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案管理在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李萍 罗嘉慧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516001)

摘要:目的 研究预案管理在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预案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有对照组患者,并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相较于单独采用常规护理,对患儿采取预案管理可以更好的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帮助患儿可以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值得被推广。

关键词:预案管理;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护理效果;不良反应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是围产儿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患儿出现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会使患儿心功能不全,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危险,对患儿采取有效、迅速的护理和抢救措施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改善患儿的未来生活以及生长发育,所以本文选取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预案管理在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孕周为37-42周,平均(39.5±1.3)周,实验组中,男22例,女18例,孕周为37-42周,平均(39.6±1.7)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为:患儿的家属沟通能力完好且均同意。。排除标准:患儿有精神病史或者其他严重的致命性疾病。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配合预案管理,主要内容有:①成立预案管理小组。预案管理小组主要是由一名护士长和两名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在科室内坚持树立风险管理的观念,并且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知识培训,对待法律意识浅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的培养和引导,并且定期检查其基础知识是否合格,除此之外,还需要指导护理人员识别和防范常见的护理风险,熟记对待护理事件的技巧和措施,合理安排人员上班,例如将低年资和高年资的护士搭配,将性格温和与性格急躁的护士搭配,通过互补的模式起到最大的效益来降低护理风险[1]。②风险分析。在患儿进行治疗过程是侵入性的操作,会使患儿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从而使患儿的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当室温过低或者是新陈代谢减慢,会使患儿产生低体温症状,如果病房内没有进行无菌操作,空气环境消毒不到位,会出现感染症状,如果滞留针时间过长,会出现静脉炎症状[2]。③预案管理措施。当患儿出现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时,护理人员可以将润肤油倒入掌心,慢慢揉搓,帮助患者按摩,主要按摩背部和腹部,反复按摩数次,并且在帮助患儿进行按摩的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帮助患儿的精神放松,当患儿出现低体温症状时,护理人员可以减少患儿的热量散失,保持患儿的腹壁温度为36度左右,当患儿出现感染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当对患儿所处病房进行及时的打扫和消毒,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当患儿出现静脉炎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当定期更换患者的静脉置留针,避免操作时间过长[3]。④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保证护理人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且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耐心[4]。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了两组患者持续观察3周,记录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中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大于15%,动脉血压分压不下降)、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收缩压下降5%-15%,动脉血压分压无明显下降)、无效(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小于5%,动脉血压分压下降,临床症状无改变或者加重),不良反应分为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所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且用x2检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预案管理主要是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分类,然后针对风险事件采取相关的一系列护理措施,通过研究可以得知,不同的护理模式给患儿带来的护理效果不同,预案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癌的并发症,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所以本文研究了预案管理在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以上简单讨论可以得知: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有对照组患者,并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主要原因有:对患儿采取预案管理可以有效的帮助患儿及时制定预案风险防范,从而及时评估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以及意识,从根本上降低护理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和生存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帮助患儿可以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减轻患儿的家庭负担,对患儿更加负责[5]。

所以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独采用常规护理,对患儿采取预案管理可以更好的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帮助患儿可以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减少患儿的家庭负担,因此值得被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莉.一氧化氮和腺苷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观察[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6(3):291-292.

[2]侯彰华,彭华保,祝伟宏,等.N端脑钠肽前体在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心功能障碍中的诊断价值[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42(5):462-464.

[3]杜小群,李广洪,高润虹.抚触配合袋鼠式护理对缺氧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0):62-64.

[4]徐焕丽,陈敬国.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0):1058-1061.

[5]王乐男,张峥,买春芳.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0):2844-2846.

论文作者:李萍 罗嘉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预案管理在新生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李萍 罗嘉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