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论文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论文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

姜国钧 董宜之

[摘 要] 柏格森认为,宇宙是绵延的;生命是在创造中进化的;选择决定着生命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力量源于生命的冲动;本能、知性、直觉共同构成人的创造力。这些观点对我们开展创新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创新教育要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发展自己创造力的过程中完成对自己生命的创造;创新教育要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创新教育既要精心呵护学生的本能,又要继续发展他们的理性,还要重视直觉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创新教育

1907年,柏格森(Henri Bergson)发表《创造进化论》,书中阐述了他的生命哲学。柏格森认为,生命是在创造中进化的,他的生命哲学也是创造哲学。国内学者已关注到了柏格森哲学思想的教育价值[1],但更多的学者如罗小娟[2]、李学书[3]、石娟[4]、姜勇[5]等关注的是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教师发展的启示,鲜有人论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本文试以柏格森创造哲学为视野,讨论创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创新教育的途径以及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促使他们创造自己的生命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目的是人所期望的人的活动结果。教育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以人为目的的。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性相近,习相远”,他们生来获得了相近的本性,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差异。相差较远的个性差异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但又不是教育所给予的,而是生来所具有的本性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展现其具体性和丰富性的结果。用柏格森的话说,“我们的过去保存在现在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出生以来、甚至出生以前历史的凝聚”。[6]因此,教育所期望的目的,既源于个体已经获得的本性,又是个体将要展现出的本性。在这一意义上讲,人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目的。总之,以人为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所规定的。

该项指标的使用方式是每个经营年度以全组中考勤最低分作为组内所有人在本经营年度的考勤得分,采用集体利益挂钩个人利益的方式进行考评。旨在以集体荣誉感督促、保障全员参与到课程中来,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系统论中个体与系统的关系。

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激励学生创造新的事物,甚至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要充分发掘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展现自己创造力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完成对自己生命的创造。创造就是个体创造潜能的实现,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首先,创新教育是个体生命的内在要求。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推动整个宇宙的创造。生命冲动产生万物有上升和下降两种方式。“下降是把卷好的发条放开。从原理上说,这种运动就像松开弹簧一样,可以在刹那间完成。上升运动则与成熟或创造这种内在功能相对应,它在本质上是绵延的,并且将自己运动的节奏置于‘下降’之上。”[6]上升的运动产生生命,是生命的生长;下降是生命消亡,生命的消亡产生物质。生命始终受到物质的抵抗,上升和下降两种倾向的汇合处便构成了生物有机体。无论是向上运动创造生命,还是向下运动创造物质,创造都是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定性。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自我创造了自己的生命。柏格森说:“我们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6]教育要促进生命的发展,也就是要促进生命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易,趋于成熟。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有教育,从有教育的那一天起,促进生命的自我创造就是教育的使命。

其次,和谐教育也是个体生命的内在要求,创新教育与和谐教育不可或缺。

柏格森认为,和谐并不是在进化过程中靠相互适应产生的,“相反,和谐在一开始就完全存在,它产生于根源的同一性,产生于进化发展过程中,最初相互完全结合的各项在成长的同时逐渐呈束状分散这一事实”。[6]创造来自于生命内部的生命冲动,但生命冲动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存在于生命中,是生命所具有的力量。而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各个部分是“相互完全结合”的,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创造不断打破这一和谐的整体,又形成新的和谐的整体。

回眸“青海盐湖”的创业史,万千人、万千事、万千成就、万千精彩、万千辉煌纷至沓来。蓦然回首风雨历程,有许多所思、所想、所悟和所行。六十年时间,无疑是一段值得凝练、铭记和怀想的时光,更是一份精神传承!

