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_投资结构论文

正确把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_投资结构论文

正确把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正确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正确把握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和内容,已成为完成此项任务的关键。

一、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要解决现存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迅速减弱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供给能力的数量扩张,从而弥补由非均衡发展战略造成的一个个缺口实现的。在目前需求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的情况下,供给不能与之适应,经济增长随即受到影响。在80年代,主要是补消费需求的缺口,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带动了第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叶,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带动了重工业打头的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到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矛盾表现为:

1.消费品生产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减弱。

在消费品生产中,纺织、轻工等传统消费品的增长受阻,是因为供给能力的扩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传统消费品对收入的需求弹性很低,衣着、日用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在1979-1985年为0.75,到1994年已降至0.57,并且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急剧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74.1%。这说明,收入水平提高并不会按同一幅度扩大对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单纯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扩大就业,会受到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与此同时,电视机、录像机等新型耐用消费品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家电产业供过于求的原因,一是不能开发新产品以适应高收入阶层消费升级的需求,这一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1991-1995年,彩电、音响、摄像机、录放机等产品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50%。二是不能降低产品成本以适应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需要。到1995年以前,发展了十几年的家电产品的平均零售价格没有下降,几种主要产品价格却逐年有所上升。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因此没有降低成本的能力。

2.投资需求向以土建为主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又因受到财力制约不能继续扩大,而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又受到投资能力的制约。

90年代以来各地港口、机场、道路、城市设施建设竞相上马,加上开发区热、高档房地产热等土建设资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即使是工业项目投资,国内也只是承担厂房土建工程,设备投资的65%靠进口。这一增长格局引发原材料、能源等相关产业的扩张。原材料、能源等初级加工部门生产比重上升,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工业比重下降,从而引发了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急剧上升。以1989年为转折点,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由原材料转向技术设备。这样,我国经济发展又重新回到改革前以原材料为中心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产生了对基础工业的巨大需求,而基础工业供给能力的扩大又是以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条件。这样围绕着对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相互推动,形成了内生的扩张动力,维持了增长高速度。问题是,基础工业、建筑业都是高消耗部门,据投入产出分析,在1992年社会对能源、原材料的总消耗中,这两个部门占到54.3%。基础工业部门单位产出的物耗是机电等重加工业部门的2.6倍。基础工业部门的运量占到铁路总运量的80%。这样的生产结构,必然导致高消耗、低效益的结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固定资产结构向基础工业倾斜,其比重占到50%,而机电工业仅占20%,并且基础工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也高出机电工业8-11个百分点,故今后增长优势仍在基础工业部门。如果不注意调整,高消耗的产业结构仍将延续下去。

以土建带动的经济增长格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诸多矛盾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率低,这一格局造成资金周转缓慢,投资交付使用率下降至50%。并且大兴土木挤占了技术资金,使技改投资比重也降到最低点,影响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造成出口增长乏力和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出口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带动的。服装、杂项制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上升。1987-1992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0.1%;同期我国服装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35.1%,是世界服装出口增长速度的3倍。与此相应,我国服装出口额占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7年的4.5%,提高到1992年的12.6%。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我国出口大宗产品如棉织物、皮衣、手表的价格指数从1989年到1995年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第二,我国原料不足,促使其价格大幅上涨。以棉花为例,纺织品出口迅速扩大,对棉花的需求随之急剧增长。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棉花因此供不应求。需求拉动棉花价格上涨,终于在最近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同时也产生了粮食价格随之上涨的联动效应。由于我国轻纺工业的总产品中占67%的产品是使用农产品原料的,因此土地资源不足与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扩大之间的矛盾还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在成本提高、成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下,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且明显地表现出恶化程度随出口增长率的提高而加剧的趋势。问题在于,如果不通过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价值,而单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扩大出口,以我国劳动力的规模,就会引发更为过度的竞争,使生产者无法承受。

由于国内供给结构不能进一步开拓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方面的需求,因而国内现有供给能力出现富余,现供给结构对经济增长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就随之减弱。在国内供给能力大大富余的同时,需求缺口仍然存在,不过弥补这一缺口是靠日益增长的进口进行的。国内的需求增长,只能拉动国外的供给。至此,改革以来供给随需求的扩张而扩张的增长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供给需求无力适应,供给的扩大越来越受到投资能力的限制而影响了经济增长。这是当前我国结构矛盾的实质所在,也是当前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的主要根源。

4.当前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结构过于向初级加工部门倾斜,形成高级化需求结构与低度化供给结构的矛盾。

我国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投资能力限于搞土建工程,设备则主要靠进口;家电等新型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已引进十几年,至今仍不能靠自主开发产品、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实际尚未脱离进口零件组装的阶段;劳动密集型的一般轻纺消费品则是严重积压。这些问题的存在,表面看,说明中国企业缺乏开发产品的能力;从结构分析的角度看,其实质是产业结构中缺乏一个与需求高级化趋势相对应的、有能力设计产品、生产零部件和工艺装备的产业群。

需求结构的高级化趋势,就意味着对产品的性能、质量、更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这就必然需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产品加工过程延长,工艺更加专业化。从更为“迂回”的生产过程中就会衍生更多的加工专业,形成更为细化的零部件、工艺设备即机电产品生产部门。这也就是说适应需求的生产迂回化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工业部门的扩大上。

