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代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沈宗光[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通过对姜丽红教授门诊治疗室性早搏的病案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导师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中药、中药配伍、中药用量、核心方剂等,为今后临床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姜丽红教授2018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吉林省中医院诊治的室性早搏患者。数据共纳入患者205例,共获得处方530首。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中医舌象、中医脉象、中医证候、处方等相关资料。随后,由2人核对并双盲录入系统中,建立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病例库。最后,对病例库进行相关统计算法的分析并得出总结。结果:1、本研究发现205例室性早搏患者,女性约占70.73%;男性约占29.27%,女性患者更易患病。并且,患者大多集中在中年(41-65岁131例)阶段,具有明显患病聚集性。2、本研究发现室性早搏患者常见的症状,除以心慌为主外,还兼有乏力、寐差、气短、胸闷等症状。3、本研究所涉及530首处方共用过222味中药,中药总频数8968次。平均每张处方16.92味中药。其中单味中药茯苓最大剂量为50g,单味中药最小剂量为3g共6味中药分别为柴胡、黄连、肉桂、升麻、吴茱萸、水蛭。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50次的中药有21味,分别为炙甘草(405)、茯苓(387)、清半夏(313)、人参(277)、首乌藤(268)、柴胡(253)、黄连(247)、当归(215)、桂枝(201)、煅龙骨(190)、石菖蒲(189)、陈皮(184)、煅牡蛎(182)、川芎(178)、白芍(177)、桔梗(173)、茯神(163)、远志(160)、枳实(154)、合欢皮(153)、枳壳(153)。提取其中药味≥3味的共有7个核心聚类群,分别为:①黄连、干姜、黄芩;②合欢花、茯神、煅龙骨、煅牡蛎;③生姜、陈皮、枳实;④生黄芪、桔梗、枳壳、白术、当归、川芎;⑤首乌藤、合欢皮、石菖蒲、远志;⑥桂枝、柴胡、白芍;⑦人参、清半夏、炙甘草、茯苓。4、研究发现处方中性味以温性药、甘味药为主,中药归经以脾经为主,功效以宁心为主。5、研究筛选发现4个常用核心方剂为四君子汤(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开心散(石菖蒲、远志)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结论:1、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患者,倡导“五脏皆令人悸,非独心也。”且多从心脾同治、心肝同治着手。2、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患者,处方常用药对以炙甘草为核心如:茯苓—炙甘草;柴胡—炙甘草;当归,桂枝—炙甘草等。3、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在中药处方治疗的基础上都嘱其调畅情志。
王倩[2](2021)在《参芪平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与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比,观察参芪平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心血管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患者,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参芪平心汤,对照组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病程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并应于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在室性早搏次数方面,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室性早搏次数均较入组前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的室性早搏次数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说明应用参芪平心汤比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室性早博的次数下降更多。2.在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短气、自汗、饮食情况、疲乏、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盗汗、口干及证候总积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心悸、胸闷、短气的积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疲乏、自汗、饮食情况、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盗汗、口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心悸、胸闷、短气方面的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在疲乏、自汗、饮食情况、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盗汗、口干及症状总积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所检查的安全指标结果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可以认为参芪平心汤治疗安全有效。结论:参芪平心汤在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室性早搏次数、中医证候疗效上的改善情况较酒石酸美托洛尔明显。
马征[3](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张培[4](2021)在《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不正常,可分为快速性(如各种性质的早搏和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如各种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除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性疾病、神经症等也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据2018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统计,22%的年轻人死于四大慢病之一的心脑血管病,而其中80%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我国心率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大约50%的患者死于突发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经典的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遍存在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副作用大,对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改善作用均不是特别理想。寻找抗心律失常新药,特别是从天然植物或者中草药中筛选安全有效、作用温和、无或低不良反应的有效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已成为目前新药研究的热点。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是从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及其同属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成分,是制剂黄杨宁片的主要有效成分。黄杨宁片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许多临床和实验室证据表明,该药对心血管疾病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衰等均有良好的疗效。CVB-D作为一种活性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叶黄杨抗心律失常活性的药理作用。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CVB-D有望成为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研究CVB-D的电生理作用特点及抗心律失常作用部位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必要条件。