柏格森的观点与老子的思想相一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7]天地间有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气,它推动着万物不断向前发展,永不停息。天地间同时还存在一股调和万物的和气,它将万物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和谐与创造都是万物的本质规定性。和谐教育和创新教育不可或缺。[8]

只追求和谐,社会将相对稳定地停留在某一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教育所重视的是培养和谐人格的和谐教育,忽视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致使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发展缓慢。只追求创新,社会将处在不断的分化对立中,社会生活混乱,人与人之间矛盾突出,反过来妨碍创新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强调创新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和谐教育。

工序在机床上加工前需采用夹具进行定位,因此需要选择和更换夹具。若工序Ojils在机床Mm上更换夹具的时间为更换夹具时机床功率为待机功率因此,更换夹具能耗可表示如下:

柏格森说:“自有生命以来,生命就是同一种冲动的绵延,而这冲动又分为各种不同的进化系统。被创造的事物序次连接,逐渐成长发展。”[6]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生命冲动是一切生命得以可能的源头;其次,生命冲动受到物质的限制,物质构成生命冲动的障碍;最后,生命冲动是一种努力。[9]这样的一种努力,即生命意志的努力向上,不断克服物质的限制和障碍,从而避免成为向下堕落的静止的物质。在这一意义上,柏格森的哲学是精神论的,生命冲动就是意志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伟大的爱的力量。柏格森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美笔触这样赞美爱的力量:“当孕育了生物的看不见的气息在我们眼前迅速吹过时,面对母亲般的怜爱,我们会突然感受到灿烂光辉的照耀。”[6]这种震撼人心的母爱遍及所有动物,甚至也见于植物对其种子的关怀上。有人认为这种神奇的爱也许能告诉我们生命的奥妙。它向我们揭示了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关系,并使我们看到,生物首先是一条通道,生命的实质存在于传宗接代的运动中。

第三,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是生命冲动,生命冲动在人身上的表现就是仁爱。

媒介学认为,思想的活力不能脱离有形的痕迹。中华饮食文化在海外,是通过中餐馆这一载体确保其流通、扩散而存在的。就像知识的建构与其社会扩散无法分开,文化的形构与其传递手段亦无法剥离。“先给我一个身体,灵魂随后就来。”海外中餐馆正是以饮食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得以在异域国度中,非建制化地持续缓慢扩散的“身体”。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检验检测需要,检验方法和各项标准的迅速更新以及各类产品的日益多样化,要求检测机构各类人员不断学习,各检测机构应尽可能给各类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条件和机会[13],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快知识更新,提升学历层次,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检验检测需要[14],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学素养[15],逐步建立并完善人员培训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因此,与其说创新教育是个体生命的内在要求,不如说创新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仁者爱人”[10],爱是人的本性。创新教育始终本着对生命的热爱赋予生命以爱的力量,从而完善人的本性。凭借基于人的本性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的爱的力量,个体努力获得创造能力,并自由地展现出创造的力量。简单地说,这样的教育过程就是发掘创造潜能,创造个体生命的过程。

学生的爱的力量或创造的潜能具体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特定的好奇心以及个性化的兴趣和爱好,它决定了个体生命的发展方向,对创新教育的途径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选择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途径: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柏格森认为,生命从起源开始,就是同一生命冲动的连绵不断的创造,这一冲动分化成各种不同的进化路线,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生命。生命的进化展现出无限多样的可能,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他说:“在进化中,生命会沿着它的轨迹播散出形形色色难以预测的形态。不过这种活动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偶然性,至少它包含着选择的基础。选择提供几种预先设定的可能的行动。”[6]如此,经由选择而展现的世界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可能的世界”。莱布尼茨说:“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组合,现实世界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一个最丰富的组合)。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完美。”

在没有多少可能的生活可以选择的传统社会里,个体生命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教育也因此显得单纯而容易获得,被给予、被规定似乎也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理想主义者总是按照他们的理想统一地要求个体达到他们所设定的目标,所培养的人才个性差异很小,每个人的选择能力都是有限的。

既然成长是不断地主动选择美好的可能生活的过程,我们就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选择能力。以下路径是我们依据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首先,选择的权利是学生的生命力所赋予他们的基本权利,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创造力的创造活动。

