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银行信贷论文,有效性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需要通过一定的传导渠道来实现,根据米什金(Mishkin,2010)的分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其中“货币渠道”又可分为“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可分为“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选择较多且通畅。具体到我国,因为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利率、汇率和资本市场都较大范围存在管制,“货币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王振山和王志强(2000)、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盛朝晖(2006)等也通过经验数据验证了当前“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主导渠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年报》关于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主要金融负债工具结构的数据统计,2004-2010年,我国银行贷款在非金融机构部门的整个融资量中占比最高,均保持在60%以上。可以看出,在信贷传导渠道中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
鉴于商业银行信贷在我国货币传导渠道中的核心地位,有必要厘清信贷结构是否会以及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实效性。信贷结构可以依据信贷的期限、种类以及流向等方面来分类。学者们已经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期限结构以及流向的产业结构对货币政策实效性的影响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经验检验,如冉茂盛等(2004)、于维洋和常坤(2010)、林江鹏和熊启跃(2011)、王剑和刘玄(2005)、钟永红和李政(2009)等。然而,信贷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信贷流向在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分布,也是影响货币政策实效性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在直觉上尽管容易接受,但缺乏严谨的经验研究。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胡海鸥和虞伟荣(2003)、刘明(2006)等学者均认为,由于我国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大化,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但他们的研究都没有做进一步的检验。
因此,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澄清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流向的对象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的影响,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信贷流向对象结构的因素加入到实证分析中,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偏重大型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的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明显的影响,是导致信贷市场传导渠道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通过将信贷结构作为虚拟变量引入联立方程模型,发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充足时,能够通过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信贷
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贷款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动首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产生影响;第二阶段,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变动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密不可分。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资产规模的限制,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效益较不稳定,导致各商业银行优先放款对象往往是大型企业。据统计,各大商业银行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贷款额超过了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0.3万亿元贷款流向中小企业(陆岷峰、周海波,2009),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上缴税金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总额的56.1%,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研发,65%以上的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由中小企业完成,①但与商业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却只有2%左右。显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结构与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是不匹配的。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行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较少。Gertler和Simon(1994)认为,相比于股票、债券或商业票据,规模较小的公司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资金,货币紧缩时期,小企业的总借贷和银行贷款减少。Giovanni和Pietro(1998)认为,商业银行作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往往不能引起银行贷款的相应变化。Fisher(1999)通过利用银行贷款的渠道来解释货币冲击对企业造成的不同反应,建立了信贷市场不完善下的银行贷款渠道的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小企业受到信贷约束而大企业并没有。Atanasova和Wilson(2003)利用个体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货币政策紧缩会加剧信息不对称、激励问题和抵押品有限所产生的信用约束,金融中介机构会减少对小企业的信贷供应。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商业银行畸形的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齐志鲲(2002)认为,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惜贷现象解释了为什么中央银行调节利率和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并没有扩大银行信贷量。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认为,一方面银行的“惜贷”行为使得银行信用收缩,阻碍了信贷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力有变弱的趋势,导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胡海鸥和虞伟荣(2003)认为,我国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的信贷配给不合理,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资金的有效投放,导致信贷传导渠道存在障碍。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虽然对银行信贷结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国外研究重点是通货紧缩时期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没有进一步分析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国内研究则多数局限于定性分析这种畸形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较少进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格兰杰因果检验、虚拟变量、联立方程等计量经济模型,对银行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经验分析。
二、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识别
以下研究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通过验证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第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其次,通过验证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第二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参见图1)。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199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对象。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M1作为代表货币政策的变量,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作为金融机构贷款行为的变量。另外,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于是本节选取GDP、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代表实体经济的变量。GDP月度数据是通过月度工业增加值以及工业增加值与GDP的比率换算得来。M1和S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CPI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图1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统计,因此本文将以乡镇企业贷款和私营企业贷款之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数据的替代样本,将长期贷款作为大型企业贷款的替代数据。又由于我国的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大中型、中长期建设项目,因此虽然这样处理数据并不完全准确,但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不会对结果的判断产生影响。根据表1所列两类贷款年度增长速度之差,将本文选取的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1996年、1997年、1999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代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的时期;另一部分为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代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足的时期。其次,将两部分的数据分别对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两个阶段进行检验,得出实证分析结果,并进行比较。
(二)第一阶段:从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
1.单位根检验
对货币供应量M1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利用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和不充足时期,变量M1和S的原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不能直接采用传统的OLS回归方法检验,否则会产生“虚假回归”的问题。而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变为平稳序列,因此变量M1和S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通过以上的单位根检验,可知所有变量均为I(1)序列,以下对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和M1的协整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时期和不充足时期,货币供应量M1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利用两部分数据,分别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变量M1和S之间的相关性方向进行验证,检验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如表6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是M1的格兰杰原因,M1是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的格兰杰原因。如表7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是M1的格兰杰原因,但M1不是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的格兰杰原因。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时期,货币政策与信贷市场、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得到明显加强。
