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G汽油机燃烧系统改进设计

495G汽油机燃烧系统改进设计

一、495G汽油机燃烧系统改进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岳[1](2019)在《对标混合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解析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上先进的混合动力发动机通过采用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在进行混合动力发动机开发时,解析关键技术对混合动力发动机性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一台先进的发动机作为对标发动机,对其采用的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他的一些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工作解析了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为混合动力发动机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对标发动机的结构测绘,并根据台架试验数据,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对标发动机仿真模型;利用modeFRONTIER软件与GT-POWER相耦合,在发动机高效率工况范围内对发动机仿真模型进行了分区域多目标优化标定,得到了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的对标发动机仿真模型。随后,开展了对标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解析研究。分析了缸内直喷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对缸内直喷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进排气正时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影响,研究了进排气正时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分析了米勒循环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米勒循环对燃油经济性以及燃料能量分配情况的影响;获得了缸内直喷技术、可变配气正时技术和米勒循环技术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其他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分析了 EGR率对发动机燃烧过程、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研究了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烧过程、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基于燃油经济性,研究了发动机的停缸位置并分析了停缸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获得了废气再循环技术、高压缩比技术和停缸技术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对关键技术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了关键技术参数对燃油消耗率的敏感度;利用正交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关键技术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作用的大小,分析了关键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获得了不同关键技术对燃油经济性的敏感度值、影响权重以及关键技术之间交互作用的大小和具体表现情况。图79幅,表30个,参考文献81篇。

李建群,宫艳峰[2](2019)在《日系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日本主要汽车企业都制定了清晰的汽油机平台发展战略,并持续升级其汽油机产品。本文介绍了丰田新全球架构战略和本田的可变气门涡轮增压概念,日产的可变压缩比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等节能技术,斯巴鲁的水平对置汽油机和三菱的系列汽油机产品平台。希望能够为读者了解日系汽油机产品提供参考。

柳茂斌[3](2018)在《高废气稀释条件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丁醇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内燃机生物替代燃料。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方式是提升传统汽油机热效率的有效方案。将正丁醇应用于HCCI发动机是缓解能源供需紧张的重要措施。本文利用负气门重叠角策略,在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上研究了平均指示有效压力(IMEP)≤0.3MPa,当量空燃比条件下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和排放规律,并研究了不同推迟着火时刻方式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此外,本文还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在高废气稀释条件下正丁醇与异辛烷的低温燃烧关键控制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燃用正丁醇/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发动机可以在HCCI燃烧模式下稳定运行,其着火时刻与醇类燃料种类以及掺混比例有关。在转速、气门相位和升程相同以及当量空燃比下,随着正丁醇/乙醇掺混比增加,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提前,燃烧持续期缩短,压力升高率增大,指示热效率下降,IMEP减少。掺混比相同时,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比使用乙醇-汽油时的更早,燃烧持续期更短,指示热效率与IMEP更低。当内部废气再循环率(IEGR)>38%时,随着IEGR增加,使用汽油时的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推迟,但是使用正丁醇与乙醇时的着火时刻提前。在混合燃料含氧量相同时,混合燃料中正丁醇质量分数高于乙醇质量分数,正丁醇-汽油比乙醇-汽油更易于着火,使得燃烧持续期缩短。醇类-汽油燃料种类和掺混比还会影响HCCI发动机的排放特征。随着正丁醇掺混比增加,HCCI发动机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转速为1500rpm时,随着正丁醇/乙醇掺混比增加,HCCI发动机的甲醛排放、乙醛排放、乙烯排放、甲烷排放逐渐增加,但芳香烃排放会急剧减少。使用乙醇-汽油时HCCI发动机的丙烯排放下降,但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丙烯排放会增加。体积掺混比相同时,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HCCI发动机乙醛和甲烷排放低于使用乙醇-汽油时的,但是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甲醛、乙烯、芳香烃排放分别高于使用乙醇-汽油时的。减小有效压缩比和空气稀释两种方法均可推迟正丁醇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降低最大压升率,并改善指示热效率。在1500rpm,循环燃油量为11.3mg时,使用两种方式将着火时刻由-6.8oCA ATDC推迟到3.3 oCA ATDC,使用空气稀释法时HCCI发动机的燃烧持续期更长,最大压升率下降更快,指示热效率更高。但是使用空气稀释方式推迟着火时刻会导致正丁醇HCCI发动机循环波动上升,燃烧不稳定性增加,限制其持续推迟着火时刻。IEGR、燃料分子结构以及进气门关闭时刻缸内温度(TIVC)均会影响HCCI发动机低温燃烧过程。模拟研究发现,TIVC为535K、IEGR为0%时,正丁醇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早于异辛烷,IEGR由0%增加到50%,异辛烷着火时刻推迟幅度大于正丁醇。在低温阶段,正丁醇的主要脱氢产物α-羟丁基通过加氧反应生成正丁醛与HO2·,该反应会抑制OH·低温链分支反应,但是会促进正丁醇生成HO2·并累积H2O2;异辛烷分子中的伯碳原子和支链结构增加了加氧反应和异构反应活化能,既抑制OH·低温链分支反应,也不利于生成HO2·和累积H2O2。正丁醇生成H2O2的峰值浓度是异辛烷的6.24倍。温度超过1000K,H2O2生成OH·链分支反应加速,导致正丁醇的着火时刻早于异辛烷。残余废气中的H2O会促进H2O2分解生成OH·,正丁醇在低温阶段易于累积H2O2,有利于其在高内部废气稀释条件下生成OH·,并导致残余废气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的抑制作用显着小于异辛烷。在TIVC为555K、575K与595K下,残余废气对正丁醇与异辛烷着火时刻抑制作用具有类似趋势。