对于没有自由意志的生物世界来说,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具有偶然性,是达尔文所说的“天择”。而对于有自由意志的个体生命来说,成长与成熟不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而是不断地主动选择美好的可能生活的结果。时间的绵延是不可逆转的,柏格森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因而必须有所选择。”[6]就主观意愿而言,每个人都会选择所谓美好的可能生活,但选择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基于个体生命力,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个体只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沉浮,被动地适应环境所给予的生活。只有那些通过教育获得了选择能力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在这一意义上,选择就是创造力所赋予的自由,自由就是有能力选择成为可能的最好的自己。

我们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但课程内容并不都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如果停留在上文所说的丰富多样的课程知识的学习上,创新教育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上文所说的对丰富多样的学科知识的掌握,创新教育也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还认为,不仅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学生的选择,创造性的活动也需要经过学生的选择,要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的程度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只有适合学生创造力的主观标准。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力的作业、课题、项目都是有创造性的。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水平来确定。因此,不仅课程知识应是丰富多样的,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创造性活动也应是丰富多样的,只有这样选择才是可能的。

因此,“我们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创造潜力的、有可能完成的创造活动。”[13]理想主义者以性恶为人性预设,认为学生总是会选择那些轻松的事情去做,因而必须外在地规定和推动学生成长的方向。自由主义者则以性善为人性预设,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只要有创造的自由并具备创造的条件,人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外在的规定和引导违背人的创造本性,既限制了人的自由,也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其次,要有丰富多样的、科学与技术相融合、人文与科技相贯通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

创新教育首先要创造丰富多彩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现出来,就能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柏格森看来,作为生命推动力的生命冲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能量,随着生命的进化,它有着越来越复杂的形态。就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来说,作为生命冲动的爱的力量具体表现为好奇心和持续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志力。人只要具有创造的潜力,就会有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创造的潜力越大,好奇心越强。但好奇心要转化为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志力,就需要丰富多样的理性知识、研究方法和研究条件。爱是一种能力,没有研究的能力和条件,好奇心会随着童年的消逝而消亡。创新教育正是要培养那些有好奇心的聪明的孩子的研究能力并为他们创造研究条件,让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科学的热爱。

柏格森说:“生命进化实质上是起始运动永不停息的创造。”[6]创造是一个过程,过程是一个个连续不断的事件。因此有哲学史家把柏格森和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创造哲学、生命哲学归纳为过程哲学。[16]创造性是过程的本质。过程是无数的可能性的展现,每一种可能性的展现都是一种新质,都是创造性的。现代教育认为存在所谓普遍有效的客观知识,将知识传授确定为教育的目的,从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怀特海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主张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创造能力。[17]用过程教育哲学的观点看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的。

总之,当今的创新教育遵循这样的途径:首先要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让学生选择;然后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知识基础上选择适合个体创造潜能的专业方向;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第三,要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选择能力。

当今世界谁有探索未知世界的生命冲动?是那些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将科学、技术、人文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人才。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两个趋势: 一是科学知识迅速增长,二是科学研究走向综合化和复杂化,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当今大学的本科教育正在走向通识化,科学和人文成了每个学生共同的研究基础,高新技术研究和专门学科领域的科学和人文研究,则推迟到了研究生阶段。创造的峰值年龄从牛顿时代的25 岁推迟到了现在的40 岁,并且还在快速后移。[14]由于未来个体无法掌握极其丰富多样的知识基础,团体的创造力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正迅速成为科学和发明中的普遍现象。”[15]文理贯通而又学有专长的个体组成团队协同创新将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

在人的选择能力有限,可能的生活很少的社会里,人的创造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社会也因此发展缓慢。但终于有一天,机器的轰鸣打破了日子很长很长的田园牧歌的生活,人的创造力爆发式地增长,人类创造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能力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我选择,我负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信条。

经由自由选择而形成的创造力是个性化的,但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又是共同的。无论学生的创造力指向科技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创新教育都要呵护学生的本能,培养他们的理性能力和直觉能力。

