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现代化的起源_现代性论文

中国艺术现代化的起源_现代性论文

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起源论文,中国美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美术现代性具有内生原发性质

中国文学、中国美术现代性建构的逻辑起点究竟始于何时?西方汉学界的主流看法是,既然从“天下”意识形态转向个体性的民族国家,从传统的“宇宙主义”(天人合一)走向辩证斗争是中国现代性的标志,那么,很显然,回应西方文学、艺术的挑战即为中国文学、艺术现代性的开始。据此,1916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或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便可视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国内文学史界、美术史界大都屈从这一看法,美术史家在撰写现代史时,大都习惯性地从1918年的“美术革命”开始着墨。

上述观点换个方式表述即中国文学、美术是“被现代性”,被“现代化”的。这一判断,可以说是中外学者多年来构建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叙事框架的思想基础与价值准则。事实上,从18世纪以来,西方的一些主流学者就在亚里士多德“希腊人天生就是自由的,东方人天生就是奴隶”偏见的影响下,步调一致地认为中国缺少现代性所必备的自由精神。如孟德斯鸠曾作出过这样的结论:“在那个地方(中国)的一切历史里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黑格尔研究了“亚细亚社会”及生产方式后甚至说,“亚细亚社会”已偏离了人类历史的普遍进程,属于“已被扬弃的‘文明’”。M.韦伯也明确断言,中国根本不存在走向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不难看出,西方学者看法的共同落脚点是,无论从政治制度、生产方式,还是思想资源上看,亚细亚社会都不存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原发性因素与动力,而只有依赖于西方资本的入侵与文化的植入,中国才有可能完成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跨越。一句话,中国只能“被现代化”。在美术史界,苏立文、高美庆、科恩等人运用这一模式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即西化。

然而,上述观点虽然堂皇,却与明清之际社会发展的史实有着巨大的差异。据学界近年的研究,最晚至明嘉靖年间,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普遍产生,“工商皆本”、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的近现代经济思潮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在政治思想上,则出现了由皇权至上向人民福祉至上,由“私”向“公”,由特权人治向法治转化的现象。此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成果尤为丰硕,从王阳明的心学到李贽的个性解放之论,构成了正统思想之外的早期启蒙思想,其核心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新理欲观与情欲观,以及独立的个性精神等。据这些丰厚的史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已具有现代性的萌动,其现代性的发生,和西方一样,具有内生原发性质——这是我们从明清之际社会发展的史实,而不是从既有的概念和叙事模式出发所得出的结论。

由明中晚期艺术家开启的中国美术现代性

在文学界,汉学家普实克就极其敏锐地把文学体裁的转换作为现代文学在中国发生的表征。在他看来,在明代,随着向“市场”出售作品的新型文学家、艺术家的出现,诗歌艺术开始让位于小说和戏剧,后者的世俗性质、“市民趣味”及新叙事模式便构成中国文学的早期现代性。

明末的美术现象更有说服力。中国画及至明末,笔墨已高度成熟,自律性地上升至“程式化”的高度,即笔墨已超越所描摹的自然物象,自在地构成具有抽象审美价值的语言。晚明三大家中,徐渭以“泼墨”的方式彻底摆脱了写实的纠缠,将中国画提升至“写意”的高度;陈洪绶则醉心于人物画各种线纹的变化与组合;至于董其昌的山水,干脆如清人钱杜所说:“有笔墨而无丘壑。”语言的独立性,加上“市场”体制所带来的画家的职业化身份,以及在早期启蒙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个人主义”(个性化),再加上为满足新兴市民阶层审美趣味而形成的世俗化取向,便构成了中国美术早期现代性的三大基石。

这意味着,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明中晚期的艺术家们来开启的,他们以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新体”表明,中国美术现代性是从自己的文化肌理中生长出来的,具有内生性特征。至清初,四王承续董其昌衣钵,彻底完成了以皴法为主的程式化的画学体系建设,将笔墨的抽象美推至中国画的核心地位。从这个角度看,四王的所谓“摹古主义”实际上是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建立起了通向中国画现代性的不二法门,他们集古典绘画大成的“程式化”的“新体”作品,既标志着古典绘画的终结,也宣告了中国画早期现代性的诞生。

