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当今社会,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更是受着经济浪潮的冲击:家长把孩子或者交给爷爷奶奶,或者请来保姆……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了一个空白。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甚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特别是村一级的家庭基本是一个盲区,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处于尴尬境地,最终促成众多“问题学生”的生成。现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呈示如下:
一、教师与家长联系缺失,家庭教育接近“空白”
当孩子的学习或思想出现问题,欲与家长联系,渴求得到家长的通力配合,可是打电话无人接,家访至家中无父母,最后问左邻右舍,才知道该父母要么是都出去打工了,学生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要么是家长之间感情破裂,对孩子无心管教,听之任之。此时此刻,单凭老师单凭学校的教育又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呢?能让存在的“问题”消失吗?
二、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与教师配合
场景一:开学的第一天,家长来到学校给孩子报名。见到老师,报名完毕,对老师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如果以后不好好学习,你就放心收拾他,只要不给我弄出毛病即可……”就这样一个人就交给了你,并且给了教师一个大大的权利——“只要不出问题,放心收拾”。
场景二: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屡次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教师想找家长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于是打电话与家长联系。电话中家长称其很忙,有时间了再说。结果,时间成了一个未知数。家访到家中,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客气点的家长脸堆笑容对教师说:“不做作业,你就收拾他,罚他。”不客气的家长板着脸说:“让我们管孩子作业,还要你们老师干嘛。”孩子有问题,家长并没有很重视,他们认为他们的责任不在于此。
三、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反方向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1.盲目进行素质教育。在许多家长看来,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会,所以不惜精力、财力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他们在选班的时候,往往又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致使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兴趣。
2.对孩子溺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科学的爱,而是溺爱。像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随孩子的意。小孩子不懂事,家长应该有所分析,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可而止。如果孩子的要求家长认为不能满足,就是孩子哭闹也不能勉强满足,不过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溺爱的另一种表现是,许多家长认为,放手会让孩子“受伤”。据教育专家说,从婴儿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家长往往不敢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因为太危险。这一切确实避免了大人们的麻烦,却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探索世界的兴趣被削弱了,个性渐渐被束缚。根据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的特点,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进行挫折教育,包括游戏训练、劳动教育等。家长不要太过于担心孩子受伤。
3.粗暴式教育。一些家长对孩子不满意,不是打就是骂,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请家长记住,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与孩子应该平等相处,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长期采取粗暴式教育,容易使孩子具有攻击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粗暴式教育主要与家长的素质有关,从这个角度说,家长也应该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4.家庭教育不一致。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意见不一致,比如孩子做错了事,爸爸在批评孩子时妈妈却护着孩子。有时是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不一致,这样会影响教育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如果爷爷、奶奶发现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提出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5.不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年小幼稚,如同一张白纸,对大人的言行深信不疑。家长的正确言行会使幼儿学到正确的处事要领;相反,则会使幼儿是非不清,甚至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目前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科学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多是“情感式+经验式”。虽然城市里有些学校、社区开办了家长学校,但是对于大多数城市和广大农村而言,对家长的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
以上所述虽不能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去说明问题,但是也不容忽视。细心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错误、教育意识的淡漠、教育方法的错误直接生成了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对其做人都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此,我们老师想对每一位家长说: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多元的、不规则的工作。成功的教育只靠学校、只靠老师是不行的,一个“真善美”的灵魂的塑造不单需要一个有责任心、有能力的老师,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家庭,更需要父母良好的影响、正确的教导;不单要求老师要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更需要做家长的尽自己所能多学习,也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了我们的学生您的孩子,请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些认识,让家庭这个教育阵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论文作者:马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自己的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老师论文; 家庭论文; 溺爱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