岛崎勇一,前田义男,津江光洋,田中大二郎,野口究,山下幸宏,山本日出彦,彭惠民[4](2017)在《环境与车辆技术70年发展回顾——汽油机的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汽油机的动力性,排放控制、燃油经济性等得到稳步提升,而汽油机燃油耗每年都以较大幅度降低,也为降低CO2排放作出了贡献。汽油机的技术进步得益于稀燃与直喷的燃油系统、可变气门配气机构、高效催化装置与计算机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着重介绍了日本从经济高速发展开始,进入汽车普及化阶段之后的各个时期,汽车厂家推出的各具特色的车用汽油机产品,阐述了汽油机零部件技术,以及发动机基础研究、可视化与计测、数值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亮点和发展前景。

郭祥军[5](2016)在《柴油机排气歧管失效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排气歧管是柴油机排气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废气排放的首要通道。排气歧管工况条件极为严酷,一方面要承受来自气缸高温废气的热冲击,一方面又会因为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振动而产生振动疲劳。柴油机气缸中产生的高温高压废气对排气歧管不断冲击,高速高温废气如果不能顺畅的从排气歧管排出,那么就会在排气歧管中产生局部高温,从而导致排气歧管的热疲劳,容易发生氧化起皮、变形、锈蚀、开裂等失效模式。排气歧管失效将导致燃烧后的废气无法迅速排光,进气相对也无法完全吸入新鲜空气,残留在燃烧室内的废排气就会影响到下一次的燃烧效能。排气歧管的失效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因此对排气歧管的失效模式分析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典型非增压和增压排气歧管的结构形式和特点,排气歧管材料的特殊要求及国内外常用材料的差异和发展的方向,排气歧管从原料经过铸造到加工成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和关注要点。其次介绍非增压和增压排气歧管的设计要点,研究排气歧管的振动特性、内流场和热应力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最后通过排气歧管失效实例的分析,建立仿真模型,采用专业CFD流体力学分析软件STAR-CD和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流固耦合分析,计算排气歧管内外表面的温度和热传递系数、不同部位的温度场、热应力和失效部位的低周热疲劳安全因子,找到失效的应力的集中点,优化排气歧管的结构;同时对排气歧管和增压器进行模态的分析,查找和消除共振风险,避免了排气歧管失效模式的发生。本文的研究表明,引起排气歧管失效的原因为热疲劳应力导致,需要采取改善约束条件等措施,避免失效的应力点,增加排气歧管的热疲劳寿命。本文通过仿真分析计算得到排气歧管的温度场、热应力和低周热疲劳安全因子,评估热疲劳风险,同时对排气歧管和增压器进行模态的分析,评估共振风险,为排气歧管失效模式的分析和优化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

