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幼儿的游戏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科教学
游戏化、生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主导潮流。1991年国家教委先后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这是与主导潮流共通的。
将游戏视为儿童生活的本质,是提出幼儿游戏教育任务的理论根据。对这一根据怎么理解呢?
有一种客观主义的理解认为,幼儿生活有其固有的游戏性,或者说游戏与幼儿生活本来就是胶合着的,这种理解将幼儿心理的游戏根据、倾向或可能性等同于幼儿现实生活的实际游戏水平。如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提出游戏化任务便成为多余,事实上,幼儿生活的游戏方式完全可以被反游戏的教育行为所剥夺。
还有一种决定论的理解认为,即便幼儿很少游戏,这很少的游戏也会对幼儿生活、幼儿成长起决定作用。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教育所要关心的便至多是游戏的有无问题。但是,事实上几乎所有幼儿都会有自发的或习得的游戏,只是有的没达到一定的度而不足以对幼儿身心的充分健康成长起支配作用,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度而使幼儿从游戏中获得了受益终身的素质基因。让不愿意学弹琴的儿童成年累月地作指法练习很可能使其别方面的音乐兴趣也丧失殆尽。所以,幼儿游戏不但有一个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具体的幼儿以何种游戏为恰当)的问题,综合起来就是有一个度的问题。
我们认为,所谓游戏是幼儿生活的本质应该被理解为:第一,儿童本性中有产生和渴望游戏的顽强倾向,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的那样“游戏完全符合儿童的本性、他的积极性和他对运动的需要”。第二,应该通过各种努力使幼儿生活最大限度地游戏化。
所谓幼儿的本性即由幼儿的生理水平规定的心理趋向,它是类的特殊性和个体的个别性的综合。类的特殊性即幼儿的共性,个体的个别性即幼儿的差异性。若以胎儿为起点,则两者均由遗传决定;若以幼儿的初期为起点,则两者由天性和习性共同决定。作为早期教育最主要部分的幼儿教育所面对的幼儿本性已经有了相当的习性成份。正因如此,游戏对具体的幼儿来说才提出一个恰当性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恰当性是一个实践的后验的问题,即某一游戏对具体的幼儿恰当与否是要通过试验、试做才能判知的,即便是有了科学的恰当性理论或范例,具体到某幼儿也还有一个通过应用来检验和证实的问题。但是拒绝一般的理论指导既不必要也不可能。
幼儿本性的第一位特征是兴趣主义,尽管象在成人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的那样,幼儿的兴趣主义不可能完全偿愿。兴趣的本质是趋乐避苦,而趋乐避苦则是生命的直接机能。什么是游戏?人们还无定说(是凡母范畴,由于语言固有的静止性、间断性和直线性的局限,都不可能被一言以蔽之),但对游戏的内涵、特点、功能已有的研究应该说是很深入的了。我们说游戏基本上可以了解为,从游戏主体的兴趣出发,通过一定操作(内部的和外部的)过程使游戏主体在积极的紧张中获得身心成长的活动。游戏是放松的,但是,游戏的放松不同于玩耍中的放松,漫无目的游逛中的放松是注意力的缺席,而游戏则要求注意力集中(紧张),只不过这种心理过程是主体乐此不疲、无压迫感罢了,是一种积极的紧张。游戏通过积极的紧张而使身体和心智进步,而一般的玩耍则最多只有休息的意义。
游戏的重要的甚至是基本的特点是,主体在游戏中并没有始终保持着最终结果意识,而只是自觉注意着游戏的当下进展,最终结果则是游戏的副产品。因此,那种认为没有达到最终结果的游戏,不讲结果的游戏便不算作游戏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只要有积极的紧张,身心就一定在投入中成长着。但这一点决不能被看作是游戏可以没有要求,尽管是幼儿“自发创设的游戏”,只要不是下意识的自发动作,也一定有控制性,尽管游戏中的调整或控制会发生转向。同时,没有始终保持的终极目的,不等于没有终极目的,只不过终极目的在游戏中总是被替换,被挤冲淹没(而不是消失)罢了。因此,游戏不是不强调目的,而是仅仅通过强调过程而强调目的,即使是只告诉儿童结果要求的游戏在儿童游戏中的情形也是如此。
真正的游戏(主体自发创设的和作为作业完成的)由于坚持了从幼儿兴趣出发的原则,它对于幼儿身心发育的作用怎么估计也不过分,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的重要的意义。”问题是幼儿活动的游戏化可能不可能呢?我们认为除了少数纯生物性行为不可游戏化外,就生活活动而言是可能的。如果说幼儿游戏不可简化为生活活动的话,而幼儿生活倒是可以游戏化的,诚如我国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先生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对儿童来说,“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来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之中”。
既然幼儿生活可游戏化,则游戏教育便有了客观的基础。但是,怎么来理解游戏教育(从生活游戏化到游戏教育化)呢?
有人认为,既然游戏有其固有的成长身心的作用,则提出游戏教育就没有特别的意义。还有人甚至基于游戏的重过程轻目的的特点,认为由于教育是追求目的的,所以游戏与教育便是相排斥相疏离的。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很多幼儿园,为何出现“辅助看管的游戏”,讲一下要求,玩具一撒便万事大吉的游戏(缺乏游戏教育的紧张和没有游戏评估),随意搬用的游戏等现象,与这两种认识密切相关。
游戏固然有教育作用,但是具体游戏的个别教育作用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整体优化的水平。游戏教育是要通过将游戏组织化、体系化,使互相联结、此起彼伏的游戏活动的安排和策划完成身心成长的一定整体目标。一块手帕叠三年,幼儿少儿游戏不分,不同心智水平(超常、通常、低常等)的游戏不分,就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功效,而整体的计划、安排便是幼儿无法代替幼教老师的游戏教育的任务。
至于游戏教育会不会因不尊重游戏的特点而弱化和冲击游戏过程,如处理不当的话当然会,但正如游戏的终极目的可以被游戏过程淹没却不会消失一样,教育只要是寓教于乐、寓教育于游戏,那也就正好通过教育沉没于游戏而实现教育,正所谓老师有心,幼儿无意;教在有心,学在无意;教育有心,游戏无意。是游戏教育,而不是教育游戏,重心在游戏,但“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所以将游戏与教育对立起来是极为错误的。
游戏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真正依据游戏中的幼儿生理心理规律,选择、创设游戏和安排好游戏的难易和先后;游戏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集体和个别的游戏过程达到一定的身心成长目标;游戏教育的特殊任务是要培养幼儿的游戏意识、游戏能力、游戏性格和习惯。通过实行游戏教育,幼儿将获得举重若轻的心性、处变不惊的心态、灵活机巧的心智、幽默坦然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志趣。如此,将对幼儿一生的幸福和成功有莫大的帮助。在这个意义上,游戏教育将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成人中皎皎出众者身上得到大量的佐证。
现在,幼儿游戏教育尚无系统的教材,师资培训也基本上是空白,幼儿教师们大多都缺乏科学的游戏教育观、深刻的游戏教育意识、丰富的游戏教育知识和全面的游戏教育本领,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