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评价计划看东亚教育质量与均衡_数学论文

从国际评估计划剖析东亚地区的教育质量与均等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均等论文,教育质量论文,计划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评估研究对于了解整体教育质量及教育改革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我们缺乏定期和可靠的数据来衡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成果。例如,以前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策划的国际评估,侧重于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课程内容”,多集中于研究学生是否掌握了学校所教授的知识;[1]而衡量学生学校课程以外的“基础能力”方面的数据则相当匮乏。

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与各国合作发展多项国际性研究,以探讨哪些能力才是现今社会所急需的。[2]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际评估超出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学科知识这一层面,重视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OECD还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教育分析和研究。例如:学生表现与学习策略的关系;[3]学生归属感与学校参与的关系;[4]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投入的程度。[5]此外,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对某些本土化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学校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表现;[6]家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与学生表现之间的关系,[7]以及比较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态度、学校生活及家庭环境等)与学生表现之间的关系[8]。

一、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教育评估研究概述

中国香港和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曾先后参与了多个国际教育评估计划,历史较悠久的均由IEA策划。[9]这些评估包括:(1)1991年的阅读能力研究,参与学生年龄为9和13岁;(2)1991年和1995年的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SIMSS及TIMSS)、1999年的TIMSS-R,此后的TIMSS2003及TIMSS2007,参与学生为9岁和13岁就读同学最多的两个年龄段,以中国香港为例,即为小学三年级至四年级,以及中学一年级至二年级;(3)2006年的国际阅读能力研究计划(PIRLS),参与学生的年龄是9~10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

1991年,3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IEA的阅读能力研究,共收集了21万学生和1万教师的资料。像大部分国际研究一样,其中的阅读得分经过调节,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lEA测试了两组学生——甲组主要是9~10岁的学生,乙组主要是14~15岁的学生;该研究中,亚洲只有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参与。总体上看,中国香港学生的表现略优于新加坡学生:甲组方面,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两地学生的得分分别为517和515,排名第九和第十;乙组方面,两地得分分别为535和534,排名第八和第九。就中学生来看,2001年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乙组)的得分均为528,而2006年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乙组)的得分跃升至564和558,中国台湾于2006年开始参与PIRLS,得分为535。

在数学方面,1995年TIMSS的结果显示,包括新加坡、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在内的东亚地区学生表现最佳。其中,新加坡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1999年,这些国家和地区仍是最佳的,但名次略有变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日本分别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2003年和2007年,这几个国家和地区还是最佳的,名次变动不大。表1给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成绩变化情况。

在科学方面,1995年TIMSS测试中表现最佳的是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然而,中国香港在1995年的科学评估研究中只排名第十六。1999年,表现最佳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改变,唯一不同的是中国台湾排名第一,中国香港则排名第十五。2003年,表现最佳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改变,唯一不同的是中国香港迎头赶上,分数与韩国相近。2007年,表现最佳的仍是东亚地区,唯中国香港再次落后,返回1999年的水平。表2给出了东亚地区在TIMSS中的科学成绩的变化情况。

简言之,一方面,东亚地区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优秀表现。有些研究者将其归因于这些地区的文化共通点,例如儒家文化强调努力和父母的关注等;[12]有些学者则认为这是教师因素使然[13]。然而,现今尚无一致的解释。[14]另一方面,在TIMSS科学评估中,从排名来说,中国香港的表现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较逊色的,这反映在小学及初中阶段的科学表现远远不及参与研究的其他“亚洲小龙”,但从具体得分情况来看,1995年至2003年已有所改善。

总之,这些关于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国际评估结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数据。[15]数学方面表现最佳的四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东亚,包括新加坡、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在阅读方面,以第一语言(中文)作答,中国香港9岁及13岁学生的表现与国际平均水平相近。中国香港这两个年龄组别的学生都在“记录式文本”(documentary)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叙述式文本”(narrative)方面则表现较差①。在科学方面,中国香港在1995年表现只与国际平均值相近,在1999年、2003年及2007年成绩有进步。中国香港学生在科学评估中,9岁及13岁的学生尤其擅答多项选择题及应付考核简单数据的题目,但在综合推理、知识应用,以及要求详细解说的题目方面较弱。

二、PISA研究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下简称PISA)是由OECD于2000年策划和实施的,此计划旨在评估及比较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成效。PISA的第一次评核周期(PISA2000)于2000年进行,共有32个OECD国家和地区参与。2002年,因10个非OECD国家和地区的加入,又称为PISA2000+计划。PISA2000+和PISA2003均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而PISA2006则增至5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PISA2006评估报告已于2007年12月4日在巴黎向全球公布,其提供了跨国性的研究结果,使我们了解到中国香港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所达到的水平。