樊嘉天,居钰生,董效彬,王凯,鱼春燕,倪永成,冉冬立,徐明星,陈雷雷[6](2015)在《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越来越苛刻的乘用车油耗法规,研究分析了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的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在不增加较多的汽油机成本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提高压缩比、米勒循环、高比例废气再循环(EGR)、强化滚流的进气道和紧凑型燃烧室、4-2-1排气歧管、高性能点火系统以及低摩擦等关键技术,能较大地提高汽油机热效率,降低油耗,使汽车汽油机达到较好的性价比。

谭俊湘[7](2014)在《Y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在内燃机新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然而,众多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技术和产品的比例却很低,国内企业并没有能够确实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提出Y公司产品开发战略设计方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帮助企业正确评价外部环境的危机与机遇,制定有效的产品开发战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组合,将企业打造成中国柴油机行业内一流的具有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本文在借鉴战略管理各学派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Y公司所在行业的产品产销情况、竞争对手情况、国家政策,以及柴油机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Y企业面临着柴油机细分市场广阔、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展机会,以及在小缸径柴油机行业研发、生产能力、企业文化方面具有优势。但公司也存在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乘用车柴油机市场萧条、汽车厂建设自己的柴油发动机厂、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替代性产品等方面的威胁,以及公司产品线过于狭窄、产品研发改进滞后、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份额逐渐下滑等方面的劣势。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产品开发发展目标、SWOT战略组合,以及拓宽公司产品线,升级老产品和丰富天然气柴油机品种等产品开发战略设计思路。为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Y公司应建立产品研发布局,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加强试制试验能力建设,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结论指出,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品开发战略。战略设计应具有创新性,以行业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为基础,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

葛文庆[8](2012)在《一种大功率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喷射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体燃料发动机有着有害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少的优势,不仅在高效清洁利用能源,而且在有效利用工业可燃废气等方面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推动着气体燃料发动机的技术进步与广泛应用。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应用,可实现多点顺序间歇供气方式在发动机各缸进气道前顺序间歇(一般在进气过程中)供入气体燃料,可以有效解决发动机进气道及进气管内回火、扫气阶段气体燃料流失等问题,改善发动机性能,适用于各类气体燃料,所需气体燃料的压力较低,特别适用于需要大流量、低压力的供气场合。为了实现在气体燃料发动机经济性、动力性及排放指标等方面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同时对各类不同成份、热值的可燃气体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目标,必须深入研究作为关键技术的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论文提出了一类应用动圈式电磁直线执行器和菌型阀结构的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并通过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以及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结构设计、流量特性、控制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为其工程化应用以及大功率气体燃料发动机性能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类应用动圈式电磁直线执行器和菌型阀结构的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对喷射装置的结构、主要设计参数和控制器设计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研制出了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样件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喷射装置的过渡时间为5ms,最大气门升程可达4mm,工作稳定可靠,满足大功率气体燃料发动机对喷射装置的大流量、高响应等要求。(2)建立了气体燃料喷射装置的流动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分析了稳态和非稳态工况下的流量特性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明确了电控喷射装置的流量特性随着气门升程、气门外径、压差以及气门开启时间等主要设计及控制参数变化的规律,建立了可直接用于气体燃料喷射量调节控制的气体燃料喷射量和气门总开启时间的映射关系,为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确定了气体燃料喷射装置在发动机上的布置方案,并讨论了应用喷射装置后发动机性能改进的技术途径。设计了发动机整机控制器,提出了以发动机转速为目标的闭环控制以及模拟信号输入端口和PWM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多路复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针对应用电控喷射装置的发动机性能改善的技术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动机改进设计方案,分析了控制器综合设计应实现的功能,对发动机空燃比进行闭环控制,并给出了改进的发动机控制器方案。(4)建立了气体燃料发动机应用电控喷射装置后的非稳态CFD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喷射装置不同的控制参数和安装参数对气体燃料进气和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的喷射装置安装位置下气体燃料进气过程的变化情况,并明确了喷射装置靠近燃烧室后对提高气体燃料进气充分程度的优势。确定了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喷射脉宽的调节范围,探讨了通过增加气体燃料和进气空气的压力差值来增加喷射量的方法。(5)完成了应用气体燃料喷射装置的大功率发动机的实机验证性试验。进行了包括发动机起动、怠速稳定性、各缸均匀性调整以及给定转速下增减不同负荷的试验,自行研制的电控喷射装置具备良好的控制特性、高响应速度和低落座速度等优势,能够将气体燃料定时、定量地喷射到发动机每一气缸靠近进气道的进气歧管内,实现多点顺序间歇的供气方式以及对各缸空燃比的实时、准确、独立的调节,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