与此同时,中国画家对明中期以来的“西画东渐”也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创造性地运用西画若干技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以此开创了“折中中西”的先河。较为典型的例子有曾鲸、吴彬、龚贤、吴历诸家。曾鲸折中西法,烘染数十层,写照如明镜涵影;吴彬的绘画则带有西方写实主义特征,不仅空间深邃,且细密笔触反复描绘同类物象,产生了类似于西方铜版画式的雕琢感;在龚贤以层层积墨法所形成的“黑龚画风”上,最令人注目的,是光影变化所带来的黑白关系,这一特征隐约透露出与西画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历是唯一身兼天主教司铎的画家,其作品参研西法自不在话下。从以上诸家折中西法的实践来看,中国画家在回应西方之始,就秉持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即中国绘画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变,对西画的取用被严格限制在“用”的层面上。从这一点上讲,中国美术早期现代性就有了“内生外辅”之特征。

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双重特征

晚清的历史大变局使中国美术明晰的现代性路径变得复杂起来,在西学的强势入侵下,一系列文化问题由此而生:中国美术现代性是内源性的还是外源性的?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是进化的还是革命的?正确的回答也许在两者之间,即近代以降,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便具有了内源性与外源性、原发性与继发性、进化与革命的双重性质。

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画家以文化自觉应对西学的各种变革方案与策略便都具有了现代性特征。这其中的主要策略有:“引西润中”、“中西融合”、“传统中求变”、“借古开今”、“走向民间”,甚至“全盘西化”等。徐悲鸿否弃传统,引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虽饱受诟病,但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写实主义新体有其进步意义,它不仅重建了中国画与现实的关系,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它还以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错位,开创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现代性”:林风眠引入西方现代派的光色、线形,构成了非中国画传统的新体。今天看来,这一选择多少有点舍本求末的意思,因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平面性、装饰性、线条、色彩观、造型观多来自于东方的馈赠。不过,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看作是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的“反刍”。在诸家方案中,陈师曾所坚守的“中国画进步价值说”最具主导性。他的观点暗含着晚明以来的中国画现代性主脉;中国画“首重精神、不贵形似、格局谨严、意匠精密、下笔矜慎、立论幽微,学养深醇”,“正是画之进步”。这段立论,拿到西方,几可作为现代派的宣言。对待西画,陈师曾认为:“当有采取融会之处,固在善于会同,以发挥固有之特长耳。”在纷乱的文化格局中,这个理论无疑为“传统中求变”的画家们立定了精神,蓄养数年,终成就了“黄宾虹体”、“齐白石体”等硕硕正果。晚清至民国,中国画虽有“全盘西化”之嚣扰,显得路径迷离,但中国画却始终主体稳固,魂魄未散,以不同的“新体”,摸索着自己的现代性之路。

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本质是复合的现代性

“时运交移,质文待变”,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意识形态之要求,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画从观念、笔墨、风格、题材等方面得以全面改造。“延安革命学派”的写实风格,与徐悲鸿力主的写实主义合二为一,成为统治性的方法与样式。同时,中国画写意精神亦不甘沉沦,以民族文化诉求的强有力方式,恢复为中国画新形态的另一维度。在政治与艺术、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角力与博弈中,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智慧与实践,构建了中国画另一种现代新体:“新中国体”。它确切地表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远比西方现代性更为复杂,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称之为“杂糅的现代性”,或“复合的现代性”。

凡此种种,可归纳为:1.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之际,和西方现代性一样,它具有内生原发性质。2.在应对西学的过程中,形成“内源性”与“外源性”双重特征。3.在复杂的历史语境中,中国美术积累了丰富的现代性经验,以此形成与西方和而不同的现代性。因而,现代性是一个复数。4.在政治与艺术、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与西、自律性与他律性的互渗中,形成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本质化特征:复合的现代性。5.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从根本上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本土现代性的历史。

标签:;  ;  ;  ;  ;  

中国艺术现代化的起源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