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导向论文,策略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今天的中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认同,关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承担起政治认同教育之重任。 一、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改革渐入深水区,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人们的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加之官员的腐败案例和社会上的一些腐朽现象,这些都冲击或抵消着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以及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挤压了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时空 毋庸讳言,承受着沉重应试压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的目标定位就是在应试中获取高分。课堂教学关注知识传授和解题训练,教学过程往往被简化为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过程。学生不断重复着单调、呆板、乏味的背书、作业和考试。他们在课堂上“洗耳恭听”,在考试时循规蹈矩地作答,但内心却隐藏着自己的想法。这种“以分为本”的教学,严重影响包括政治认同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自身因素制约了他们的政治认同 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思想渐趋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不再盲从师长和书本等权威。他们关心现实政治现象,期待参与政治生活,但心智尚不成熟,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较简单,对党和国家的一些制度和路线方针政策尚不能完全理解。当教学内容与他们感知的生活离得较远甚至不相符时,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于思想走极端,这些自身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当然,中学生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也可转化为教育的有利因素。 (四)政治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当前,市场经济尚不成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还比较泛滥,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形成强烈反差。一些教师无心教学,更谈不上站在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高度研究教学;一些教师教学底气不足,面对社会现实问题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一些教师本身在政治认同方面存在困惑,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政治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二、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教育效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简言之,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课程改革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课程改革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始终贯穿鲜明的问题导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所在。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帮助学生消解心头之“惑”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经常产生疑问。政治认同教育,旨在解决学生心中对现实政治生活等问题的困惑。解惑之道,不能只赖于教师的灌输。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教育,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只有参与问题探究,才会主动思考,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效果远比教师灌输要好得多。 (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担之责 政治认同教育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和开导。思想政治课教师有别于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要通过问题的有效解决,来提升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教育操作策略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不断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 (一)带着学生的问题进课堂,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政治认同教育中的问题导向,主要不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而是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走。学生的“问题”在政治认同教育中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正是“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争论、去学习、去澄清。 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教育,首先要找到学生的“问题”。事实上,学生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是学生的问题之源。教师要有一双发现学生问题的眼睛,既要通过观察、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手段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弄清学生的疑点,又要善于从社区和社会生活中及时地捕捉各种问题信息,并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制作”。教师还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不掩盖、不回避,让问题流淌于课堂之中,贯穿于求真求知的全程。 比如,在教学《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内容前,笔者了解到有的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中始终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存有疑问:我国是不是“一党专制”?是不是因为“一党专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为了解惑,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把上述疑问抛出来,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开展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学生的疑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结论。这种对敏感问题不回避的教学态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求真之道。这种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切入点,改变简单呈现知识点和告知现成结论的教学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感。 (二)以问题情境为探究平台,在分析问题中引领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教育要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首先,要通过问题情境这一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杜威说:“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2]。良好的情境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平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踊跃思维和主动探究的最好手段。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主体认知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以时事热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思想政治课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和辨明问题确立正确的政治认同。在近一年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党的大政方针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梦”等社会热点问题,融入相应教学内容中,通过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等手段回应学生提出的疑问,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学生反感空洞说教,而贴近生活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颖独到的问题,往往能吸引他们,让他们有感可发、有话可说。 在教学《政治生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内容时,笔者用PPT展示了近几年南通市发生的巨大变化,以此为情境设置问题:在这些巨变的背后,市政府履行了哪些职能?市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市民对市政府的工作是不是十分满意?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府如何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在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重要结论。在情境中设置问题并引发思考和讨论,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正确的政治认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方法,帮助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三)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政治认同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彼此交流、感染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敢疑敢问,关键是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既是“良师”,亦是“益友”。只有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3]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中的思想碰撞来澄清疑惑。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展示机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蕴藏着的潜力,让学生有提出不同观点的机会和空间,同时,要接纳和包容学生可能的错误,并帮助解决或纠正这些错误。 《政治生活》中“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生疏的,教材文字也较枯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基层民主制度,笔者在教学时,用学生熟悉的班级自治作为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班委会选举和班规形成过程、班级的日常管理等来自学生生活的内容,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在宽松的氛围中,适时引导学生了解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这样,一下子牵起了生活与理论之间的那根线,使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对我国基层民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 (四)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在体验中增强政治认同感 学习政治知识并不难,难的是从心灵深处产生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是一种在亲身经历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时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政治认同教育要促进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使之学以致用。如,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企业,在实践中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工作人员到学校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将当地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企业与乡村等设为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用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思想政治课作业是深化政治认同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除必要的习题作业外,要布置一些诸如时事热点观察与分析、社会问题调查、撰写小论文、参加社区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作业。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自觉运用教材中的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时政的意识,让他们通过亲历体验、充分感悟,提高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政治认同教育,是决定国家、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关键因素[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充分发挥政治认同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问题导向: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策略_政治论文
问题导向:中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策略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