徐玉冰[9](2012)在《从DA471QLR型发动机升级优化浅析发动机性能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发动机产品综合性能指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如何对现有发动机成熟产品进行升级优化以满足国家相关法规要求是工程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追求。但由于技术经验积累欠缺、制造水平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制约着国内发动机产品的升级优化步伐。本文通过对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批产机型DA471QLR型发动机的升级优化,使发动机升功率指标满足了国家即将出台的经济型汽车政策要求,从而延长了该产品的生命周期。本文首先通过对原型机的结构分析,从成本领先的角度出发制订了性能优化方案;其次通过采用快速成型等技术缩短零部件研制周期,对装配完成的样机在发动机性能台架上进行了多方案的对比试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升级优化目标。最后,通过对原型机的升级优化,初步摸索出针对成熟发动机产品的性能升级优化方法,为今后其他成熟产品的升级优化提供了思路与指导。

贾国海[10](2010)在《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及智能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对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日益关注和汽车产量的迅速增长,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动力性、经济性、操作性、舒适性、排放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的功能越来越多、控制方法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人们一直围绕着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性能寻求着最佳方案,因此汽油机的精确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进行了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分析汽油机喷油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控制汽油机喷油系统的自寻优控制方法。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之处如下:(1)研究了车用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针对不同工况分析了汽油机空燃比的控制要求,设计了与各种工况相对应的汽油机喷油系统的自寻优控制策略,使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模型具有智能学习和自调节能力,从而使空燃比保持理想值并实现三效催化转化器的最佳转化效率。(2)分析了车用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中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特性、工作原理和功能,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模型。(3)研究了电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确定了合适的控制模型和控制方式,设计了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的自寻优控制策略。然后利用Simulink仿真软件中的Stateflow软件包设计了智能控制器,可实现车用汽油机空燃比自寻优控制。(4)研究了AMESim和Simulink的联合仿真方法,并实现了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的建模与联合仿真。对带有PID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及自寻优智能控制器的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进行联合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智能控制器能使汽油机在理想的空燃比范围内工作,对降低汽车的排放污染物有很大作用。