OECD/PISA评估分为三个领域: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并且,每期评估的重点各异:PISA2000的重点范畴是“阅读”;PISA2003的重点范畴是“数学”;PISA2006的重点范畴是“科学”。重点范畴在该期评估中会占项目总数的一半。阅读能力的评估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后,完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试题。试题的设计要求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和诠释。评估所采用的文章除包括一般范文外,还包括名单、图表及说明书等。数学能力的评估包括普通算术运算以及数学思考与分析。此外,亦会测试学生能否应用以下数学概念:概率的变化与增长、空间及形状、量化推论等。评估亦会涵盖其他比较深入的范畴,如代数及几何等。科学能力的评估要求学生应用科学概念,以了解及判断自然世界中的现象。评估还会测试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辨别能力,是否懂得运用证据作科学化的推论,并将结论与他人沟通。评估所测试的科学概念与学生身处的世界有密切关系,这些概念包括:科学在日常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PISA与TIMSS不同——TIMSS评估9岁及13岁学生在数理课程上的水平,而PISA则评估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及科学方面的能力,不一定与课程内容有关。并且,PISA最关注的不是课程的主题,而是义务教育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为成年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因此,PISA的测试内容涉及较多不同的情境,并且需要学生进行多步骤的理性思考,而这种思考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用的。[16]此外,“学习成果”对PISA来说定义较广,包括情感结果(affective outcomes)和学习技巧,例如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再有,PISA问卷收集的不单是课程实践的情况,亦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家庭背景等资料。

总之,与以往的国际评估比较,OECD/PISA的评估方式有以下特点。[17](1)起源。PISA是根据政府所关注的政策事宜(例如教育的成本效益)而设计。(2)规律性。PISA涵盖多个评估领域,每三年更新一次,让参与国家和地区能够定期监察学生的学习进展。(3)涵盖的年龄组别。PISA评估对象是15岁学生,他们大部分完成了基础教育,这有助于评估基础教育系统效能。(4)目标知识与技能。PISA评估的是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以课程为基础的知识测试,OECD/PISA则通过一般概念、技能及其应用来评估。

三、PISA抽样方式

PISA 2000与PISA2000+以阅读能力为主要评估领域。中国香港参与了PISA2000+,并于2002年搜集数据,此后的两次评估中国香港亦参与。下面将以中国香港为例来说明PISA的抽样方式,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与OECD的专门小组共同商议,进而为各国家和地区制订出最具代表性且可行的方案。HKPISA的三期正式测试分别于2002年1-2月(HKPISA2000+)、2003年5-7月(HKPISA2003)及2006年5-7月(HKPISA2006)进行,每期均采用两段分层随机抽样设计,以使样本更具代表性。第一阶段,将中国香港中学分为三层:官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每一层均尽量涵盖不同生源水平(高、中、低能力)的学校,并以随机抽样方式由OECD在每层抽出学校,共抽出学校150所,各层的抽取率与各层学校数成正比,最后,合乎OECD标准的参与学校分别为:HKPISA2000+的140所,HKPISA2003的145所,HKPISA2006的146所。第二阶段,在同意参与的学校里,经随机抽样每校抽出35名15岁的学生。最后,进行有效国际比较分析的中国香港学生分别有:(1)HKPISA2000+:共4405人,来自140所学校;(2)HKPISA2003:共4478人,来自145所学校;(3)HKPISA2006:共4945人,来自146所学校。

四、研究结果

根据PISA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从质量和均等两个方面为教育成效提出启示。质量是指教育系统培育学生基础能力的平均水准;均等是指不同社会经济背景(Socio-economic Status)及文化背景的学生可以达至教育成果的差异程度。

(一)质量方面

HKPISA 2000+的研究结果显示(见表3):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比较,中国香港学生的整体表现相当出色。在4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香港在数学科排名第一,科学科排名第三,阅读科则排名第六。②在数学方面,中国香港得分560,除了日本和韩国的成绩跟中国香港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外,中国香港15岁学生的表现远比其他38个国家和地区出色;在科学方面,中国香港得分541,在41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只有韩国和日本的成绩比中国香港优异,但并无显著差异;在阅读能力方面,中国香港得分525,只有芬兰的表现显著比中国香港出色,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及爱尔兰的成绩虽比中国香港高,但无显著差异。

HKPISA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见表4):中国香港学生在4个评估范畴上均表现理想(数学第一、解难第二、③科学第三、阅读第十),而平均表现也明显高于OECD的平均值,这与第一次评价周期的PISA2000+的结果一致。若以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而言,在数学方面,除了芬兰、韩国、荷兰、列支敦士登和日本外,中国香港的表现远比其他参与国家和地区优异;在科学方面的表现,除了芬兰、日本、韩国、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亚、中国澳门、荷兰和捷克共和国八个国家和地区外,中国香港学生均较其他参与国家和地区优异;在新增的解难能力方面,中国香港与韩国、芬兰、日本、新西兰、中国澳门和列支敦士登无显著差异;在阅读方面,只有芬兰、韩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显著地比中国香港表现出色。