三、创新教育的内容:本能、理性与直觉

柏格森认为,在生命进化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把植物生命、本能生命和理性生命看成是生命进化的三个阶段,“实际上,这三种生命是一种活动在发展中分裂成的三种不同方向。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是强度的差异,或者说得更广泛些,也不是程度的差异,而是属于不同的类型。”[6]本能与理性(知性、理智)也不是人的创造力发展的两个阶段,而是人的创造力的两个方面。本能和理性都是生命冲动在对抗无生命的物质的过程中产生的,两者都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能力。但本能只发现人自身所具有的工具,而理性则使用无机物去制造和完善工具。“所谓知性,如果从它的最初特征来考察,就是制造物品的能力,尤其是制造工具和使制造的活动永无止境变化发展的能力。”“完全的本能是使用并构成有机工具的能力;完全的知性是制造并使用无机工具的能力。”[6]所谓有机的工具就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肢体,所谓无机的工具就是我们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制造的工具。人性是人所具有的生命力,创造力是人的生命力的本质内含,而人的创造力的本质内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因此,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本能和理性。将人仅仅定义为理性动物是不完善的,人还是本能的动物。这是柏格森区别于理想主义者的地方。

各个年级都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教师对此类错误不够重视,也说明对于学生来说此类错误根深蒂固。如何杜绝此类错误的发生?笔者觉得落实数线上的小数表示的两种意思是根本,除此之外可借助边画弧线数格子的方法来突破。如果采用数分隔线的方法,则强调起点不数。

在应用密封胶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密封处理中,密封胶必须具备良好的抗位移能力和蠕变性能、优异的粘结性和相容性,同时还需要拥有较强的耐污染性和耐候性,表1为常用密封胶优缺点对比。

但人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不同的,人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本能——直觉。“直觉就其与生命同一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本能。”[18]人之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本能是因为人有理性。柏格森说:“虽然直觉超越了知性,但使得直觉上升到达这一点的动力仍然来自知性。没有知性,直觉只能停留在本能形式上,只会专注于与自己实际利益有关的特殊对象,而且也只能集中在由这个对象外化的运动上。”[6]柏格森的直觉是指“一种理智的同情,一个人借此而置身于对象之中,以便能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因而不可表达的东西相一致”。[16]

柏格森又将直觉称作“理智的体验”,以区别于理智的分析,二者认识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分析是“一种把事物化约为已知要素的活动,也就是,化约为它与其他事物共同的要素”。“分析指的是把一物表示为不同于它的另一物的函数。”[16]因此,分析总是围绕着事物外部打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直觉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把握本质。柏格森说:“知性围绕着生命运动,同时尽量为生命设立许多外在规定,不是深入到生命内部而是引向自身。只有直觉才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这里所说的直觉,是指脱离了利害关系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本能。它在对象上反思自身,并且能无限扩大对象的范围。”[6]

近代以来,由于理性主义的泛滥,“在我们所拥有的人性中,直观几乎全部成了知性的牺牲品”。柏格森感叹道:“看来为了征服物质,从而重新获得自我,意识不得不耗去大部分力量。”[6]人类为了改变生存的物质条件,运用科学的理性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却忘记了对人自身的形而上学的反思。物质丰富了,人的心灵却荒芜了。柏格森指出:“只有在意识活动的这两种形态臻于充分发展的阶段,才会出现至善至美的人性。”[6]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呵护本能、培养理性、发展直觉都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精心呵护本能。

柏格森将人生而所具有的,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工具及其功能看作是人的本能。“这类自然形成的、自身修复的工具同自然界所有的作品一样,枝节部分极其复杂,功能却又惊人的简单。它能在需要的时候毫无困难而完美无缺地完成要作的工作。”[6]由于理性所制造的工具是由无机物制造的,延长了自然有机体,“把生物从每一个新的困难中解放出来,赐予生物无限的创造能力”,“为制作者的活动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领域,并使这种活动不断向前发展,获得更大的自由”[6],人自身所具有的本能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不重要。用进废退,人的四肢所具有的功能在理性工具时代甚至在退化。“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许多事情都由机器代劳了,人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笨拙。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许多事情都由电脑代劳,就连人的大脑也将变得越来越笨拙。如果哪一天,心灵手巧这一成语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语言里了,那就不是人的异化,而是人的退化。”[11]因此我们提出要精心呵护人的本能。