二、495G汽油机燃烧系统改进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95G汽油机燃烧系统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对标混合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发动机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现状
        1.2.3 发动机关键技术的仿真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2 对标发动机的测绘及其工作过程仿真模型
    2.1 对标发动机的结构参数测绘
    2.2 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
        2.2.1 缸内工作过程计算模型
        2.2.2 进、排气系统计算模型
    2.3 对标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
        2.3.1 仿真模块
        2.3.2 仿真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对标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分区多目标优化标定
    3.1 原对标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仿真结果
    3.2 优化标定的数学描述及遗传算法
        3.2.1 优化标定的数学描述
        3.2.2 遗传算法
    3.3 基于对标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标定的分区多目标优化模型
        3.3.1 优化标定分区
        3.3.2 多目标优化模型
    3.4 对标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优化标定
    3.5 对标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对标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解析
    4.1 缸内直喷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1.1 缸内直喷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4.1.2 缸内直喷对发动机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4.2 可变配气正时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2.1 进气正时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影响
        4.2.2 进气正时对发动机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4.2.3 排气正时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影响
        4.2.4 排气正时对发动机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4.3 米勒循环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3.1 米勒循环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影响
        4.3.2 米勒循环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4.3.3 米勒循环对发动机燃料能量分配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其他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5.1 废气再循环技术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5.1.1 EGR仿真模型的建立
        5.1.2 EGR率对发动机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
        5.1.3 EGR率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影响的研究
    5.2 高压缩比技术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5.2.1 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
        5.2.2 压缩比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影响的研究
    5.3 停缸技术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5.3.1 停缸技术仿真模型的建立
        5.3.2 停缸位置的选择
        5.3.3 停缸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影响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关键技术对对标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影响作用的综合评估
    6.1 关键技术对燃油消耗率影响的单因素敏感度分析
        6.1.1 敏感度分析的定义及步骤
        6.1.2 关键技术对燃油消耗率影响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显着性验证
        6.1.3 关键技术对燃油消耗率影响的敏感度分析
    6.2 基于关键技术影响权重及交互作用研究的正交组合设计
        6.2.1 正交组合设计方案
        6.2.2 不同设计方案时燃油消耗率
    6.3 关键技术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权重及交互作用研究
        6.3.1 关键技术的影响权重分析
        6.3.2 关键技术的交互作用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日系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丰田公司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分析
    2.1 TNGA构架下的汽油机主要技术特征
    2.2 燃烧系统特征
    2.3 供油系统特征
    2.4 轻量化技术特征
3 本田公司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分析
    3.1 燃烧系统技术特征
    3.2 涡轮增压技术特征
    3.3 其它技术特征
4 日产公司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分析
    4.1 电动VVT技术
    4.2 燃油缸内直喷系统
    4.3 可变压缩比技术
5 马自达公司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分析
    5.1 4-2-1排气系统减少残留气体
    5.2 有效改善燃烧
    5.3 改善泵气损失、摩擦损失和轻量化设计
6 斯巴鲁公司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分析
    6.1 FB20汽油机特征
    6.2 FA20汽油机特征
7 三菱公司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分析
8 结论及启示

(3)高废气稀释条件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内燃机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1.2 汽油机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进气道喷油汽油机节能技术
        1.2.2 直喷汽油机节能技术
    1.3 内燃机新型燃烧方式的研究进展
        1.3.1 柴油机新型燃烧方式研究进展
        1.3.2 汽油机新型燃烧方式研究进展
    1.4 正丁醇类燃料的研究进展
        1.4.1 醇类燃料的理化特性
        1.4.2 正丁醇燃料在汽油机上的研究进展
        1.4.3 正丁醇燃料在柴油机上的研究进展
        1.4.4 正丁醇燃料低温燃烧研究进展
        1.4.5 正丁醇燃料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2.1 HCCI发动机试验台架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方法
        2.1.3 醇类-汽油试验燃料
    2.2 HCCI发动机燃烧过程分析
    2.3 HCCI发动机化学反应动力学仿真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丁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1 正丁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3.1.1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运行范围的影响
        3.1.2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平均指示压力的影响
        3.1.3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的影响
        3.1.4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3.1.5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指示热效率的影响
        3.1.6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爆震倾向的影响
    3.2 正丁醇-汽油HCCI发动机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着火控制方式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空气稀释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2 有效压缩比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推迟着火时刻方式下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5.1 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5.1.1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缸内残余废气率与缸内温度的影响
        5.1.2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着火时刻与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5.1.3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IMEP与指示热效率的影响
        5.1.4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循环波动的影响
    5.2 相同含氧量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比较
    5.3 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非常规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正丁醇/异辛烷HCCI发动机低温氧化机理的模拟研究
    6.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方法
        6.1.1 计算模型
        6.1.2 计算模型的验证
    6.2 正丁醇与异辛烷低温氧化过程分析
        6.2.1 烃类燃料一般氧化过程分析
        6.2.2 缸内残余废气率对正丁醇与异辛烷着火时刻的影响
        6.2.3 正丁醇HCCI发动机低温燃烧过程分析
        6.2.4 异辛烷HCCI发动机低温燃烧过程分析
        6.2.5 正丁醇与异辛烷HCCI发动机燃烧过程对比分析
    6.3 高温废气对正丁醇与异辛烷低温燃烧过程的影响
        6.3.1 高温废气对正丁醇低温燃烧过程的影响
        6.3.2 高温废气对异辛烷低温燃烧过程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环境与车辆技术70年发展回顾——汽油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车用发动机
    1.1 战后复兴期
    1.2 日本汽车开始普及
    1.3 日本汽车普及化的发展期
    1.4 泡沫经济期后, 追求效率与成本
    1.5 动力系统多样化, 进一步改善热效率
2 汽油机用零部件技术
    2.1 汽油机用零部件技术的发展回顾
        2.1.1 40年代到70年代
        2.1.2 颁布马斯基法到1990年
        2.1.3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
        2.1.4 2000年至现在
    2.2 汽油机零件技术的发展前景
3 汽油机研究领域
    3.1 基础研究的概况
    3.2 可视化
    3.3 数值计算
    3.4 基础研发的作用
    3.5 基础研究的发展前景
4 结语

