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问题。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刺激增多,精神压力加大,心理适应不良乃至各种精神疾患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而言,尤为重要。首先,心理健康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其次,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调整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使之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和信仰。可以说,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会品德高尚。心理变态的人,根本不会具有高尚的品德。最后,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健康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它们又是提高智力活动效率、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条件。反之,青少年若在烦恼、焦躁、担心、忧虑、惧怕等不良状态下学习,则会压抑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机能受到损害,阻碍智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学习和工作,奋发向上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乐于学习工作,能把自己的志趣和精力都倾注到学习和工作中,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设性地发挥其智慧和能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争取获得最大成就。
二、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常能和他人建立积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朋友和伙伴,乐于和别人交往。对人诚恳、公正、谦虚、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喜欢或厌恶的人或事,但正面态度应多于反面态度。
三、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情绪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正常、稳定,心情开朗,热爱生活,在与人相处时,愉快肯定的情绪(高兴、喜悦、欢欣等)多于消极否定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恐惧、焦虑等),快乐应成为人的主导心境。
四、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观 他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自己,即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清楚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对自己的一切包括无法改变的缺陷能泰然处之,不怨天尤人。他们既不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换句话说,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没有自卑感。
五、心理健康的人有正常的行为和协调的个性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具有目的性,受理智支配,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和谐统一的。他们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行为反应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是首尾一贯和始终如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互相矛盾的。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也就是具有健全的人格。
六、心理健康的人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显现年龄阶段性,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具有共同特征,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和行为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年龄特征。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必须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这样的人才心理健康。
七、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对于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不回避,面对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处理。他们看待问题较为客观、全面、公允,不主观,不偏执。能根据客观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也能尊重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发指主观能动性,这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有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有生理上的因素,有社会和家庭因素,还有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负担过重,学业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性交往与性心理问题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1985年南京对34所中学的4698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为15.7%,主要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孤僻、对立等;1989年杭州对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16.79%,主要原因有考试焦虑、师生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家庭不和、异性交往和早恋问题等;北京某学院心理测量咨询中心最近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尚未达到明显障碍程度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上述数字。在被调查的1016名学生中,有严重厌学情绪的比例平均为38.6%,而且随年级升高,这一数字在不断增加。有自卑感的占66.52%。
据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咨询室对1000例心理咨询者统计,其中年龄在16—25岁的青少年居多,占总人数的50.6%。
某省某精神病院,开设青少年精神卫生咨询门诊,最多的一天接待380多位咨询者,年龄在14—18岁之间的占99%。另一家精神病院对某市10所中学初二至高三的学生做过心理调查,几千名学生的答卷中承认自我感到有心理障碍的占41.5%。
以上所说的统计数字中,绝大部分人虽然是心理不太健康,但基本上表现正常,与正常人比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生活中,不少青少年由于学业问题,人际关系、家庭、恋爱等问题,加之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有的已经得了精神病。
一位女中学生,和同学吵了一架,自已的一本书被同班的哥哥藏了半年之久,她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这些,于是她变了。变得爱照镜子,爱化妆,见人特有礼貌特谦虚,做得有点过了头。家里人发现后,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某大学研究生,一个人离家在外,由于适应不了复杂的社会,两耳产生了幻听,总觉得有人在耳边窃窃私语,开始觉得也挺好,不孤独了。后来有一天他到外地探望姐姐,一下火车就觉得有人要迫害他,回到了学校还是这样。他姐姐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医生诊断为被害妄想狂。
某精神病院里有一个年仅20岁的姑娘,她每天早晨起来就跪在床前请罪:“我有罪,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她是被父母逼疯的。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她天赋不高,没考上大学。请家庭教师,联系辅导班,折腾了一年,她仍未考上大学。父母急了,开始采取高压措施,天天把她锁在家里复习功课。一次一连两天没给她开门,第三天当打开房门时,发现她已经跪在床前虔诚地请罪了。她就这样疯了,在父母的“良好”心愿下。
上海某著名大学,一位来自湖南的女大学生,暗恋一男生,由于自已又矮又丑,非常自卑。一天这位男生过生日,这位女生给他一张贺卡,匆忙之中男生忘了收起来,她发现后写了一封信,就跳楼自杀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勿庸赘举。
中国,几千年来历来重视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读好了书,就能出人头地,就能做官,就有钱,就有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为了“金榜题名时”,只有“十年寒窗苦”了。七七年恢复高考以来,一直是应试教育,学生每天只是学如何应付考试,家长和老师都期望学生全考上大学,学生负担很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一位重点中学校长说:“学校做过调查,问学生眼下最希望的是什么?75%的学生回答是生病,学生真累呀!”他们每天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一天只读“圣贤书”,一心只想考出高分,对父母、老师有个交待。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不管是来自家庭还是社会,一旦过了极限,心灵就会出问题,或者扭曲,或者崩溃。
为什么青少年会得精神病?除了专家们所说的是心理发育的活跃期也是发病高的危险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孩子自己,都没有注意培养一种自身承受打击的素质。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孩子预备好了一切,可谓是一帆风顺。可是,当青少年遇到学业失败、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失败等问题,父母无法包办替代时,自己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精神防线彻底崩溃,得精神病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一个人不仅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明天的社会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状态,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悦纳自己,能适应社会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祖国跨世纪的一代,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