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点,有研究发现,CVB-D主要通过抑制钾电流,延长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从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单细胞膜片钳在研究CVB-D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在心脏电传导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开发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需要进一步研究CVB-D的详细电生理特性。所以本文拟从动物-器官-细胞三个水平进行研究,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及电生理机制,以期为药物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目的:利用手术及药物诱导的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根据人和动物的体表面积折算系数,获得临床等效给药剂量。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和大鼠乌头碱诱导的经典心律失常模型,通过电生理记录仪,评价药物对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及持续时间的作用,通过心律失常评分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1.CVB-D对大鼠冠脉接扎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使心律失常的评分由模型组的4±1降低到1±0(P<0.05);使室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由258.2±117.7 s降低到0.6±0.1 s(P<0.05);室性心动过速的出现时间由644.6±167.8 s延长到1515.0±79.0 s(P<0.001)。2.CVB-D对大鼠乌头碱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显着降低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P<0.001)。结论:CVB-D可以明显延长室速出现时间、降低室速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确了CVB-D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第二部分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目的:利用离体心脏和心室肌细胞,研究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靶点,以期为新药开发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拟采用Mapping Lab多通道矩阵式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结合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在离体心脏水平记录电传导信号,然后采用700B单细胞膜片钳系统,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的钾电流和钙电流。结果:1.CVB-D对心脏电传导作用CVB-D(10μM、20μM、30μM)可使大鼠的心率由给药前的305±27bpm分别降低到223±12 bpm(P<0.05),197±9 bpm(P<0.05)和143±42 bpm(P<0.01)。CVB-D对房室结传导无影响,但能显着延长(20μM、30μM)时的心房传导速度和(30μM)时的心室传导速度(P<0.05)。2.CVB-D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作用CVB-D(1μM)可以使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90%(APD 90)由647.5±58.5 ms延长到1062.4±112.4 ms(P<0.001)。3.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3.1 CVB-D(10μM、20μM、3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P<0.001)。3.2 CVB-D(10μM、20μM、3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4.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4.1 CVB-D(1μM、3μM、1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P<0.001)。5 m V电压下,CVB-D(1μM、3μM、10μM)标准化的钙电流分别是-0.85±0.06,-0.70±0.07和-0.42±0.06。4.2 CVB-D(1μM、3μM、1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结论:离体心脏Mapping结果和膜片钳结果共同表明:CVB-D通过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心肌细胞钙电流和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抑制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减慢心率、减慢心房和心室传导速度、对心脏起到负性传导的抑制作用;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张玉振[5](2020)在《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目前,导管消融术日渐成熟,正发展为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但限于术者经验及硬件设备等问题,术后复发等问题始终困扰临床。本研究旨在观察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及复发率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改善术后临床症状及降低复发率提供新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09月因阵发性房颤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行导管消融术,术后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共63例,使用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规范化药物治疗:盐酸可达龙片至术后3个月及达比加群酯胶囊至术后3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逐瘀定悸汤,每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餐后服用,治疗4周。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均给予对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NT-proBNP水平、中医临床症候、术后观察期再发心律失常及术后6月复发率和用药的安全性。使用统计软件SPSS19进行数据统计,并对不同数据采用相应检验方法,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NT-proBNP水平方面,两组在干预4周后较干预前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干预2月后相较于干预4周后,无显着性下降(P>0.05),但较治疗前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两组干预4周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各单项中医症候评分较干预前均显着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2月后,与干预后4周比较未见显着差异,但较治疗前仍显着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各单项症候评分中,心悸、胸闷方面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实验组78.1%,对照组51.6%,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观察期内再发心律失常与导管消融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观察期实验组出现4例再发心律失常(12.5%),包括2例房颤,2例频发房早;对照组出现10例再发心律失常(35.48%),包括5例房颤,5例频发房早,1例房扑;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实验组复发率为6.25%(2例);对照组复发率为12.90%(4例),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两组安全性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副反应与毒反应,两组在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方面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结论1.房颤导管消融术可显着降低患者NT-proBNP水平,但服用逐瘀定悸汤无显着获益。2.逐瘀定悸汤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中医症候评分,明显减轻心悸、气短、胸闷、头晕、乏力等临床症状,提高证候改善有效率。3.逐瘀定悸汤可显着减少观察期内再发心律失常,但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6个月复发率无明显影响。4.逐瘀定悸汤在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数据方面具有良好安全性。
