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征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判断能力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1]。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以其他价值判断为前提的,是与自视为善或恶的判断相联系的,道德判断所确证或根据的理由不局限于一定情境中的特定行动之结果,道德判断倾向于考虑行动者的目的[2]。

传统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道德情感并非判断的直接原因[3]。然而,道德推理是一个多维的过程,该过程充满着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确定性和非基于反思的理解,以及思索和反思。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的加工过程是快还是慢,是连贯的还是断断续续的,是明显地缺乏自我意识还是需要反思和深思熟虑,这取决于个体的发展状况、个体所面对的问题或情境的性质以及别人的观点[4]。

事后归因的研究认为,应是判断在先推理在后,情感对道德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5]。在获知特定的行为后,人即刻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于是立刻就能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今天,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类认知活动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人在解决问题时有两个加工系统在同时发生作用,即推理系统和直觉系统。它们在认知过程中平等运作,产生不同的结果。近年来,社会直觉论[6][7]指出道德判断由自动的道德直觉所导致,同时强调道德判断发生于人际间的道德互动。

道德心理发展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自从“心理健康”的概念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来,许多父母和老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结到“心理问题”,而较少关注道德判断问题。实际上,从更深的层次看,很多心理现象是两种道德力量之间的冲突,是孩子对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发出的挑战。孩子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事情作出评估,当评估的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成年人不能给予他们认可的解释和引导,他们就会产生困惑,甚至还有可能进入道德误区[8]。

本研究同时从道德思维中的道德态度和认知结构两个方面来了解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考察的内容是青少年生活经验中所熟悉的。能反映出真正的道德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通过研究以便为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心理辅导、人格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可鉴资料。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对升学率分别为高、中、低的三所城市中学和三所乡镇中学(共六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一到高三年级的90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收回问卷887份,其中有效问卷855份,回收率98.6%,有效率96.4%。具体分布见表1。

2.测量工具。采用上海师范大学顾海根和李伯黍教授编制的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9],适用于中学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水平和特征的测量,信度与效度良好。测验共有四个道德情境故事,分别以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反映出来的道德矛盾为依据编制而成,分别代表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等道德矛盾,内容涉及体育、工商、医药和家庭诸方面价值观冲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测验包括三个自变量(道德情境变量、道德态度变量和道德阶段变量),将道德判断水平投射到阶段论据中,从而考察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3.方法及数据处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在课堂上完成问卷。原则上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数据资料全部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年级特征。结果显示(见表2):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总分存在年级差异;除故事二的得分外,其余三个故事的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一、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较高(总分高于常模),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较低。

为了清楚地了解道德判断能力随年级发展的趋势,我们进行了One-Way ANOVA分析,同时绘制发展曲线图,结果发现线性趋势显著(F=24.97,p<0.001)。从总体上来看,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具体表现为初一至初二,道德判断得分呈上升趋势,然后一直到高一,得分逐渐下降,高二年级急剧回升达到顶点,到高三年级又快速下降。

以年级为自变量,对道德判断能力得分作进一步的LSD检验(见表3),结果发现:初一和初二年级、初一和高二年级、初一和高三年级、初二和高二年级、初三和高二年级、高一和高二年级,以及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差异显著。

2.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性别特征。结果显示(见表4),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测验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道德判断能力高于男生,主要体现在故事二和故事三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城市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乡镇组与城市组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组别与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四、讨论

1.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年级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判断能力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可变的。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呈上升发展的趋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渐发展。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10][11]。杨和吴[12]在中学生中运用德国心理学家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MJT)”也发现各年级学生在MJT中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总体趋势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得分越高,并认为教育在学生道德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较之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具有其推进之处。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呈波浪式前进,从初一至高一年级有一个迅速上升到平稳下降的过程,到高二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到高三年级又显著下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与中学生的人格、思维能力的发展、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等因素有关。初中一、二年级是青少年形式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会逐渐依据环境中的更多特征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准则,当这些准则不自觉地运用于道德判断时,就体现为道德判断能力水平上升。随着初三中考的临近,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相对减少,而对智育教育内容强调增加,将教育价值定位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与此同时,父母不可避免的更多强调孩子的学业,因此,中学生内化了的道德判断准则在没有外在强化的情况下,由于其自身的不成熟性,便会在初二至高一这段期间经历一个动摇期,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现一个平稳下降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实践的增加,学生原有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外在权威要求会产生矛盾,发生道德判断上的冲突,这激发了学生的积极的道德思维,使其获得了新的道德判断的结构能力,加之此时学业压力稍为减轻,学校和家庭对智育教育也会加大分量,从而在高一至高二这段时期,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质变,飞速上升。众所周知,高三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学校和家庭都围绕一个重心——学习,德育教育的更多忽视导致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水平下降。

从本研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曲线来看,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初二和高二年级。国内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初二年级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13]。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在一个理想的时期,道德发展最容易从某一阶段向次一阶段移动。但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界限,它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存在两个关键期。首次是少年期(9-13岁),最经常发生的是从前因循水平向因循水平的转变;其次是青春期(15-19岁),最容易发生的是从因循水平向后因循水平的转变。在这些关键期中发展滞后的儿童无法完全补救这种缺失,同时也无法在成人期获得最高的道德发展水平[14]。初二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正处于从前因循水平向因循水平转变的时期。此时期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具体直观的、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但由于该时期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如逆反心理的出现)和不成熟性,使得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水平在随后的初三、高一年级中出现下降现象。经历了种种道德判断的冲突,高一学生又迎来了另一个道德发展的关键期——高二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道德判断正处于从因循水平向后因循水平转变的时期。此时期学生的道德判断已能置身于社会范围之外,考虑或接受原则的内在正确性。

2.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性别特征。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不存在男女差异[15]。而本研究中的性别比较结果表明,女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显著高于男生。本研究并没有发现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城乡差异,然而乡镇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市中学生不存在。

这可能是由于男女生不同的人格特质,以及家庭、社会对他们的不同期望和态度等因素造成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子不需要太能干,但是要有“德”,包括善良、孝顺、贤惠和乖巧等。传统观念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个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人们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期望和态度,也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和人格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和小城镇中。因此,人们倾向于教授更多的道德内容给女孩,而女孩也更多地将道德准则内化,从而发展了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而在城市中,人们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家庭和社会对男孩和女孩期望的差异性变小,中学生的人格中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城市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性别差异不显著。

道德判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某个判断标准的过程,也是发展分辨不同情境、分化的使用不同判断标准的能力的过程[16]。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成长中个体自我意识增强,但在对道德的认识中,仍是以对家庭、教育者道德观认同占主导[17]。我们认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其年级特征和性别特征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尤其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们在引导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参考道德发展的年级特征和性别特征来选择适当的德育教育方法。

标签:;  ;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征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