精心呵护本能不是要回到农耕时代去做手工劳动,而是要在当今社会,通过教育让人的理性与本能结合得更好,成为心灵手巧的“新工匠”、善于沉思的“觉悟者”、诗意栖居的“艺术家”。

为了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和水平,太湖流域管理局按照国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求,于2008年组织开展了执法依据梳理和执法职权分解工作,进一步理顺了执法体制,规范了执法行为,增强了队伍能力。

其一,要在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匠人运动”中让手工制作再次回到课堂。被誉为新工业革命预言家的安德森(Chris Anderson)预言,随着数字制造和3D 打印等新的桌面工具的出现,“现在我们正在向新的家庭手工业转变”[19],“工业艺术”从学校课程表上被抹去30年之后,我们终于又有了再次动手制作的理由。随着桌面制造工具成为主流,“制造物品”也应该回归到高中课程设置中,但不同于以往的手工活动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会手工操作,还要学会数字化设计。“‘匠人’运动和大规模手工制作的兴起已经引发了对特别产品的广泛需求”[19],未来的产品中越来越多的是个性化的、艺术化的、手工精心制作的“利基”(niche)产品。安德森的长尾理论,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作出的。

其二,闲暇生活的艺术化需要培养一双艺术家的手。机器和电脑可以代替许许多多的手工劳动,还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双手,但艺术化的作品机器是无法代劳的,电脑也只能辅助人们从事艺术活动。智能制造能不能让人得到解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大量闲暇时间能否艺术化。如果人的闲暇时间都用来消费智能机器人所生产的物品,智能制造带给人类的必将是灾难,少数人的创造力将消灭大多数人的创造力。人一旦丧失了创造力,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本性。拯救未来人类的将是艺术教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都能使人变得心灵手巧,这些艺术活动使人的本能得到升华,是本能在理性化的过程中上升为直觉的重要途径。

在此之前,山东男篮的产权方基本为国有性质,即便是宝元、永安男篮时期,其产权也控制在省体育局手中,之后,山东黄金集团子公司金斯顿接收永安股权,2006年,CBA推行职业俱乐部准入制,黄金集团正式获得了山东男篮的所有权。此后高速集团入局,球场中便出现了孙亮振臂高呼的身影。

在我们看来,呵护本能还包括呵护人的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好奇心上升为科学的理性精神,上升为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沉思。人对世界的哲学沉思就是柏格森所说的直觉。

其次,要继续发展理性。

说继续发展理性意味着在理性教育方面我们已经做得较好了,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发展确实是人类从近代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他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这一伟大的成就。说继续发展理性还意味着在非理想主义盛行的当代我们要理性地对待理性。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开始就把人看成是理性动物,近代以后科学理性取得长足的发展,以致于后现代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工具主义有种种反思,非理性主义一时盛行起来。但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西方人所崇尚的理性精神。

秀容月明对那踩藕人说:“大哥你别急,我来教教她。”走近乔瞧,说:“你用手扶住身边那枯荷,用脚尖顺着荷梗往下探,踩着硬硬的东西没有?踩着了就好,你再试试看,它是不是长长的、滑滑的,不扎脚是吧,那就是藕了。这个时候你要有耐心,你用脚趾把藕旁边的泥剔开……”

柏格森虽然明确指出“知性的特征是不理解生命的本质”[6],但他并没有否定理性作用的意思。他说:“知性仍然是光辉灿烂的核心,围绕知性的本能即使扩大、净化为直觉,充其量也只能形成模糊的星云。”[6]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中确实有夸大工具理性作用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盲目地追随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没有与西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我们需要科学理性;我们的技术还不够先进,我们需要技术理性;我们的制度还不够健全,我们需要规范理性。