刘丽英[6](2020)在《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房性早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性早搏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一般症状主要有心中悸动、停搏感等,故中医学将本病归于“心悸”“怔忡”范畴。近代医家在古方方剂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有效治疗心悸的中成药,其中通脉养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为现代应用较广泛的中成药。目前中医辨证心悸病以气阴两虚证和心脉瘀阻证居多。通脉养心丸益气养阴,通脉止痛,为益气活血的代表中成药。通脉养心丸组方基础取材于“炙甘草汤”,加入“生脉散”,以益气生津。加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改善循环,活血利脉,尤其是针对久病气阴两虚及心脉瘀阻的中老年患者。研究目的:通过观察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房早次数、总心搏数、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症候总积分改善情况及SF-36生活质量评价表的改善情况评价通脉养心丸对房性早搏及其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所有病例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明确诊断为房性早搏,并且中医证型属于气阴两虚证心悸的患者,共纳入5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9例。试验组予通脉养心丸口服治疗,对照组予通脉养心丸模拟剂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房早次数、总心搏数的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分数的变化,监测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1单项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房性早搏中医单项症状,但组间比较,心悸、胸闷、疲倦乏力、五心烦热、多汗等症状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失眠多梦、头晕症状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证候总积分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和58.62%,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房早次数比较:两组治疗后房早次数均降低,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房早次数的均数低于对照组。4房性早搏总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房性早搏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28%。5总心搏数比较:两组治疗后总心搏数均减少,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总心搏数均数高于对照组。6 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1通脉养心丸治疗房性早搏能有效改善患者心悸、胸闷、五心烦热、多汗等临床症状,其在治疗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通脉养心丸可减少房性早搏次数,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率的影响,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
蒋全智[7](2020)在《自拟保心汤联合胺碘酮对气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自拟保心汤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气虚血瘀型)的治疗方案,从而评价自拟保心汤联合胺碘酮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0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一科就诊患者,对象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气虚血瘀型),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入组病例共46例。记录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在术后当天均常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片),治疗组术后一周加用自拟保心汤。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后1月、3月、6月时平均心室率及术后房颤的复发率,EHRA评分的变化;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房容积指数的变化;SF-36表评分的变化,对比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变,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事件。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 for Window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疗效性评价:治疗组在治疗3月、6月时EHR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表)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后1月、3月、6月时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术治疗3月、6月时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术后1月、3月、6月时房颤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水平有明显改善。对于不良事件,治疗组1例,对照2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胺碘酮剂量减半后自行恢复正常,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后疗效均优于治疗前;而治疗后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安全性评价:两组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结论:自拟保心汤联合胺碘酮治疗气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可改善患者术后的房颤相关症状、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房颤复发率及心室率;降低房颤复发相关因素。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该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性、安全性。推测其机理可能与减轻炎症,抑制左心房增大,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王颖[8](2020)在《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参数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同期合并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在急性期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心内电信号P波及R波振幅的影响。方法:将40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同期合并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予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3次口服,同时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每日1次口服。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用药前、用药后第10d、30d、60d时相关参数情况。结果:1.心房阈值:观察组用药前心房阈值为0.45±0.03V,用药后第10d、30d、60d分别为0.68±0.03V、0.67±0.02V、0.60±0.02V;对照组用药前的心房阈值为0.47±0.04V,用药后第10d、30d、60d分别为0.67±0.03V、0.69±0.03V、0.60±0.03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室阈值:观察组用药前心室阈值为0.71±0.02V,用药后第10d、30d、60d心室阈值分别为0.70±0.02V、0.75±0.02V、0.71±0.03V;对照组用药前的心室阈值为0.70±0.03V,用药后第10d、30d、60d心室阈值分别为0.71±0.02V、0.76±0.03V、0.70±0.02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波振幅:观察组用药前P波振幅为3.72±0.02mV,用药后第10d、30d、60d P波振幅分别为3.54±0.04mV、4.71±0.03mV、3.92±0.03mV;对照组用药前的P波振幅为3.73±0.04mV,用药后第10d、30d、60d P波振幅分别为3.53±0.02mV、4.70±0.04mV、3.9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波振幅:观察组用药前R波振幅为10.70±0.04mV,用药后第10d、30d、60d R波振幅分别为9.70±0.03mV、9.86±0.03mV、9.73±0.03mV;对照组用药前的R波振幅为10.71±0.05mV,用药后第10d、30d、60d R波振幅分别为9.71±0.04mV、9.88±0.03mV、9.73±0.02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相关参数无明显影响。2.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可使用该药物。
