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施工对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要针对建筑物结构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工作贯穿于建筑工程的整体生命周期,针对具体检测结果作为建筑物鉴定和评估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
1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意义
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项到全面、从局部构件到整体结构的发展过程,其发展与应用是工程质量监督的技术保障和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建筑工程建筑水平、节省国家与企业资金、保障企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建筑结构的载体,与建筑体寿命周期的安全使用紧密相关。因此,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方法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是对建筑物进行鉴定与评估的基本依据,更是建筑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需要。
2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的内容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领域中,在建筑质量检测工作中主要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作为指导准则。在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进行检测时,具体是针对施工材料质量、施工技术水平、建筑功能和安全等内容进行检测,这是主体结构检测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要强化对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检测,提前预判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风险,并做好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工作,保证主体结构检测工作的质量。
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流程及方法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是一个专业要求较高的系统实践过程。就检测过程来看,其技术选择和流程应用的规范对于检测检测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主体结构质量检测过程中,要实现检测的合理化,检测人员在流程和方法上就必须进行如下规范:
3.1 主体结构检测流程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过程中,实现检测流程的规范有助于检测方式的合理应用,从而有效的提升主体检测质量。从实践过程来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包含了以下具体环节:①实现检测对象的现场调查,并在检测目标、要求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基础数据的初步收集。②针对具体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方案编制,就方案编制过程而言,工程检测人员不仅要在划分检测的范围,明确检测概况,更要对检查目的、要求和依据进行有效说明,确保实际检测的高效实施。此外,检测人员部署、仪器配置也是其方案编制的基本内容。③在保证现场检查质量的同时,进行建筑结构可靠性的有效分析。通常而言,几何量检测、物理力学性能检测和化学性能检测是其性能把控的基本支撑。④实现检测数据的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并在计算、归纳过程中,实现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情况的有效把控,并针对性的予以技术性防治处理,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3.2 主体结构检测方法
外观检测与仪器检测是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两种基本形式。外观检测过程中,工程建设人员首先要对建筑结构的整体外观进行观察,并实现其损坏、裂缝状况的规范掌控。其次,进行工程建设标准的明确,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结构外观和尺寸的观测,确保结构尺寸与建设标准的统一。最后,检测人员还应对主体施工的材料进行检测,确保其强度、稳定性的应用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外观检测受到检测人员专业性的影响,故而主观性较强,检测偏差较高。仪器检测是当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最为常用的方式。与外观检测过程相比,仪器检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效率性,其在检测设备的支撑下,能够有效的实现主体建设实际与建设目标的差距,为工程建设质量的把控提供了有效指导。检测实践过程中,无损检测与有损检测是其应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般情况下,X光技术、超声、电磁等都属于无损检测的范畴,而有损检测包含了压力回弹检测、取芯检测等方式,通过这些检测方式的应用,人们能够实现建筑主体质量的有效把控,从而有效的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
新时期,人们对于建筑工程提出来较高的质量要求,就主体结构质量检测过程而言,施工检测人员应注意以下方式的合理应用:
4.1 外观检测技术应用
外观检测过程中,外观形态与尺寸的把控是其检测质量控制的重点所在。具体而言,在应用过程中,检测人员应注重以下要点把控:①注重建筑主体中轴线标高和截面尺寸的测量,同时做好构建柳角尺寸的规范,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尺寸满足设计要求。②进行表面形态的合理把控,一般情况下,裂缝、蜂窝和凹坑等现象是其观测的重点所在,一旦发现这些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进行及时的修补整改,从而在保证建筑结构主体美观的同时,实现其使用功能的有效发挥。
4.2 抗压检测技术应用
混凝土结构是当前建筑工程最常见的结构形态之一,实现其建设应用的质量检测至关重要。就检测过程而言,抗压检测是混凝土结构检测的重要内容。就检测过程而言,回弹法、钻芯法等都是其检测的重要方式。回弹法应用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硬度和回弹高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检测人员只有在回弹仪的规范控制下,在实现回弹高度测量的同时,实现其弹性强度的有效把控,才能是实现结构体压缩极限的有效把控。取芯法应用过程中,岩芯钻探设备是其检测实现的基本支撑,一旦混凝土构件样本获得,工程检测人员应对其材质、规格厚度及密度强度等内容进行有效检测。需要注意的是,取芯法属于有损实验检测,其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一定破坏,故而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4.3 主体结构砂浆检测
回弹法、贯入法、超声波法是建筑砌体结构主体质量检测的重要方式。就回弹法而言,检测人员需对其动能施加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在建筑结构表面变形情况把控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强度、刚度的有效把控。超声波回弹法应用过程中,其在把控超声波在待测物体传播速度的基础上,对其传统的时间进行有效计算,从而实现砌筑砂浆表面硬度的合理把控,确保建筑主体结构的应用安全与稳定。相对而言,超声波检测方式的干扰因素较少,检测过程较为便捷,故而在砌筑砂浆检测过程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提升具有重大影响。
4.4钢筋间距检测
采用钢筋探测仪检测选定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测试区域(该区域不少于7根钢筋),检测前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并设置好仪器设备的相关参数;检测时,先探测测区及其相邻区域其他钢筋分布,并在相应位置做好标记,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在检测面上移动探头,最终确定、标定钢筋位置;然后采用钢直尺量度其钢筋间距。对存在疑问的间距应延伸检测区域复核其钢筋间距的情况。
影响测试精度因素:
1、钢筋所在位置超过了探测的深度范围;2、存在其他金属物体或电磁性物体;3、钢筋保护层小于7mm;4、两根钢筋间距过密时,探测结果不准确;5、扫描时,操作不当使探测信号扭曲。例如扫描速度过快或不均匀、由于表面粗糙扫描过程中颤动或抖动等等。
检测方法及数据整理参照GB/T 50784-2013及JGJ/T 152-2008中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执行,其中其钢筋间距的允许偏差参照GB50204-2015表5.5.3中相应要求。判断按照GB/T 50784-2013第9.2条中的要求进行执行,而非按GB50204-2015表5.5.3取最大偏差值进行判断。因GB50204-2015表5.5.3中要求是针对现场钢筋绑扎(未浇筑混凝土)验收要求执行,由于目前的施工工艺技术水平未能达到该要求且板的工作受力状态为均布荷载而非柱墙的集中荷载,梁板仅作为受弯构件。从设计理念上说也是提倡强墙柱、弱梁板,个人觉得按GB/T 50784-2013第9.2条中的要求进行判断较为合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技术越发完善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越发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检测方法也随之丰富和多样。在具体工作中,检测工作人员应对建筑物使用途径以及建筑特征有所了解,结合工程施工特征,对建筑结构检测各项事宜安排后,在检测中若是发现问题,在技术以及设备允许情况下,最好使用多种方法交叉检测,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检测精度。同时,在建筑科学快速发展下,将来会有很多检测设备与方法诞生,而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做好建筑主体质量检测这一工作,进而促使我国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董雁冰. 建筑主体结构检测的常用方法探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01) :257.
[2]姚俊宇,陈华岩.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有效措施[J]. 科技传播,2013,5( 22) :107-108.
论文作者:黄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主体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钢筋论文; 质量检测论文; 质量论文; 过程中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