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话剧是否变了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味论文,话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反映北京人生活的话剧,一段时间以来在首都舞台上频频亮相。不仅擅演此类题材的北京人艺频繁出戏,其他一些大剧院也纷纷加入此列,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全是北京人》等。更有一些制作人看好这一市场,相继推出《谁都不赖》、《冰糖葫芦》、《找不着北》等。这些戏体现了北京风情,运用京味语言,因而也被称作京味戏。由于其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因而吸引了众多观众。但纵览近一时期的一些剧作,明显地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题材雷同,主题开掘不深,缺乏艺术性,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使人觉得京味戏在悄悄地变了味。
首先,调侃太多。北京人善侃,更爱调侃,北京人的调侃风趣,形象,有些甚至相当精辟,往往妙语连珠。而这些京味戏又多以普通百姓为主角,调侃在剧中运用得当,对烘托剧情、塑造人物、形成风格有很大帮助。如北京人艺的《旮旯胡同》和《北京大爷》等。但有些戏的调侃却明显过多、过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与剧情关联不大,只是看似俏皮、引人发笑而已。二,与人物身份不符,似乎人人都长着一副伶牙俐齿。三,有些调侃格调较低,流于粗俗,有损于剧作的艺术品位。常言道“过犹不及”,调侃过滥,观众也会倒胃口。更重要的是,刻薄不同于智慧,贫嘴不同于幽默,有些调侃应进行相应的艺术加工,而不应将生活中的话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以求剧场效果。这方面,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早已作出了榜样。
其次,立意不新,挖掘不深,以致剧作肤浅。纵观近年的京味戏,有的采取散点式结构,即以几个家庭或人物的故事构成一部北京风情图,如《冰糖葫芦》、《头条居委会》等;有的采用直线发展的方式,叙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如《北京大爷》、《全是北京人》等。其中《北京大爷》比较成功,它展现了两代人的不同观念和生活态度,揭示了他们受经济大潮冲击而产生的怀旧心理及不能马上适应现实的“大爷”心态。剧情紧凑,冲突强烈,人物心理刻画准确细腻,语言贴切、幽默,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但有些京味戏却只停留在浅层次上的表现,只是把一些生活小事再现舞台,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拉拉杂杂,平平淡淡,如同一杯白开水般不吸引人。有的戏剧情过散,全靠人物在侃,虽然闹,演出效果好,但观众看完后觉得没什么意思,不值得回味。还有的戏请来众多大牌明星助演,以期“人保戏”,但强大的演员阵容仍掩饰不了剧本的苍白。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照搬生活,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是雷同过多,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表现老北京,就必须要有四合院,常常是老年人守旧,年轻人在商海里浮沉,牢骚话不断。近观一戏,其剧情与《北京大爷》何其相似:都是老一代为某方面行家,儿女作生意,一人赔了要“进去”,最后不肖子败了家,四合院终易手他人。如此雷同,观众就没有了新鲜感,难以产生共鸣,其艺术感染力必然会大大削弱。
四是演员表演功力不够。应该说一些老演员的表演是称职的,但相当一部分青年演员表演或生硬拘谨,或过于夸张,这在一些制作人推出的组合演出中尤为常见。这些青年演员舞台实践少,有的则根本不是话剧演员,因而表演不够松弛自然。有些人的表演则过于夸张,经常游离于剧情和角色之外,如同小品演员在演小品,只为逗观众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作的整体效果。
京味话剧的这些不足,还在于剧作者或没有深入生活,或对生活的提炼不够,有的只为赢利而不顾艺术质量,这样下去,京味戏很可能会走入死胡同。人们在忧虑之余,更希望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高质量的京味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