徐淼[9](2019)在《养心汤加味对气血不足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中医药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养心汤加味对我院气血不足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养心汤加味对于气血不足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NT-ProBNP、室早频数、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探索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气血不足型)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72例,年龄选择在18-85岁之间,男女无性别限制,采用数字随机编码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应用西医规范化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试验组给予西医规范化治疗加养心汤加味(水煎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日2次、早晚分服),对照组则给予西医规范化治疗加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出品,0.4g/粒,一次2-4粒,日3次,口服)。同时,患者有其他合并症可给予对应药物服用。疗程共计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ee氏积分、6分钟步行试验、心脏彩超、血清学指标、动态心电图中室早频数指标、中医证候单项积分、生存质量评分,并运用X2检验、t检验等手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两组间基本资料无显着差异,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将中医症状的主症和次症得分和严重程度分别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间中医症状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候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间Lee氏积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对比两组积分均明显改善,并且试验组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对比显示,即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对比,LVEF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0%,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VEF方面高于对照组,但经卡方检验对比显示,两组间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组间对比,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显着改善;但两组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前两组间室早频数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但两组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8.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各项中医症候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心悸、胸闷、气短、疲倦乏力均显示为试验组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即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9.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显着改善;针对治疗后的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脚踝或腿水肿、疲劳、乏力或精力下降、气喘、白天被迫坐下或躺下休息和夜间睡眠不好方面均显示为试验组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即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10.两组患者各36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间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中医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养心汤加味治疗气血不足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明显。2、养心汤加味对气血不足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中医症候、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NT-ProBNP、室早频数、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无不良反应,副作用小,价格低,疗效明显。由此可见,养心汤加味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具有良好的作用。
周乐晴[10](2019)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其在临床用药方面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方法在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病人中,筛选出符合试验标准的60例病人,采取简单随机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生脉散中药汤剂口服,观察组采用炙甘草汤加减中药汤剂口服;两组的服药方法均为:一日两次,分早晚温服,每次200ml;两组的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室性早搏次数及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整理相关数据后,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减少室性早搏次数、缓解中医症状方面均比对照组的效果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且观察组对心悸、五心烦热、倦怠乏力、自汗/盗汗等症状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炙甘草汤加减方在治疗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上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炙甘草汤加减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室性早搏的数量,改善了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具有推广性。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代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代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2.西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3.数据挖掘技术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证候分型 |
1.4 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数据标准化 |
2 研究工具 |
3 研究结果 |
3.1 年龄、性别统计 |
3.2 四诊统计 |
3.2.1 舌诊(舌质、舌苔)统计 |
3.2.2 脉象统计 |
3.2.3 症状统计 |
3.3 证候分布统计 |
3.4 中药统计分析 |
3.4.1 中药频次统计 |
3.4.2 中药四气统计 |
3.4.3 中药五味统计 |
3.4.4 中药归经统计 |
3.4.5 中药功效统计 |
3.4.6 中药单味药量分析 |
3.4.7 中药聚类分析 |
3.4.8 中药关联分析 |