HKPISA 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见表5):在5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香港15岁学生的科学能力排名第二,数学能力则再居前列,而阅读能力(中文)进至第三名。中国香港学生的科学能力得分542,排名第二,仅次于芬兰;数学方面,中国台湾、芬兰、中国香港与韩国四者得分无显著差异;阅读方面,中国香港排名由第十升至第三,得分536,只低于韩国和芬兰。

表6综合了中国香港前三期PISA的研究结果。根据OECD的技术报告(OECD 2007),“阅读”、“数学”及“科学”必须作为重点范畴之后,评估项目及分数才能作趋势分析。[18]由于PISA2000的重点范畴是“阅读”,因此只有阅读能力从2000年、2003年到2006年的改进趋势是有效且显著的。数学能力方面,PISA2003才是重点范畴,因此“数学”可将2003年与2006年作趋势分析,其差别并不显著。“科学”于PISA2000才是重点范畴,因此暂未能作有效的趋势分析。至于阅读能力方面,中国香港学生于PISA2006中平均得536分,显著高于PISA 2003的510分及PISA 2000+的525分。我们发现PISA 2006阅读能力方面的卓越表现,是由于各百分位数的学生表现均有所提升,尤以第5百分位数的低分者及第95百分位数的高分者的改进幅度为甚。HKPISA2006的初步报告揭示了中国香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改进的三大因素:[19](1)学校阅读气氛的改善;(2)将“从阅读中学习”列为课改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3)2002年开始在中学一年级推行的中文科新课程改革。

(二)均等方面

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常以“社经坡度”(social gradient)表示,[20]坡度愈大表示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表现的关系愈大。坡度愈小,则表示SES与学生表现的关系愈小,亦即较少不平等情况。“社经坡度”可显示学习成果中的差异有多大程度可归因于社会经济背景。

图1 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成绩的关系

图1中,社会经济背景以“零”为中间数,代表一般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越往右表示社会经济背景越好,越往左表示社会经济背景越差;纵轴为科学成绩。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1)中国香港的“社经坡度”小,这意味着中国香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对学生在“科学”上的表现影响很小;(2)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背景相似的学生相比,中国香港15岁学生的得分较高;(3)来自中国香港底层阶级的学生的“科学”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中国香港教育系统能有效地帮助弱势学生群体。从社会经济阶层差距来衡量教育均等而言,中国香港、韩国及日本除了成绩优良外,学校教育成效亦相当均等;中国澳门的表现亦相当均等;中国台湾则显示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学生的教育成果差异十分大。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教育评估研究(尤其是PISA)近年备受关注,其最为突出的优点在于,它不只比较某一国家和地区内学校之间的差异,更可比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整体教育水平。以中国香港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情况。

教育质量方面,中国香港学生在三期PISA中表现都相当出色。从PISA2006的结果来看,中国香港学生在三方面的整体表现均高于OECD平均值。在科学方面,香港学生的平均分在参与的5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二,在统计学意义上比芬兰的分数低,但与加拿大、中国台湾、爱沙尼亚、日本及新西兰的分数相近。在数学方面,中国香港学生的平均分排名第四,与韩国、芬兰及中国台湾无显著差异。在阅读方面,中国香港排名第三,此分数显著低于芬兰及韩国,但高于所有其他参与国家和地区。

教育均等方面,中国香港学校教育在三期PISA中表现相当均等。这意味着中国香港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均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小。从中国香港15岁学生在三期PISA评估中的表现看,中国香港教育系统可以说接近于优质和均等的目标。

综合三期PISA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中国香港、韩国及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及科学方面的表现均相当出色,而且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教育成果亦相当均等;中国澳门在数学方面的表现亦相当出色,阅读及科学方面的表现稍逊,但教育成果十分均等;中国台湾在数学及科学方面的表现亦相当出色,阅读方面的表现稍逊,而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教育成果的差异十分大。

总之,PISA研究有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并把握教育的质量和均等问题,就这三期的PISA数据来看,中国香港15岁学生的质量及均等都相当优异,至于家庭、学校和政策等因素是否与教育质量及均等有关,将另文探讨;PISA2009将有更多华人地区参与,除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台湾以外,还有中国上海,预试已于2008年举行,正式测试亦于2009年举行,该期将以阅读能力为重点评估范畴,同时亦涵盖其他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所关心的重要议题,例如:优异的成绩是否意味着学生已经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能否分析、理解和与别人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有继续进修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相信,每三年一次的PISA研究计划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迪。

注释:

①若在阅读评估中以第二语言(英文)作答,学生表现均不达国际平均水平(Johnson & Cheung 1995)。

②OECD所设定的平均值是500分,标准偏差是100。

③为了审视学生日常生活中解决难题的能力,PISA2003新增了解难能力的评估范畴。

标签:;  ;  ;  ;  ;  ;  

从国际评价计划看东亚教育质量与均衡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