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放眼世界——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放眼世界论文,真理论文,周年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站在世界大局,纵观世界历史进程,依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放眼世界的重要观点。他说:“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从而得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重要结论,提出了必须放开眼界看世界,中国搞建设必须对世界开放的战略观点。放眼世界的观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精神,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打破狭隘的、保守的、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封闭主义观点;不放开眼界看世界,就无法大胆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无法真正地改革开放,就无法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局面。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面对新形势、新世纪,解放思想,一定要解放到从世界观点看中国的境界。
一、从世界宏观大局看中国
只有正确分析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特点,认识时代的特征,把握历史规律,才能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策略,确定正确的对外政策,才能为国内的发展把握机遇,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认识时代特征是制定国内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
认识时代特征,必须着重认识世界大局;认识国情,必须首先认识世情。站在世界大局看中国,这是邓小平同志观察中国问题的基本眼光,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思想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时,始终从世界宏观大局着眼,放开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国,以极大注意力关注和研究世界形势的变化,分析和思考世界力量的对比。正是基于对世界格局和形势的分析,特别是基于对8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的变化、世界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的认识,摸准了世界发展的脉搏,根本改变了世界大战可能打起来,要准备打仗的总判断,形成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基本结论,从而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的这一论断,精辟地把握了当今时代特征,认清了世情,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机遇判断。
放眼世界,就要关注世界宏观战略发展问题,世界眼光就是宏观战略眼光。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上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和平是当今世界的宏观趋势,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这是世界各种健康力量的共同要求;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全局任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在谋求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客观条件,发展又是和平的前提和内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有放眼世界,正确判断时代,才能增强机遇意识,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站在世界宏观的大局上,对时代特征做出判断,为我们正确制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根据。
实际上,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是依据世界眼光,以正确的时代特征的判断为依据,分析中国的国情而得出的战略结论。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已经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各国都在集中力量谋求和平,搞建设,求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更加广泛,台湾更孤立,同时香港、澳门、台湾这几年经济发展较快,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用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有利于大局,有利于发展。目前,香港回归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从世界普遍联系看中国
邓小平同志讲:“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当今世界的大局来看,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中国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任何一个国家,不论是东方落后国家,还是西方先进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孤立于全世界是不行的,关起门来搞建设更行不通。因为整个世界已经联成一气了,对外开放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和基本要求。解放思想,必须彻底地放开眼界,放在世界普遍联系中来看中国的改革、中国的发展。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站在世界大局,放开眼界的重要结论。
当今世界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已经形成一种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以普遍联系为特点的市场经济的交往方式。各个民族、地区和国家都被动或主动地联合起来,借助于世界联系来解决自身面临的共同性的发展问题,如贫困问题、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进步问题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积极主动地打开国门,逐步介入世界市场的大联系之中,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早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的60年代,西方各先进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已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世界打破了国家界限,发展成普遍联系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越分越细,各国经济对他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谁也离不开谁。要发展,就必须互相联系在一起,才能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通过世界货币、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换,形成更加紧密型的国际分工关系,开创了世界经济开放式发展的新时代。谁关门,谁就要吃亏,谁就发展不下去。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普遍联系的世界市场决定中国必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以求得在国际市场上最佳的资源配置。从现代市场经济观点来看,中国只是整个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当今世界,生产流程、产品转换、技术深化、消费行为、金融证券、生活方式等都愈益国际化,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文明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得依赖于整个人类世界。任何产品都可能是国际合作的产物,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以谋求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市场经济的运作必然要按照世界普遍联系的规律来运作,任何国家想参与就得遵循普遍联系、对外开放的规律,中国亦难例外。
在封建主义的鼎盛期,中国曾在原料、财力、技术等方面占据世界优势。但封建统治者奉行对西方商人的“羁縻怀柔”政策,死抱住“中国中心”的残缺罗盘紧闭国门,终至于鸦片战争期间被西方列强强迫接受国际法观念和贸易规则,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制中国门户开放。清皇朝衰落了,中国贻误了数次现代化的机遇,中华民族饱受丧权辱国和贫困落后之苦。新中国曾克服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左”倾错误日渐扩大,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恶果,中国经济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经济,无缘分享国际资源的好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目前世界物质文明的最高成就,落后国家绝不能因为生产力状况、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而拒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东西的影响。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证明:关门锁国是失败的,对外开放的思想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市场经济的广泛联系中。随着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沿江沿边内陆经济开发区、推进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大量引进外国资金、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措施的陆续出台,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外国资本、技术大量涌入,提高了廉价劳动力的使用效益,进出口贸易总额剧增。随着经济交往的扩大,我国领导人频繁出访,寻求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的机会,民间交流活动更多,对外开放的形势越来越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总之,一个国家的经济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国内走向国际,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不发达经济走向发达经济,必须大力加强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三、从世界历史发展看中国