(三)第二阶段:从信贷市场到实体经济
1.单位根检验
利用两部分数据对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GDP、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从结果可知,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时候和不充足时期,变量S、GDP、CPI原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因此为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通过以上单位根检验,可知所有变量均为I(1)序列,以下对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变量S和GDP、CPI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10和表1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知,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时期和不充足时期,GDP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CPI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均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利用两部分数据,分别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变量S、GDP、CPI之间的相关性方向进行验证,检验结果如表12和表13所示。根据表12的检验结果可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充足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是GDP、CPI的格兰杰原因,GDP、CPI也是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的格兰杰原因。根据表13的结果可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不充足时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是GDP、CPI的格兰杰原因,但GDP、CPI都不是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的格兰杰原因。
(四)分时段实证结果比较和分析
将两部分数据分别对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两个阶段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的时期,M1与S、S与GDP及CPI均有相互格兰杰因果关系,货币政策与信贷市场、信贷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比贷款不充足时期增强。
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使得目前间接融资仍然是企业和个人主要的资金来源,信贷传导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我国中央银行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数量,促使其改变信贷规模和结构,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正是这样的客观现实,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信号做出敏感而准确的反应。但是,由于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逐渐改革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基于风险控制和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执行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扩大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以上原因共同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量与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难以匹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三、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渠道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时期,从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再到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相比于中小企业贷款不充足时期更加顺畅。为了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本文在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通过联立方程分析银行信贷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渠道。
(一)计量模型的选取
为了进一步识别信贷结构因素的影响,本文构造“0”、“0.25”、“0.5”、“0.75”或“1”的人工变量,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根据表1中“两项增长速度之差”所得数据分割,如下式所示:
由于信贷结构通过何种渠道影响实体经济,并不是单个经济活动,须用一组方程来描述其中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文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建立简化的宏观经济联立方程,主要分析信贷结构的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建立理论模型如下:
(二)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
对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C、投资I、货币供应量M0、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4所示。从检验结果可知,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C、投资I、货币供应量M0、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均为不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均变为平稳序列,所以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对消费C和投资I的结构方程进行回归计算的残差序列作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5所示,其中e1为消费C回归方程所得残差序列,e2为投资I回归方程所得残差序列。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所得残差均为平稳序列,则消费C和投资I的理论方程的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联立方程回归结果
利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整理结果得到如下表达式:
消费方程:
恒等式:
4.稳定性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可知,消费C和投资I的方程均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所建构的回归模型是否稳定呢?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如图2所示。从图2(a)和图2(b)可以看出,消费C的回归模型矩阵的特征根值均<1,所有点均位于单位圆内,通过模型平稳性检验。从图2(c)和图2(d)可以看出,投资I的回归模型矩阵的特征根值均<1,所有点均位于单位圆内,也通过了模型稳定性检验。
最后,得到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式为:
(三)结果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信贷结构通过消费和投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在虚拟变量模型中,信贷结构D对消费C和投资I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当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越来越充足时,能够提高当前货币政策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由于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技术创新、扩大出口、繁荣地方经济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充足时,中小企业有资金改进技术、扩大生产,从而促进我国消费、投资和经济发展,吸纳更多劳动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实证结果可知,信贷结构通过消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系数为0.015645,而通过投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系数为0.042578。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表明信贷结构主要是通过投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当前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由于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后,能够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到厂房设备更新、生产扩大以及技术创新中,从而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的有效性。由此进一步说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商业银行优化贷款结构,增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的必要性。
四、结语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本文利用经验数据识别并检验银行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通过联立方程分析银行信贷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渠道。主要结论是:(1)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充足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相比于中小企业贷款不充足时期更加畅通。(2)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提高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货币政策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3)银行信贷主要通过投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由于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技术创新、扩大出口、繁荣地方经济等各方面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贷款偏向大型企业的畸形信贷结构造成了信贷传导渠道的梗塞,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力度。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流向的指导、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等,督促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注释:
①参见《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年鉴》(2010年),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年。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金融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银行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经济论文; 融资论文; 央行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