(5)柴油机排气歧管失效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排气歧管的结构、材料及生产工艺
    2.1 排气歧管的结构
        2.1.1 非增压排气歧管的结构
        2.1.2 增压排气歧管的结构
    2.2 排气歧管的材料
        2.2.1 排气歧管材料的特殊要求
        2.2.2 排气歧管常用材料
    2.3 排气歧管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工序介绍
        2.3.1 工艺流程
        2.3.2 原料
        2.3.3 铸造
        2.3.4 加工
        2.3.5 气密性检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排气歧管的设计和分析
    3.1 排气歧管的设计
        3.1.1 非增压排气歧管的设计
        3.1.2 增压排气歧管的设计
        3.1.2.1 脉冲系统排气歧管的设计
        3.1.2.2 定压系统排气歧管的设计
    3.2 排气歧管的分析
        3.2.1 排气歧管的模态分析
        3.2.1.1 模态分析概述
        3.2.1.2 模态分析过程
        3.2.1.3 排气歧管的理论模态振型
        3.2.2 排气歧管的内流场分析
        3.2.2.1 流体力学分析在柴油机设计中的应用
        3.2.2.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过程
        3.2.2.3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介绍
        3.2.3 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
        3.2.3.1 传热学基本理论
        3.2.3.2 热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3.2.3.3 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
        3.2.3.4 计算热应力软件介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气歧管失效的研究
    4.1 排气歧管的失效形式
    4.2 排气歧管失效分析及优化实例
        4.2.1 排气歧管开裂失效问题概述
        4.2.2 排气歧管材料的分析
        4.2.3 排气歧管材料不同温度下的机械性能
        4.2.4 排气歧管热应力的分析
        4.2.5 模态分析
        4.2.6 排气歧管开裂失效分析的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排气歧管的优化
    5.1 排气歧管结构的优化
        5.1.1 改进后的方案
        5.1.2 改进后的温度场
        5.1.3 改进后的低周热疲劳安全因子
    5.2 增压器振动的优化
    5.3 优化后增压器辅助支撑强度模态分析
    5.4 发动机的台架试验验证
    5.5 优化后市场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 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国外汽油机技术路线简析
1. 1国外汽油机技术路线
1. 2汽油机技术路线的成本分析
2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关键技术研究
2. 1高压缩比技术
2. 1. 1传统压缩比
2. 1. 2高压缩比及其爆震
2. 1. 3高压缩比小结
2. 2米勒 / 阿特金森循环
2. 3高比例EGR技术
2. 4低摩擦技术
2. 5强化滚流的进气道和紧凑型燃烧室技术
2. 6减少残余废气的4-2-1排气管技术
2. 7高性能点火技术( 火花塞 \ 线圈) :
3结束语
a. 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的2条技术路线
b. 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的7项关键技术:
c. 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的前景

