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老工业基地是当务之急_国民经济论文

改造老工业基地是当务之急_国民经济论文

老工业基地改造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迫在眉睫论文,工业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的话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其迫切性从来没有象今天如此地突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曾几何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地区,如今在转轨时期,却处在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境地。

现时,我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许多重大战略难题均集中体现于东北,对国民经济威胁最大的矛盾也集中于东北,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再振兴就成为解决这些难题和矛盾的关键。有鉴于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测部与辽宁本溪市政府于今年8 月联合在本溪召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体系研讨会”,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综合性配套的政策体系问题和开辟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试验区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本报特摘要发表与会专家官员的发言意见及有关调研报告,以期读者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国工业化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战略装备迫切需要东北地区的再振兴支持;同时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战略难题都突出地集中于东北地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纷纷率队亲往调查研究,密集程度创建国以来历史之最;对深层次矛盾的揭示和综合性政策体系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继80年代初、中期以深圳及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开辟为标志,华南地区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区域之后;继80年代中、后期以苏、锡、常等地乡镇企业振兴和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大规模开发为标志,华东地区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区域之后;继90年代初、中期以京津唐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京九铁路等重要交通网络的相继开通带动下日益密切的区域经济合作与结构重组、以山东半岛的振兴与外向发展为标志,华北地区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区域之后;东北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和期望所在。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三盟一市在内的东北地区拥有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冶金、石化、煤炭、重型机械、汽车、造船、建材以及粮食、林木、畜产等生产基地,支撑工业化的主要产业的生产重心齐集于此;东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各种资源,自然秉赋可与任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祥地相比拟;东北地区拥有庞大的工业固定资产存量和全国最高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东北地区拥有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东北地区拥有大机器长期训练下素质最高的产业工人队伍。

“九五”与到2010年的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迫切需要东北地区的再振兴支持;中国工业化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战略装备迫切需要东北地区的再振兴支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迫切需要东北地区的再振兴支持;全国人民殷切企盼的“小康”目标实现迫切需要东北地区的再振兴支持。

然而,产业结构不合理、设备工艺严重老化、区域性资源枯竭或开采成本大幅度上升、原有体制根深蒂固、经济效益逐年下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滞后与活力不足、新贫困人口加速度涌现、污染严重与环境恶化等,几乎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重大战略难题都突出地集中于东北地区。

事实上,政府从80年代中期重工业走出国民经济第二次大调整背景下的低谷起,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从未忽略过。从90年代中期“九五”规划制定前后起,从国家最高决策层,到各综合性与产业主管委、部的“条条”,到省、市等各级“块块”,都对东北地区的再振兴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直接深入实际,制定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迄今,这些对策的效果尚未明显显现,对深层次矛盾的揭示和综合性政策体系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由于体制环境、发展历史、资源条件、产业构成等多方面特征的类似性,本报告以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辽宁省本溪市为典型,通过解剖本溪,以事实与分析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再振兴的迫切性。

资源枯竭或开采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原有经济优势,迅速减弱:“九五”期间煤炭采掘就要从“煤铁之城”的产业目录中消失;再投12个亿,搬掉5亿吨岩石,仅仅维持铁矿现有规模的生产水平; 而区域经济仍然在向2000年形成43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高资源指向性目标挺进; 解决“可持续发展”与“断代”危机之间矛盾的时间表最多只有15年。

资源依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依据。和东北地区许多工业城市一样,本溪曾以其资源优势为支撑我国的工业化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但在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正面临资源优势迅速消失的严峻挑战。

——煤炭。本溪的煤炭资源开采曾有过很长的历史,其最高年份曾达到535.2万吨(1959年);但从80年代初、 中期起一直处于连续递减状态,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为93万吨、37万吨和20万吨。曾作为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重要煤炭生产基地的本溪,煤炭采掘正在从产业目录上消失。

——铁矿。本溪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依据的就是当地的铁矿石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为支持钢铁生产的不断扩张,对铁矿资源的无限制大规模开采导致了矿山采储比的严重失衡,后备储量越来越少,而采剥难度却越来越大,开采成本越来越高。

——区域经济优势迅速减退,资源强化开采导致边际投入产出比加速度上升,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的效益水平急剧下降。依据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一旦资源枯竭,区域经济便失去依托。

——已经失去优势依托的高资源指向性产业仍在加速扩张,社会再生产条件迫切需要重组。与资源采掘相联系,本溪区域经济中的最大产业是钢铁。本溪钢铁产业实际上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但现在煤已尽,铁(矿)将穷,钢铁怎么办?按照本溪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九五”期间,钢的生产能力要达到430万吨。而1995 年本溪钢的实际产量是265万吨。就是说,在资源趋于衰竭的同时, 高资源指向性产业不仅不缩减,而且还要加速扩张。

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建于70年代初,年产8 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是作为替代产业“第一梯队”的化学工业中最晚建的企业;代表工业化中期产品和深加工方向的重型矿用车生产厂竟要用“破产”方式来摆脱困境;155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年产81万件服装; 流通职能的主体实际上仍由生产性企业自行承担;效益、资金规模经济、就业、污染、所有制调整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走向。

本溪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在原有体制下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支援国民经济整体工业化的需要形成了“倚重、轻轻”的产业结构状态。

