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创新--解读李翀的新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综合与创新--解读李翀的新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综合与创新——读李翀的《新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读李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来,中国实行改革政策,并最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期间,中国学者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依靠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功底。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出发,将两大经济体系进行综合创新,创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最近,笔者有幸拜读到中山大学副校长、李翀教授的新著《新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可谓是这种创新的杰出代表作。

一、综合和创新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在一些青年学者当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企图否定马克思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论,否定经济学的阶级性等等,并将西方经济学推崇为一般科学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学。但《新经济学》的作者能保持冷静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推崇,也不简单地排斥西方经济学。我想,可能正是以上两个方面的条件,使得他能完成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的创新。

《新经济学》的作者李翀博士认为,由于时代的需要,当年马克思本人所创立的经济学体系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是合理的,它提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至今仍然是正确的。但是,一方面,在这以后的百多年间,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没有遇到过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而这些现象和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已有所反映,我们应当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见解,去概括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问题,这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经济学家的责任不仅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象就需要从生产关系扩展到生产方式。而西方经济学中对一般劳动过程和一般的市场经济的分析等等是与我们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共性的,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文件和报告里,在我们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分析经济问题时,都经常和大量地使用到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术语,我们的某些经济政策和措施也可以从西方经济学找到理论依据。因此,如果还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完全割裂开来,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就是说,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与西方经济学进行综合。

在如何综合西方经济学问题上,作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代表和反映着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它回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阶级矛盾,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两者的综合就不可能是调和,而是以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分析为前提的。

综合是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完善马克思经济学中某些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吸收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力和一般经济现象分析中的合理因素,舍弃西方经济学掩盖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庸俗因素,构造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与西方经济学仍然是对立的,它没有结束两大体系本质上相对立的局面。总之这种综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

二、综合和创新要运用本质——现象方法

《新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如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分析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个量和总量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等等。但我认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仍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贡献,这就是本质——现象法。本质——现象法本身不能说是一种新的方法,但对于《新经济学》来讲,可以说,没有本质——现象法的全面运用就没有《新经济学》。因此,将本质——现象法的作用发挥到用它来建造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高度的,是《新经济学》的首创。作者很清楚,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的各种经济学说的综合是一个综合过程,它必须以前后一致的逻辑来构造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而寻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结合点是进行两大理论体系综合的要点和难点。作者明确表示,《新经济学》主要从本质与现象的角度切入寻找结合点。具体地说,这种分析是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分析为基础,再结合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以更具体、更完整地、层次分明地阐明经济规律和解释经济现象。这种“结合点”广泛地分布着,在有关“价值和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利润的最大化”、“规模收益在一定阶段的递增现象”、“垄断价格和市场价格”、“再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的原因”等等内容的分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新经济学》新在体系

《新经济学》作者坦言,所谓新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体系。过去,也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的著作,或将两者并列在一起的著作,但真正按照一致的逻辑将两者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著作,《新经济学》则是首次。

一般地说,经济关系不妨分为信息控制关系和利益关系两大类,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就是反映信息控制关系的类型的,而公有制和私有制则是反映财产利益关系的,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经济运行。而经济运行又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层面,这样,经济学就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而信息控制关系和财产利益关系渗透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这样处理的,《新经济学》也是如此。

《新经济学》全书共21章,前10章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又分为4个部分,从价值层次、生产价格层次和垄断价格层次进行分析,最后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后11章是宏观经济学部分,首先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出发并结合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讨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和社会产值的决定问题,为整个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接着探讨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四大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最后1章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高度总结,概括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规律,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对先进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节能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性”等几个标题看就一目了然。

当然,正如《新经济学》作者所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综合是一个过程,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新经济学》的综合也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就前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容来说,马克思的论述中包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这种分析便于明确阶级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但西方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缺乏这样的分析功能。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即能否将不变与可变资本的分析坐标加进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型中以便使这个“结合点”更完善呢?另外,该书的内容只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是比较经典的成熟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包括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近发展。我想,作者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例如,这些内容留待以后再作专门的研究。因此,我期待着《新经济学》的两大续篇:经济学新近发展的综合研究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综合研究。但是,在我看来,《新经济学》为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大综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和框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与这相比,它的不完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

总之,我看《新经济学》在近年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是不可多得和不可不读的,它独树一帜,以经济学的研究富有启发意义。近年,教育部已将教材改革和建设列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新经济学》对于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调整和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经济学专业则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标签:;  ;  ;  ;  ;  ;  

综合与创新--解读李翀的新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