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政策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共政策决策活动是人的一种选择、谋划和决断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人的心理活动是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的统一。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理性因素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但非理性因素并不是无所作为,其作用也不应忽视。
一、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介入及其作用
由于理性因素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局限,就使得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得以介入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并在其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出现的非逻辑的心理活动形式,也就是理性之外的心理因素。对非理性因素可以从认识论和人性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认识论层面分析,非理性因素不是指一种按照有步骤、分阶段的逻辑程序认识客观对象的认识形式,而是指一瞬间就能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这种非理性的认识形式包括直觉、灵感等。它们具有突发性、瞬时性、随机性、创造性的特点,是一个无意识的、非逻辑的过程。从人性论层面分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志等。欲望、情感和意志之所以属于非理性的内容,是因为欲望的产生、情感的内容和强度、意志的品质都不受理性和逻辑程序控制,具有自发性的特点。非理性因素的特殊构成和独特之处,使它对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介入成为一种必然。政策主体本身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非理性因素会自觉不自觉地介入政策问题确认、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方案设计和抉择的过程,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介入,弥补了理性的不足。
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非理性因素中的直觉、灵感等认识形式,在公共政策决策中,主要是通过类型化、直观化和整体化的方式弥补理性的不足。所谓类型化,是指经验的类型化,由于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政策主体不必去把握政策问题和政策方案的全部细节,而是把以往的经验归纳为一些类型,把不同的经验类型存储在头脑中。在公共政策决策中,面对某种情况,政策主体会从以往的经验中寻找解决政策问题的方案。所谓直观化,是指反映的直观化,由于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政策主体对某些政策问题可以做出类似条件反射式的快速反应。这种直观化的方式表面看来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拍脑袋”,当然,它应该建立在对情况非常熟悉,而又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决策能力的基础上。而不能是那种不负责任的乱“拍脑袋”。所谓整体化,是指把握的整体化,由于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政策主体在反映政策的问题时并不是完全按着理性分析模式进行的,往往可以直接把握问题的整体。政策主体凭借非理性因素的这种整体化的功能,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敏锐地觉察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直觉和灵感等非理性的认识形式,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首先,为分析政策问题提供思路。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必须确认政策问题、分析政策问题,并寻找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分析政策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因缺乏具体的思路,会使对政策问题的分析难以起步,或进展缓慢。灵感的出现会使政策主体豁然开朗,产生新的思路,可以加速对政策问题分析的进程。在寻找政策原因的过程中,政策主体除了运用逻辑思维之外,在逻辑思维无效的情况下,直觉可以帮助寻找政策问题的原因,支持政策问题同其他问题的联系,为形成政策方案服务。
其次,为设计政策方案提供设想。在设计政策方案时,有一个对政策方案进行大胆设想的阶段,只有大胆设想才能为解决政策问题提出更多的政策方案,也只有大胆设想才能对政策方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政策主体在设计政策方案时,常常由于灵感的闪现而提出新的设想。
再次,为选择政策方案提供启示。直觉和灵感能够帮助政策主体选择政策方案。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有些情况下,在多种方案中做出选择,仅仅运用理性思维无法完成,这就需要运用直觉。凭直觉在各种政策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已成为政策决策过程中一种重要形式。
从人性论的角度进行分析,非理性因素中的欲望、情感和意志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策主体的欲望影响对公共政策目标的选择。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对某种利益的追求。因此,政策主体的欲望直接影响其对政策目标的选择。一是影响对政策目标取向的选择。政策主体在不同欲望的支配下形成的利益结构不同,所选择的政策目标的取向也就不同。二是影响对政策目标性质的选择。政策主体的某种欲望过于强烈,往往容易急功近利,选择激进性的目标,反之可能选择渐进性的目标。
其次,政策主体的情感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效能。情感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影响政策主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效率。强烈而稳定的情感可以提高政策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可以促进政策主体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政策主体能够更好地分析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和设计政策方案,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效率。
再次,政策主体的意志影响对公共政策的决断能力。政策主体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直接影响他的决断能力。决断是一个复杂的、困难的和带有风险的意志过程。坚强的意志可以提高政策主体的决断能力和决断胆量,增强实现政策目标的信心和力量,强化克服困难、创造业绩的毅力。
二、有效发挥非理性因素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的作用
政策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决策过程。要有效地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必须把握如下两点:
首先,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的诱导和补偿作用。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虽然理性因素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非理性因素的介入;政策主体的活动也不可能顺利进行。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政策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理性活动,它经历了一个由无意识的非理性活动向有意识的理性活动发展的过程。政策主体要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动机,就是在一定的欲望的诱导下形成的。政策主体的欲望对政策目标的确立也起着一定的诱导作用。政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信息。理性对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大量的信息是通过非理性渠道并以无意识状态进入和存储在政策主体的头脑中的。它一旦被激活就对理性获得的信息起到补偿作用。如果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发挥非理性因素的这种诱导和补偿作用,完全依靠理性的线性思维循规蹈矩,就不可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其次,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素的支配和定向作用。由于非理性因素缺少理性的严谨、规范,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自发性,因而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失去理性约束的非理性因素是很危险的。在现实生活中,规范非理性因素与利用非理性因素同样重要。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素的支配和定向作用,主要是通过对非理性因素的调控进行的。政策主体在分析政策问题、设计政策方案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时,非理性因素同理性因素共同起作用。理性因素为非理性因素提供认识的前提和背景,并规定非理性因素的方向。非理性因素就其自身来说带有盲目性的特点,但是,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只要有效地发挥理性因素的调控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不再是盲目的了。如果非理性因素偏离了正常轨道,必须通过理性的指导和支配作用予以骄正,从而弱化其积极作用。现实的公共政策决策中,政策主体没有很好地通过理性对非理性因素进行调控,受非理性因素的趋使导致政策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要避免非理性介入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有效地发挥理性的调控作用,把非理性因素纳入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