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阐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建立起来,一方面产生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另一方面,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内在意蕴在于:在世界历史的总发展进程中,可以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环节突破,跳跃式地夺取政权,而不一定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落后国家虽然可以避免一些灾难和痛苦,但却面临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国际性的大分工、世界普遍的交往、广泛的竞争等人类普遍面临的世界历史性课题,任何个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摆脱这些课题的纠缠。因为个人的存在、民族的存在,乃至国家的存在都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不可能摆脱世界历史性发展的总规律。因此,只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脉搏,敢于并善于参加和利用国际社会的普遍关系,才是国家、民族和个人获得与世界历史共同发展的唯一的出路。
马克思还提出社会历史发展“三形态论”,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人联合体”三个社会形态阶段。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还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照马克思的说法,这个形态的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体系。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从总体上说是不可能跨越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的。“三形态”论实际上深化了世界历史思想,论证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不可逾越性。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商品、货币、资本、市场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不可缺乏的东西,这也正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所缺乏的。按这个思路,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找准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定位,彻底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必须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历史经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落后的国度里建立的,是在不发达的、不完善的生产力前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还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其次,必须要吸收国际上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从世界的历史进程来看,任何社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原有的前提上发展起来的。从世界历史来看,由于19 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世界各类矛盾的焦点,在落后国家取得夺取政权的成功。这样从一开始,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就先天不足,在生产力、技术上大大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市场经济、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另一方面,又必须迎头赶上,这就需要尽快发展本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与世界市场接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为尽快缩小差距,尽快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更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管理,吸收利用全人类文明成果,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世界历史进程所决定的。
四、从世界科技进步看中国
邓小平同志说过:现在的世界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当代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就其本性和应用而言,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世界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取决于人的发展完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的统一。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世界性的科技进步洪流。为了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实现。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意识,大力发展科技,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员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
放眼世界,从世界科技进步来看中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推动作用。纵观世界历史,正是科技进步推动资本主义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又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横观当今世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大转折,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创新的力度,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超过其它任何因素。邓小平同志的世界眼光,着眼于世界科技发展。看到世界科技发展,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要迅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别无他路。依靠科技就要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教育。
当代科技革命具有信息爆炸、进步速度加快、更新周期缩短、多学科领域综合渗透、高科技主导作用越来越强等新特点。高科技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球化的电脑、电视、网络以及人造卫星、程控电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形成,各国纷纷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使全球各个角落都可以迅速方便地进行交流。知识经济反映了当代高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代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等,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当今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经济竞争,是一种存亡兴衰之争,应该清醒地认识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的科技素质已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中国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科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必须用世界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的科技,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转让活动,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科技攻坚,力求形成自己的强项和名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大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已经起步并初见成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必须把对世界科技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积极态度推进中国的科技进步。
放眼世界,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内涵之一。从世界宏观大局看中国,是起步的视角。从世界历史发展看中国,是深层次的立足点。从世界普遍联系看中国,是开放的重要依据。从世界科技进步看中国,则是当代发展的重心。四个层次相互结合,将全局感、历史感、现代感、紧迫感融合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不断放眼世界,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过程。如果说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有一个制高点的话,那么,当前我们应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来寻找思想解放的新的制高点。“哀民生之多艰,搏风雨兮宇内”,路遥途险,置身于这样一个全球化交往开放世界大环境中,难道我们这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的幸运弄潮儿还有什么理由不打开眼界,放眼世界,将自己的祖国的命运跟整个世界息息相关地联系在一起,依据世界历史的脉搏大步前进呢?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