其本溪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重工业过重,且在重工业产品中又过分倚重初级产品。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占到82%,在重工业中,资源性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又占绝对比重。在工业产品结构中,初级原材料产品所占比重高达80%,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与此相对,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轻工业非常薄弱,155.5万人口的工业城市,1995年年产服装只有81万件。

——结构转换的替代产业发展缓慢。从目前情况看,化工、机械这两个产业如果不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综合性措施结合起来,要在“九五”和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成长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支柱产业是很困难的。

——第三产业发展未能触及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生产与流通关系没有根本性扭转。

——结构效益低下,且有继续强化粗放增长的态势。

——不利于兴地富民,有可能导致社会利益矛盾的激化。

加速产业结构转换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关键点之一。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提高自我积累水平和减轻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实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利用规模经济、解决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实现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和较少污染,特别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转换的走向。有必要指出,在过去许多年中,老工业基地的人民已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牺牲,现在他们仍在承担着沉重的结构代价和隐性利益流失。在新的战略发展周期内以更大力度促进这些区域产业结构向良性化方向转换已经客不容缓。

技术设备严重老化:役龄25年以上的工业设备占设备总数的27.7%;三峡工程宁愿进口而拒绝本溪产的矿用汽车;优质名牌水泥从关内退守关外、从东三省退守辽宁;区域内发展遇阻的产业同时是国内正在急剧扩张的产业;老工业基地庞大固定资产存量如果不能在需求较快扩张、市场仍可接纳的“九五”过程有较大突破,在下一世纪市场趋于饱和、外来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国民财富将蒙受巨大损失。

本溪工业发展历史长,作为企业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建立于解放前和建国初期,许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在原体制下多年超负荷运转而又缺乏改造投入,设备、工艺老化状况相当严重,现在仍在使用的设备中,还有役龄超过60年历史的。据1993年对133 户国有企业调查,现在设备中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只占15%,国内一般水平的占70.5左右,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4.5;工业设备中役龄超过25年的占设备总数的27.7%,设备役龄超过折旧年限的占12.7%。

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位处初级,产品结构中粗、重为主,但这主要影响的是区域经济的效益水平和资源利用程度,并不是这些产品已经没有市场,已经不再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从本溪的产业构成看,各主要产业面临的并非是市场与需求缩减的危机;而是自身竞争力低下的矛盾。本溪生产的重型矿用汽车是国家急需的严重缺门产品,而且价格低于进口,但最具代表性的三峡工程再三评价后仍选择了国外产品。为什么?因为技术不过关,质量不能保证重点工程需要。国民经济发展急需和区域生产能力衰退形成尖锐矛盾。老工业基地的技术设备改造迫在眉捷。

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密集投入地区,是国民财富的重要聚集地区,是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和社会生产手段彻底改造先行地区。一个紧迫的危机在于,如果老工业基地庞大的固定资产存量不能在需求较快扩张、市场仍可接纳的“九五”过程中克服旧体制束缚,摆脱债务负担,通过技术改造在社会再生产中实现再生和发挥作用,其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将会很快完结。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进展迟缓:市场经济在旧体制统治最薄弱的南方地区取得成功以后,下一个突破口应当是旧体制统治时间最长、贯彻最彻底的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和企业在深受旧体制弊病之苦的同时又对旧体制深深依赖;市场规则不仅是企业摆脱社会负担;老工业基地庞大工业生产能力加入市场经济运行已成为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之一。

本溪在过去一些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总体看,这些措施仍然主要是外部性措施,区域整体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行的实质性进展并未取得明显突破。

——就整体看,企业内在经营机制仍然是“工厂”方式,主要职能目标仍然是旧体制延续下的产品生产,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资产经营和利润最大化动机不明显。

——方面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仍然相当大;另一方面关键资源的分配,特别是资金的分配,政府仍有重要的影响力。实际上社会优化选择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而不是市场。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原有计划体制统治时间最长,贯彻最彻底的地区。应当看到,在这一区域内,企业一方面曾受到旧体制的严重束缚,但另一方面至今仍对旧体制存有深深依赖;经济发展既受害于旧体制,又受惠于旧体制;职工与社会心理上既迫切向往改革,又对旧体制颇多怀念,相当多的干部、职工对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怀有担心甚至恐惧,对竞争的压力思想准备至今不足。这种状况构成了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的重要障碍。

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债务、冗员和社会负担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流动资金缺口高达15个亿;现代企业制度推行急需外部改革措施配合;“抓大放小”需要与“优胜劣汰”相结合;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依赖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增强。

新贫困人口产生,就业形势严峻:“放假”职工已达11万人;在岗人员中还有1/3冗员待剥离;6个月不开工资的已有4万人;人口密集且“大锅饭”最彻底的老工业基地的失业问题有可能呈加速度态势显现;一大批在若干年代里对中国工业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劳动者不应成为改革与发展代价的承受者。

基础设施薄弱,污染日趋严重,生存与发展环境恶化:尚住在日伪时期劳工房的1万余人渴望把历史痕迹留在本世纪;1975 年就由国家计委批准的基础设施项目20余年未能开工建设;本溪曾成为卫星上唯一“看不见的城市”;老工业基地已经不能再承受“发展的代价”。

标签:;  ;  ;  ;  ;  ;  

改造老工业基地是当务之急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