3.4.9 基于点式互信息 |
3.5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证候分析 |
3 核心方剂分析 |
4 核心中药分析 |
5 重视治未病 |
6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参芪平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1.1.1 室性早搏的流行病学 |
1.1.2 室性早搏的概念及病因 |
1.1.3 室性早搏的发病机制 |
1.1.4 室性早搏的的诊断 |
1.1.5 室性早搏的治疗 |
1.2 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1.2.1 古代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1.3 结论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2.1.3 中医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和脱落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治疗 |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2.3.1 中医综合症候积分评定标准 |
2.3.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2.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2.5.2 疗效结果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立题背景 |
3.1.2 立题根据及导师认识 |
3.1.3 方药解析与现代药理研究 |
3.1.4 临床疗效分析 |
3.1.5 安全性分析 |
3.2 结论 |
3.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CVB—D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房颤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
二、房颤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研究 |
三、房颤的危害 |
四、房颤的治疗 |
第二节 心房颤动的中医学认识及辨证论治 |
一、心房颤动的病因病机 |
二、心房颤动的辨证分型及论治 |
三、导管消融术后的中医临床干预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实验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临床资料分析 |
二、临床疗效比较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逐瘀定悸汤用于导管消融术后治疗的理论基础 |
二、逐瘀定悸汤的有效性分析 |
三、逐瘀定悸汤的安全性 |
四、小结 |
五、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一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中药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调查表 |
发表论文 |
(6)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房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案与结果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标准 |
4 脱落及终止观察标准 |
5 试验整体设计 |
6 治疗方案 |
7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
8 结果 |
9 房性早搏疗效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
附录二 试验流程图 |
附录三 技术路线 |
附录四 证候积分表 |
附录五 SF-36生活质量评价表 |
综述 房性早搏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自拟保心汤联合胺碘酮对气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病例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配及资料收集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4.疗效评定标准 |
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统计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
6.2 西医疗效评价 |
6.3 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良事件比较 |
6.4 中医疗效疗效评价 |
6.5 安全性评价 |
7 讨论 |
7.1 目前西医对阵发性房RFCA术后的研究认识 |
7.2 中医对阵发性房颤RFCA术后的认识 |
7.3 方药分析 |
7.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 |
附件二: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
综述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终止试验标准 |
2.5 主要疾病诊断标准及相关表达说明 |
3.材料及设备 |
4.给药方法 |
5.数据收集及观察指标测量方法 |
6.质量控制 |
6.1 数据随访 |
6.2 数据录入 |
7.统计学方法 |
8.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养心汤加味对气血不足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中医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认识 |
2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西医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病例标准 |
6 脱落病例标准 |
7 临床试验方法 |
8 试验治疗方法 |
9 观察指标 |
10 统计学方法 |
11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选题背景 |
2 组方依据 |
3 方药详解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10)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
1.1 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西医对室性早搏的研究概况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治疗措施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临床设计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判定指标 |
3.疗效判定标准 |
3.1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3.2 室性早搏次数评定标准 |
4.统计分析 |
5.结果 |
5.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5.2 疗效分析 |
5.3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药治疗功能性室早的优势 |
2.气阴两虚与心悸的关系 |
3.炙甘草汤 |
3.1 方药分析 |
3.2 加减用药 |
3.3 现代药理研究 |
4.结果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代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姜丽红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用药特点[D]. 沈宗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参芪平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研究[D]. 王倩. 河北大学, 2021(11)
- [3]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D]. 张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观察[D]. 张玉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房性早搏的临床研究[D]. 刘丽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自拟保心汤联合胺碘酮对气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全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参数的影响[D]. 王颖.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养心汤加味对气血不足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中医药干预研究[D]. 徐淼.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周乐晴.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