(7)Y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2 相关理论及综述
    2.1 古典战略理论
        2.1.1 设计学派
        2.1.2 计划学派
        2.1.3 学习学派
    2.2 竞争战略理论
        2.2.1 行业结构学派
        2.2.2 核心能力学派
        2.2.3 战略资源学派
    2.3 战略生态理论
    2.4 其他战略理论
    2.5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3 Y公司基本情况及产品开发竞争态势分析
    3.1 Y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3.2 柴油机行业状况分析
        3.2.1 近年国内柴油机产销情况
        3.2.2 柴油机市场及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分析
        3.2.3 国内政策法规对柴油机行业发展的影响
        3.2.4 柴油机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3 Y公司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
        3.3.1 Y公司产品开发的竞争劣势
        3.3.2 Y公司产品开发的竞争优势
        3.3.3 Y公司产品开发的竞争威胁
        3.3.4 Y公司产品开发的竞争机会
4 Y公司产品开发战略设计思路
    4.1 Y公司产品开发的SWOT战略组合
    4.2 扩宽Y公司的产品线
        4.2.1 研发D20商用柴油机
        4.2.2 研发4.5L商用柴油机
    4.3 升级改进老产品,提升产品性能参数
    4.4 丰富天燃气及非道路柴油机品种
    4.5 产品开发发展目标
        4.5.1 总体目标
        4.5.2 核心技术目标
        4.5.3 科技投入目标
5 Y公司产品开发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构建公司产品研发的战略布局
    5.2 设计分析手段、研发信息化
    5.3 试制试验能力建设
    5.4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种大功率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喷射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气体发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体发动机的燃料供给方式
        1.2.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3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气体发动机电控喷射装置的研究进展
    1.4 电磁直线执行器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2 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设计研究
    2.1 结构设计
        2.1.1 执行部件的设计
        2.1.2 驱动部件
        2.1.3 设计方案
    2.2 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2.2.1 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控制器系统结构
        2.2.2 控制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2.2.3 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2.3 试验验证
        2.3.1 样机研制与静态性能测试
        2.3.2 动态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流量特性的研究
    3.1 CFD数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3.1.1 CFD数值计算的基本控制方程
        3.1.2 CFD数值计算的湍流模型
    3.2 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三维模型
    3.3 数值计算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4 数值计算的网格划分
        3.4.1 稳态工况的网格划分
        3.4.2 非稳态工况的网格划分
    3.5 数值计算求解器参数的设定
    3.6 计算结果分析
        3.6.1 稳态工况计算结果分析
        3.6.2 非稳态工况计算结果分析
    3.7 试验验证
    3.8 本章小结
4 应用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方案研究
    4.1 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布置
        4.1.1 单点/双点喷射布置方案
        4.1.2 多点喷射布置方案
    4.2 整机控制器设计
        4.2.1 以转速为目标的发动机控制
        4.2.2 发动机转速和曲轴位置的检测
        4.2.3 控制器端口的多路复用技术
    4.3 进一步的改进方案
        4.3.1 发动机的改进方案
        4.3.2 控制器及控制策略的改进
    4.4 本章小结
5 应用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大功率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研究
    5.1 CFD计算模型
        5.1.1 技术方案
        5.1.2 计算区域的确定
        5.1.3 计算区域网格的划分
        5.1.4 特殊事件的处理
        5.1.5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求解器的设定
    5.2 基本工况计算结果分析
    5.3 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不同的气体燃料与进气空气压力差值
        5.3.2 不同的喷射装置安装位置
    5.4 本章小结
6 应用气体燃料电控喷射装置的发动机试验研究
    6.1 试验装置
    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1 发动机起动及怠速试验
        6.2.2 各缸均匀性调节
        6.2.3 增减负荷时的发动机转速控制
        6.2.4 发动机示功图测试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从DA471QLR型发动机升级优化浅析发动机性能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汽油机技术发展趋势
    1.3 国内主要小型发动机生产企业现状
        1.3.1 自主企业
        1.3.2 合资企业
