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连续血液滤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值。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第5天,研究组的氧合指数(OI)、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血液滤过疗法用于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获得较好结果,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连续血液滤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是一种急性炎性反应,由各种病理刺激所致,也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高,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其身体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尚未稳定,更容易并发肺气漏、呼吸困难等,抢救难度更大、住院时间更长[1]。连续血液滤过是近年来临床上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一种治疗措施,它能显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促炎-抗炎反应强度,改善预后,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A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为40例患儿实施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016年6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患儿22例。女患儿18例,平均(48.1±10.0)个月。研究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15例,平均(47.2±11.1)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①符合《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相关诊断标准[3];②相关药物无过敏史;③排除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或精神疾病、伴有严重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抗炎处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原发病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再联合实施连续血液滤过治疗: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后,使用血液透析滤过机,并给予血浆预充,抗凝多采用枸橼酸抗凝(肝功能严重损害、严重低血压低灌注患儿不宜采用),速度为血泵速度的1.2 ~1.5倍,将体外循环离子钙水平控制在0.2~0.4 mmol/l,体内离子钙水平控制在1.1~1.3 mmol/l,严格监测尿量、呼吸功能、凝血功能、心律、血压、动脉血气及离子钙水平,并相应调整体外循环血流量,对于严重贫,血患儿,则先输注红细胞,再行连续血液滤过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值。①临床疗效评定如下,有效: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血气指标均未有明显改善或出现恶化。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采用SIEMENS PAPIDPIONT 500型血气酸碱分析仪对动脉血血气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并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n,%)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s)行t检验。在P<0.05条件下,证实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别。
2结果
2.1两组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接受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各项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值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5天,研究组的OI、Pa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临床研究[4]多表明,该疾病是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导致肺功能受损的结果,且多数学者认为中性粒细胞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当机体因各种因素刺激出现过激炎性反应后,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炎症因子大量分泌,诱导中性粒细胞出现“呼吸暴发”效应,进而导致细胞膜功能失常、细胞死亡;此外,中性粒细胞还会促进蛋白分解酶的分泌,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肺组织液体转运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加重缺氧程度。目前临床上针对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呼吸支持、治疗原发病、液体控制、监测生命体征,但治疗后的病死率仍较高。而连续血液滤过治疗ARDS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其机理如下:①清除肺间质水肿,改善肺实质细胞的摄氧能力,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的氧利用,降低ARDS患者死亡率;②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除了清除过多水分、代谢废物,保持内环境稳定,还能够连续地清除血液中存在的毒素或中分子物质(炎性介质大部分为中分子),阻断ARDS病程进展;③可连续、平稳、有效地纠正ARDS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并且通过调节置换液碳酸氢盐的输入速度和浓度,达到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④治疗过程中输入大量低温置换液,清除过多的炎症介质,可在短时间内有效的缓解ARDS患者的高热和高分子代谢状态,降低基础代谢率,使其氧耗减少,气体交换减少,从而减少CO2的产生,利于保护患者肺功能,并且降低机械通气造成的肺损伤。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可明显提高至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与相关研究[5]报道的结果相似。此外,研究组的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第5天,研究组的OI、Pa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连续血液滤过疗法能够显著提高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抢救效果、改善血气指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PICU治疗时间。随着连续血液滤过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开展,使得临床上用于小儿危重疾病的治疗日益广泛,但与机械通气等基础疗法联合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报道仍较少,尚缺乏临床经验。且本研究由于资金和时间受限,本研究随访时间短,对于远期疗效的研究仍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的数据,今后仍需前瞻性和大样本的深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昭妮,郭予雄,陈壮桂,等.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8):1437-1440.
[2]唐小卿,王春全,俞丽,等.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5):887-890.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4]许峰,钱素云.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医学尚未攻克的顽疾[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9):644-645.
[5]孙嵩,陈玉雯,吉训琦,等.连续血液滤过抢救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6,45(17):2370-2371.
论文作者:阳晖,王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窘迫论文; 呼吸论文; 综合征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气论文; 时间论文; 血液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