最后,要重新重视直觉思维培养。

说要重新重视直觉思维培养意味着在直觉思维培养方面我们曾经做得不错。与西方的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相比,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整体思维、直觉思维。梁漱溟也认为,亨利·柏格森的生命主义哲学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道家对道的认识方式是“体道”和“悟道”,是整体直观。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直觉的。梁漱溟认为,孟子的“良知”“良能”就是一种道德直觉[21]。贺麟进一步指出,陆王的“致良知”、程朱的“格物穷理”都是直觉法[22]

直觉思维的传统促进了中国古代心性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但也妨碍了中国人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发展,因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界表现出明显的反传统的理想主义倾向。“当代中国哲学界三位在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哲学家——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不约而同地将人类理性中心主义视为救中国的良药,自觉地与传统价值分离。”[23]这一哲学的转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当代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至今难以摆脱工具理性的控制。回归古代的整体直观的体道方式,不是要摈弃理性,而是要像柏格森所说的那样,认识到工具理性难以触及生命本质的缺陷,在发挥工具理性认识物质世界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培养人通过直观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的能力,从而在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当代的认识论还发现,“灵感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是导致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24]。呼吁人文与科技两种文化相融合的斯诺说:“一个人在科学的实际活动中作出一种发现时,不管这种发现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他也不能不意识到美。”[25]整体的本质直观不仅能成为科学发现和技术研究中的灵感,还能使人在研究和发现中获得美感。培养直觉思维不仅是认识人自身本质的需要,也是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需要。

因此,在科学、技术、人文正在走向整体化、综合化的今天,科学的认识方式和哲学的认识方式恐怕不能像柏格森那样分作两样了,科学认识不仅需要理性分析,也需要直观本质的灵感。对生命内在本质的认识不仅需要直指人心的本质直观,也需要生命科学、神经心理学那样的理性分析。精心呵护本能,继续发展理性,重新重视直觉,三驾马车并行,创新教育才是完整的。

参考文献:

[1]刘田芳.论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教育学价值[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5-128.

[2]罗小娟.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卓越教师卓越性阐释[J].现代大学教育,2016(4):12-18.

[3]李书学,范国睿.生命哲学视域中教师生存境遇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1-5.

[4]石娟,刘义兵,沈小强.生命哲学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 [J].中国教育学刊,2015(3):86-90.

[5]姜勇,华爱华.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师发展观[J].外国教育研究,2010(1):62-66.

[6]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余习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5.

[8]姜国钧,蒋玲.和谐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22-27.

[9]邓刚.生命进化与宇宙意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J].现代哲学,2016(1):71-77.

[1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2.

[11]姜国钧.普通教育学纲要[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

[12]莱布尼茨.单子论[A].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86.

[13]姜国钧.创新教育三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7(7):29-31.

[14]Jones,B.F.A geand great innovation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0,92(1):1-14.

[15]R,Keith.Sawyer.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M].师保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4.

[16]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西方哲学史[M].匡宏,邓晓芒,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7]李世雁,曲跃厚.论过程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28.

[18]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2.

[19]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0]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M].郑大华,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97.

[2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2-143.

[22]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75.

[23]杨丹荷.“极高明而道中庸”——论冯友兰哲学的思想倾向[J].哲学研究,2006(11):53-58.

[24]刘道玉.创造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85.

[25]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08.

Innov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ive Evolution by Bergson

Jiang Guoyun & Dong Yizhi

Abstract: Bergson believed that the universe was continuous;Life evolved by creating;Choice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life's evolution.The power of evolution comes from the impulse of life; Instinct,understanding and intuition constitute human creativity.These viewpoints have various inspirations for u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should fully explore students' potential creativity,and let them complete the creation of their own liv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ir creativity;Innovative education should foster students'ability of choice through creative activities in a rich and divers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Innovative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caress students'instinct,but also continue to develop their rationality,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tuitive ability.

Key words: bergson,creational evolution,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作者简介] 姜国钧,教育学博士,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史、高等教育学(长沙 410000);董宜之,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00)

Authors: Jiang Guoyu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Dong Yizhi,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

[责任编辑:李 静]

标签:;  ;  ;  ;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