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骨干在金融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骨干论文,学科论文,学术论文,作用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的主要任务,既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又要研究高深学问,能推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术水平。如果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低,那么这所高校也就难有高水平的教学,更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来。学术研究关系到高校长远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学术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术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有起步晚、起点低的特点。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设立的。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都不够高,目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正经历着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的提高的转变,从处于迅速扩张到稳定发展的阶段。现在,金融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稳定金融类专业的数量,提高质量。怎样提高高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除了要对高校金融类专业充实师资队伍,更新教材,改革教育方式之外,还必须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高校科研能力的增强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综观我国金融界比较著名的学者,大都集中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一流的金融学科。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名教授,并使社会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因而也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的科研项目。一流的金融学科因有名师举旗,学术气氛浓厚,在高层次的研究与相互切磋中,教师们耳濡目染,学术水平自然能得到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金融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对现代金融科学学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其内容和理论框架体系都还不成熟,学术上也尚无构建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充足的研究成果作基础,因此,在我国还面临着金融科学学科建设的繁重任务。设有金融类专业的高校肩负着金融科学学科建设的重任,更应当把金融科学学科建设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给予高度的重视。当然,这里讲的金融学科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研水平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与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学术声望、学术成果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信息服务等其他领域。
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关键靠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金融教育工作、无论是科研也好,还是教学也好,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学术骨干队伍,是不可能取得大的发展的。学术骨干,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是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声望的象征。杰出的学术骨干的作用,是一般人才所无法相比的。他们可以凝聚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带动一个学科,开创一个领域,形成一门有影响的名牌专业。一个学科,往往几位举旗的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在,领头的几位学术带头人走了,这个学科也就垮了。由此可见,学术带头人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之大。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覆盖金融类各个具体学科、各专业,具有相当水平和实力的教师队伍。在金融教育的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些较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但从总体上讲,这支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金融教育和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宏观布局、档次品位、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大量问题。突出表现为:总量不足,层次还不够高,为学术界公认的高层次专家所占比例较低。在分布上,层次较高的专家大都集中于名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此外,缺少中年骨干,人才断层问题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要巩固、扩大、爱护金融教育领域里的现有的学术骨干队伍,并争取能在这支队伍中形成一些更高层次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让更多、更强的代表人物与力作涌现出来。
要振兴我国的金融教育,除了要重视全面提高各高校金融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之外,还必须高起点、大力度地选拔培养优秀学术骨干。要充分认识学术骨干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振兴金融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和造就优秀学术带头人上面,就如同抓住了“牛鼻子”,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较快地推动我国的金融教育向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金融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的学术骨干队伍,乃是金融教育界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大事。
那么,在金融教育领域,怎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优良、层次更高的学术骨干队伍呢?
首先,要改革现有的金融教育体制,重视学科最新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
我国金融教育界里现有的一些学术带头人,虽然勤于笔耕,成果不少,甚至在经济金融界还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却很少有人能推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课题和成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识结构单一,视野不开阔。
知识经济对从事金融理论研究的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必须是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金融学科某一领域的专才,同时又掌握经济科学领域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是个学识广博,具备多种学科知识的通才。唯有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的人才,才具有开阔的思路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的前沿,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独到见解,并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教育领域里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应当贯彻“通才教育”的方针,改变按金融机构分类设置专业,打破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界限,并对学生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理相通的选修课。要把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知识和具有最新知识结构作为金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通才教育能使学科带头人在学生时代就受到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良好教育,有助于他们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从整体上考察学科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和造就新的更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有重要作用。
第二,要努力构筑能够使优秀学术骨干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
为了营造一个能使优秀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的环境,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1)在用人机制上优化管理,倡导爱护人才,珍惜人才,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造成人才辈出和能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2)要打破平均主义和论资排队的旧观念,政策资源应向所在学科、所在专业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倾斜。对那些出类拔萃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要加大资助力度,给予特殊荣誉和鼓励,鼓励和支持冒尖。(3)要不断强化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建立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机制,形成优胜劣汰,激励向上,百舸争流,人人不甘落后,奋发努力增长才干的成才局面。
第三,实行导师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
由资深老教授担当导师,在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上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在治学严谨和功底深厚的老教授的教导、关怀、帮助和学术熏陶下,有助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更快地成长为金融科学某些领域里能承担重任的科研骨干。
此外,还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一门学科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一系列论著、教材的出版及相应的学术活动的开展。众多高校金融类专业学术论坛活动的举行,有助于中青年学者之间经常接触和交流理论信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能对金融界的学术研究发挥组织带动作用。
第四,加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尽可能多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机会出现在国际金融界的学术论坛上,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国际性的学术与教学交流,取长补短,便于提高我国的金融科学理论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至今仍很少有中青年学者活跃于国际金融界的学术论坛。这不仅反映我国的金融理论研究水平还不够高,而且也说明我国的金融理论研究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的金融理论界和教育界不能老是停留于“拿来主义”,向外国“拿来”我们需要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我国金融教育界的中青年学者也应该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理论研究水平和外语水平,争取推出一些能被国内外特别是国外金融界同行认可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优秀研究成果,从而使自己能有机会更多地出现在国际金融界的学术论坛上。这不仅有助于国际金融界的同行了解中国金融理论研究的状况,而且也能为促进国际金融界的学术繁荣作出一定的贡献。
第五,要大力倡导潜心做学问的精神。
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劳苦,沉潜学问。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学介少数人中存在急功近利与浮躁学风的情况下,应当而且必须在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大力倡导潜心做学问的精神和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献身精神,鼓励他们以严谨、执着、求实和求新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努力探求,辛勤耕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对国家经济决策和金融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