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育生态关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语文教育论文,理念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以保卫人类的物质家园,采取一切措施乃至法律手段来保护自然生态成了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与人类精神家园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不仅传递和延续了文化的内容,而且为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提供了根基,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我们必须从文化生态保护的层面上来重新审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的生态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语文教育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都是独立的、自主的,有鲜活生命的人;其二,语文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互生、互补的有机生态组合,从宏观上看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不妨套用华东师大张华先生诠释课程的一句话来解释语文教育,那就是:语文教育“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1]新课标的理念为我们探讨语文教育的生态问题创设了绝妙的契机。在此,笔者拟抓住这一契机,就新课标理念下实现语文教育生态关怀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语文教育生态关怀,重要的是关怀人的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它把语文学习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语文教育生态关怀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既要求教育者正视乃至珍视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怀着对错误的宽容,对学生的进步充满欣赏,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又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兼顾具体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这样的生态关怀,对学生而言,语文教育成了不断创造新的自我的有效方式。他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知识的人,一个能充分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并得到宽容和鼓励的幸福的人;他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着生命成长的需要。对教师而言,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不再是学生讨厌的“教唆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在对学生进行着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实现心灵转换,创造新的自我,并在其中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总之,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促使教师和学生都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对话教学为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2]当今,“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必需。语文教育中的“对话教学”,正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它不限于纯粹的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为目的的教学”。[3]对话教学为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首先,对话教学为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奠定了情感基础。对话教学民主平等的特性意味着师生是平等的主体,他们在价值取向、人格等方面都是平等的,他们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的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一种爱人的积极态度参与双向交流,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教师,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比如,老师上课说错了一句话,立即主动而诚恳地请求学生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学生回答错了问题,老师不是急着评判,而是请他坐下,并启发他“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或者请别的同学帮忙解答。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多么温馨,多么富有人情味啊。
其次,对话教学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的特性为语文教育提供了生态条件。社会起源于交往。现代教学论把教育的本质也定位为交往。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人类的教学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4]师生间的对话交往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平等为基础,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教育任务,为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提供条件。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刺勒歌》时,故意把“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低”读成“底”。学生听到后连连高叫,“老师读错了,是低(dī)不是底(dǐ)”。老师暗自高兴,随即提出,“为什么不能用‘底’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草底’说明风力之大,一吹就见底”;有的说,“‘草底’说明草木稀少,一刮即倒”;有的说,“‘草底’说明牛羊瘦小,草底方可见”……教师看到火候已到,小结了全诗的主旨,她说,“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么美妙壮观的风轻、草茂、牛羊肥的草原风光图……”然后要求学生带着感情齐背全诗。在这里师生通过交流、互动、协同作战,很轻松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再次,对话教学创造、生成的特质,体现了语文教育生态关怀的建构效应。对话教学具有重新建构和生成的功能。对话教学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避免了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了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的紧张畏惧心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已知和能力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则可以凭“对话首席”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文本可以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相互借鉴,在融洽、合作的氛围中教育双方都拥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各自都能生成或建构自己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在生成新知识的同时,学生不仅获得了生成的活知识,又赢得了主体性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在交流中与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进发着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发展了自己创造的心理素质。再说,对话内容的非预期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揭示生活的本质,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具有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对教师来说则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要求他们的知识建构、心理素质建构更加完善,更加具备创新的特质。
三、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生态关怀不可或缺的手段
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巢宗祺教授认为,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5]方智范教授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6]可见,新课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既注重为实践需要学习,也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而在实践中学习正是语文教育生态关怀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语文实践活动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和认识规律为基础,以培养语文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课堂为主战场,课内课外互补互动,既有序又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来进行,彼此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符合语文教育生态关怀的要求。
课堂语文实践丰富多彩,是语文实践的主战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多的表现为学生实践的战场。比如,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口头复述、口头作文、课堂作业、课堂小结、亲身体验等等的实践活动不一而足。上饶师院附中的一位老师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布置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上课时,请一位同学扮演林黛玉,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进贾府的路线和所见到的环境和人物。扮演者和全班同学无一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精彩的亲历表演实践中。全班学生凭借表演者精彩的解说,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了全文的轮廓,而且清醒地体味到了文章的主旨;表演者则通过进入角色的揣摩和体味,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着深层次的交流,把生活和生命融进了课堂,在亲身实践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活力。
课外语文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补充。语文教育生态关怀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自然,关注社会,关心自我,关照他人,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因为“在语文课外,有无边的伟大的经典的海洋,可以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畅游、徜徉、浸染、涵泳……”[7],学生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知道了事实是什么,更懂得了为什么”,这种探究的、实践的活动正体现了生态平衡的法则。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中,有的同学对鸿门宴上的座次(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不好理解,老师就建议学生探究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座次情况。学生深入生活探究后得知,中国人宴饮时非常讲究座次的安排,讲究论资排辈。在室内宴饮时,通常以面对门为上座,乱坐就有犯上之嫌。对照鸿门宴上的座次关系,同学们就明白了:项王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范增,显示对范增的尊敬;沛公为北,与南相对,自然位卑;张良干脆不能坐,只能“待”。这样的座次安排,分明反映了项王眼中无沛公的狂妄自大。同时,通过古今座次比较,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到“座次礼仪”是值得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并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诸如,组织各种社团(如:文学社团、读书协会、演讲协会、鲁迅文学研究会、记者团等),举办各种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演课本剧、朗诵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采访、调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游戏(如:对对子、猜灯谜、诗词接龙等)。此外,还有布置学生自由活动的,诸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到各种生活场景或网上搜集语文素材、查寻相关资料等。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
此外,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主张融合,注重使各种语文教育资源达到最佳组合,使之如同“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气勃发、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成长提供生态条件。语文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新大纲指出:除教材外,还有为“语文教学配置的相应的设备,如工具书、报刊、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以及教学挂图、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网络等”,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充分开发语文教育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达到最佳组合,促使语文教育的生态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把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语文的责任和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在其中的生活享受。这样,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必然达到一种新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