我国产业结构当中,流量(产值)和存量(固定资产形成)都明显向初级加工部门(能源、原材料等)倾斜,自然不具备满足需求升级的供给能力。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1.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选择。

一种观点认为,应把扩大就业、尤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当前产业结构构调整的目标。通过前面的论证已表明,扩大就业单靠扩大劳动密集产业的规模已难以奏效。低水平的扩张不但会受到国内、国际市场容量的制约,也为资源条件所不容许。唯有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建立相应的产业部门的方式,才能为扩大就业找到为有效需求所容纳的产业空间。也就是说,就业必须以开拓市场为前提,有了市场份额生产才可以增长,就业才能增加。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今后仍然应该把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我认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很多,人均钢铁、石油、电力占有量也不多。但是,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培育经济增长点与创造增长的基础条件区别开来。靠搞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来支撑增长,国家财力和企业都难再支撑下去。并且,基础设施欠帐,是历史上很长时期内积累下来的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解决。不能把长期任务与某个经济发展阶段所能允许实现的目标混同起来。

为了给基础设施建设寻求源源不断的财源,为了拓宽就业空间,为了给基础工业寻找提高效益、增加附加价值的产业关联和组合,为了占领市场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最好的办法还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克服现有结构的低度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还要考虑需求变化的趋势。

2.未来消费需求的主要特征是“千元级”产品的多样化要求。

近些年来,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当前收入增长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为商品性消费并形成新热点,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储蓄存款为“一时收入”而非“持久收入”所得。因此,很可能成为长期消费基金。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证实,医疗、养老保险、子女上学、子女结婚是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

第二,城乡居民持久收入仍将不断增长。同时,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今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会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轿车、住宅等“万元级”高级耐用消费品将陆续进入家庭,但进入这一消费档次家庭的数量不会很多。对大多数人来说,家电、电脑等“千元级”商品仍为主流消费品,消费特征表现为追求产品的多性能、多档次和个性化,要求供给方面必须具备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3.开发能力的形成需要产业支持。

在工业化大生产当中,开发一种新产品需要一个支撑体系,需要一系列既有专业化分工,又能在创新活动中密切协作的关联产业。一个新产品从材料、零件加工到加工设备是许多行业共同开发的结果。造船业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船用钢板,录像机制造业最关键的技术是轴承,等等,都说明开发能力、产业高级化是由广泛的制造技术的集成,由许多关联产业给予支持的结果。在具备开发能力的工业生产体系当中,突出的特征是加工精细化。用精炼技术冶炼的特性材质和用精密机械加工的高精度零部件使产品的性能不断提高。能够实现精细化生产的最核心因素,是在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都发挥着作用的电脑控制系统。

以上系列精细加工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构成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内容。这也就是说,结构的高度化应注意吸收80年代发展家电产业由于没有及时建立相关产业、不能掌握关键技术,至今受制于人的教训,应该在建立迂回化、深度加工、高技术含量的生产体系的过程中,不但为经济增长找到新的支撑点,而且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在技术、结构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4.要充分认识微电子、机电一体化产业对我国提高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意义。

要提高我国的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财力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力量抓最关键的环节,这就是微电子和机电一体化产业。

已实现产业化的现代技术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已成为所有制造业从产品、工艺装备到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及设计开发的中枢,也是当前国外工业产品实现智能化、柔性化、微型化以适应消费的多样化需求的基本技术手段。

与此相对照,我国各工业产业部门目前占主体的产业技术仍停留在机械技术的水平上。如果概括一下我国与国际产业技术先进水平的差距,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电子产品本身的制造、开发技术;

(2)利用微电子技术对各种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自动化技术;

(3)与利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种技术,比如微电子化、智能化、柔性化的专业专用设备的制造技术。要缩小在这三方面的差距,一方面需要建立新产业,另方面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通过改造现有产业,向现有产业扩散高新术产品来加强以微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原有产业、传统的关联产业。

5.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根据对需求变化和不同产业在结构升级中作用的分析,可以认为,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调整产业的重点任务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在近期可以从高档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数控机床等基础机械和专用机电设备的进口替代做起。

第二,可根据我们的技术优势,选择一批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非成熟技术产品,重点给予扶植,加紧进行独立的研制工业。一般来说,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产品已被大资本所垄断,后进入企业很难与之抗衡。而处于非成熟期的产品,其设计、工艺及零件制造尚未定型,从改进、完善入手进行产品再开发,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微电子、机电一体化产业一定要作为重点当中的重点来发展。

三、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第一,要树立产业必须分阶段向纵深发展的思想。新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可以从进口零件搞组装起步,但一定尽快转入零部件、工艺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工作,建立自己的综合配套能力。

第二,要把发展新技术产品零部件、工业装备的生产与改造现有企业结合起来。

第三,在新产业的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就要考虑建立为新产业所必需,而国内又空白的新材料、新工艺等产业。

第四,新产业的发展最终要立足于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五,要下大力气消化引进技术,要有具体部署。

第六,必须强调指出,建立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必须走适度集中的路子,避免分散。要集中,首先要有统一的产业组织指导。其次,在投资来源、投资决策和资金使用方面也应适当集中。最后,集中管理应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企业集团为依托,以提高开发能力、吸引中小企业参加专业化协作和达到经济规模为目标。

标签:;  ;  ;  ;  ;  ;  ;  ;  ;  ;  

正确把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