳过路费达4700元之多。此外,自2007年以来,全球性燃油价格猛涨,国际原油价格最高时突破140美元/桶,与此同时,国内油价也几次上调,北京市93号汽油价格从2006年3月26日的4.65元/升上调到6.20元/升,上涨幅度达到36.56%。油价上调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根据农业部调研组最近的调查,由于燃油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从山东寿光到北京来回油钱就需要1800元,而去年同期不到1500元,上涨幅度超过20%(宋则等,2008)。
4.服务收费较高,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不足。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交易数量庞大、买卖双方人数众多,产生的价格能够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平衡的真实状态。这种比较真实的价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4500多家承担着约70%的商品农产品流通任务。但是,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批发市场法规,使得许多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收费秩序较乱。在批发市场上,通常产地市场收卖方0.5%-1%的服务费,销地市场收卖方1%-3%的服务费,对买方入市交易一般不收费。一些销地批发市场在市场初创时期尚能这样做,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加之负债、离退休职工等的压力,收费日渐增多,既收卖方又收买方的服务费,一笔业务下来,往往要收买卖双方少则3%-6%,多则7%-8%的服务费,过高的收费已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变相提高了农产品的终端销售成本。
5.物流技术落后,运输损失率较高。由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例如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由此对运输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在我国,果蔬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粮食平均损失也有14.8%,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仅有1%—2%。正是由于运输损失率较高,而这部分损失最后由消费者承担,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
6.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资源未能有效配置。运输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瓶颈。就粮食而言,由于粮食体积大、利润低的特征,几乎决定了粮食只能通过运费相对低的火车运输。以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粮食总产量都稳定在8000万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6强。而据铁道部公开数据,2006年,我国铁路运粮总量为8282万吨,仅跟东北粮食产量持平。因此,运量占全国铁路货运量10%左右的东三省,要承担铁路运粮量的60%以上,运输压力可见一斑。正是因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使得我国农产品资源未能实现有效配置,导致了局部粮荒和东北运粮难共存局面的出现。虽然2008年5月1日至6月30日,铁道部集中两个月时间抢运东北地区1000万吨粮食出关,最大限度地解决东北粮食外运难的问题,而且也对平抑全国粮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毕竟是临时之举。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造成了农产品在局部地区的较快上涨,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7.税制设计存在不足,农产品企业税负较高。在税负方面,国内农产品企业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不能抵扣,中外农产品企业税负存在着差距;而国内农产品企业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税制设计上又存在着高征低扣的问题,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加工业。除农业产品、粮食、食用植物油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加工环节按17%的税率征税,按13%的税率抵扣进项税额,增加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四、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的路径选择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次农产品涨价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和流通成本上升。鉴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等特征,依靠增加供给、缓解供求矛盾来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措施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成效,因此,当前政府政策的重点需向流通领域倾斜,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流通成本来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标。
1.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农产品价格形成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可以有效地节约流通成本,减少流通费用,从而达到降低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的目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各种农产品中介组织,可以实现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跨过不必要的流通环节,节约费用。一是要大力发展流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借鉴国际经验,可以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协会,通过组织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降低单个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二是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研究、物资配送等组织,以及计量检查、生产检验等检查认证机构。三是加快经纪人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精干的经纪人组织队伍,改变农产品经营买卖双方直接讨价还价的交易方式。
2.加快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合理价格的形成。据调查,我国城市消费的蔬菜90%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旧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当前,为促进农产品合理价格的形成,应重点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首先,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其次,规范批发市场收费,降低交易者负担。第三,增加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经验,对市场的水、电、路和大型交易设施、信息系统、结算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第四,逐步推广现代交易方式和运作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开展期货交易、拍卖制和电子商务。第五,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尽快制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法》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等相关法规,对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准入制度、软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违规处罚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损失率。改进农产品流通中的硬件设施、技术、信息化建设等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损失率。包括乡村公路农产品运输设施低温物流、运输设施的建设、产地预冷设施、储藏设施和市场流通冷藏设施的建设,保障实现农产品物流具有良好的载体;发展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工配送物流中心,结合各地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及贸易情况,在重点地域或地区建设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加大物流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对运输、仓储等设施的完善,引进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流通的智能化,有效防范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4.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据国际通行的算法,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可节约直接成本15%、间接成本75%。由于农产品具有价格低、数量大、品种少、标准统一等特点,非常适于开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把区域性、分散性的农产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平台上以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改变农产品在产地供过于求、在销地供不应求的市场分割局面,减少流通环节,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当前,为促进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主管部门要做好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二是加强农产品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四是加强金融、交通、安全保障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尽快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结算、配送及安全防范体系;五是积极推进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5.建立高效“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一是随着跨省农产品流通的日益增加,中央政府应制定统一、长效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打破省际的政策壁垒,降低跨省流通成本;二是加强对绿色通道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清理和取消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费,适当调整过路费收费标准,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三是延伸和拓展现有的农产品“绿色通道”,除在公路上开通“绿色通道”外,还应开通相关铁路、航运、水运通道,有效利用现有运输资源,最大限度缓解公路运输的压力;四是扩大纳入“绿色通道”的农产品范围,逐步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纳入优惠范围。
6.着力发挥政府作用,创造宽松流通环境。一是要加大国家对农产品流通组织的财政资金扶持、信贷支持,适当增加对农产品运输企业的油价补贴;二是农业、科技、工商、税务、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扶持农产品流通;三是改革当前税制,建议将农产品加工品的税率调整为15%,尽快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设备投资抵扣增值税;四是加强流通领域各环节的价格监控,利用政策调节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利润空间过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