        1.3.3 其他企业
        1.3.4 小结
    1.4 国内外政策情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发动机性能优化方案
    2.1 基本参数优化
        2.1.1 压缩比
        2.1.2 额定转速
    2.2 主要零部件优化
        2.2.1 气门与缸盖
        2.2.2 凸轮与配气相位
        2.2.3 进排气系统
    2.3 零部件运动轨迹干涉情况检查
        2.3.1 气门与活塞
        2.3.2 凸轮轴与缸盖
第三章 台架性能优化试验与数据分析
    3.1 试验设备与试验要求
        3.1.1 试验测试设备及仪器介绍
        3.1.2 试验要求
    3.2 初始性能试验
        3.2.1 总功率试验
        3.2.2 净功率试验
        3.2.3 机械损失试验
        3.2.4 试验样机初选
    3.3 机械损失试验
        3.3.1 凸轮轴
        3.3.2 变速器机械损失
    3.4 性能优化试验
        3.4.1 S3凸轮轴
        3.4.2 S2凸轮轴
        3.4.3 S1凸轮轴
        3.4.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及智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控制策略在汽油机电控中的应用
        1.1.1 基于智能控制的空燃比控制策略
        1.1.2 基于智能控制方法的点火控制策略研究
        1.1.3 基于智能控制方法的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1.2 汽油机数值模拟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1.2.1 仿真计算的特点
        1.2.2 计算方法
        1.2.3 模拟工具
        1.2.4 AMESim 在机械与发动机仿真方面的应用现状
        1.2.5 Simulink 在发动机仿真方面的应用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研究
    2.1 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分析
        2.1.1 汽油机电控系统组成
        2.1.2 电控系统特点
    2.2 空燃比的闭环控制
    2.3 空燃比对排放的影响
    2.4 三元催化转化器对排放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模型
    3.1 AMESim 软件简介
        3.1.1 AMESim 系列软件
        3.1.2 软件特点介绍
    3.2 汽油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
        3.2.1 工质物理模型
        3.2.2 进排气系统模型
        3.2.3 流体流动模型
        3.2.4 燃油喷射模型
        3.2.5 燃烧模型
    3.3 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模型研究
        3.3.1 用AMESim 建模的步骤
        3.3.2 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模型建立
        3.3.3 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3.4 仿真模型准确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PID 控制系统
        4.1.1 PID 控制算法的选择
        4.1.2 控制系统采样周期的选择
    4.2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4.2.1 神经网络原理
        4.2.2 RBF 神经网络
        4.2.3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4.3 自寻优控制系统
        4.3.1 自寻优控制原理
        4.3.2 自寻优控制系统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MESim 和Simulink 的联合仿真
    5.1 AMESim 和Simulink 联合仿真技术
        5.1.1 联合仿真的用途与特点
        5.1.2 联合仿真接口技术
        5.1.3 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5.2 汽油机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空燃比仿真结果
        5.3.1 节气门开度变化控制
        5.3.2 PID 控制时的空燃比仿真结果
        5.3.3 神经网络控制时的空燃比仿真结果
        5.3.4 自寻优控制时的空燃比仿真结果
    5.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1. 全文总结
    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495G汽油机燃烧系统改进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标混合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解析研究[D]. 李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日系汽油机产品技术特征研究[J]. 李建群,宫艳峰. 汽车文摘, 2019(04)
  • [3]高废气稀释条件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D]. 柳茂斌. 天津大学, 2018(06)
  • [4]环境与车辆技术70年发展回顾——汽油机的开发[J]. 岛崎勇一,前田义男,津江光洋,田中大二郎,野口究,山下幸宏,山本日出彦,彭惠民. 国外内燃机, 2017(06)
  • [5]柴油机排气歧管失效分析及优化[D]. 郭祥军. 吉林大学, 2016(12)
  • [6]高效自然吸气汽油机关键技术研究[J]. 樊嘉天,居钰生,董效彬,王凯,鱼春燕,倪永成,冉冬立,徐明星,陈雷雷. 现代车用动力, 2015(02)
  • [7]Y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 谭俊湘. 云南大学, 2014(12)
  • [8]一种大功率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喷射装置的研究[D]. 葛文庆.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6)
  • [9]从DA471QLR型发动机升级优化浅析发动机性能优化方法[D]. 徐玉冰. 吉林大学, 2012(04)
  • [10]车用汽油机喷油系统性能仿真及智能控制研究[D]. 贾国海. 湖南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495G汽油机燃烧系统改进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