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初探论文_邓琼生

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初探论文_邓琼生

——以红河州河口县瑶山乡八角村为例

邓琼生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整个社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有关留守老人的研究中,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是寥寥无几,仍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选择研究边疆留守老人问题,主要是因为笔者于2016年9月开始,参与了某基金会的一个关爱山区留守老人的公益项目项目,到达了云南省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八角村进行调研走访,发现这个处在边疆的少数民族村子空心化严重,而且存在着他们本民族的特点,对研究少数民族的留守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边疆 少数民族 留守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这些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地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和工业部门流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和西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较为严重。云南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的边疆同时又有着2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少数民族大省,其外出务工人数也是十分庞大的。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农民工总量为719.5万人,其中,在本省务工的农民工266.1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453.4万人。这一个庞大的外出务工人口数量的背后,同样揭示着另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农村留守问题。在农村的留守问题上,最主要的留守群体是儿童和老人,其中,留守老人相较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却又是一个极需人们关注的群体。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留守老人,即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我国农村空巢家庭高达48.9%。

上述数据说明,目前,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整个社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有关留守老人的研究中,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是寥寥无几,仍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选择研究边疆留守老人问题,主要是因为笔者于2016年9月开始,参与了某基金会的一个关爱山区留守老人的公益项目项目,到达了云南省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八角村进行调研走访,发现这个处在边疆的少数民族村子空心化严重,而且存在着他们本民族的特点,对研究少数民族的留守问题有一定的意义,因为本文选择了河口县瑶山乡八角村为研究对象,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留守老人问题进行初探。

一、村子概况

八角村(行政村)隶属中越边境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地处瑶山乡北边,距瑶山乡政府所在地38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95公里。东邻石头寨,南邻梁子,西邻白岩,北邻大尖山。辖八角、沙梨、箐脚、回龙、新龙一组、新龙二组6 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0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312 户,有乡村人口1387人,其中农业人口 1387人,劳动力1034人,八角村是瑶山乡苗族主要聚居地,该村人口均为苗族。目前,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85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1.5%。有低保户159户565人,残疾人34户35人,空巢、孤寡老人69户70人。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0.1万元,粮食总产量1488654公斤,人均有粮1073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02元。

八角村现有耕地面积3262亩,占土地面积1%,其中:水田1775亩,旱地65亩。园地105068亩,林地100000亩,森林覆盖率80%。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以草果、八角为主,适宜种植高原雪梨、珍贵树种等多种经济林果,适宜发展金线莲、砂仁等中药材,盛产草果、八角两种香料。目前全村6个村民小组己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照明问题;6个村民小组全部通村公路;共有水沟20条,可灌溉农田3262多亩。

该村地处大围山原始森林保护区边上,可开发的耕地有限,因此经济相对落后。八角村目前仍是瑶山乡乃至河口县扶贫的重点对象,目前,除了村委会所在地——八角村小组和地质隐患搬迁点——沙梨村小组有部分砖瓦结构的房子外,绝大部分村小组居民仍旧居住在苗族特色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很多房子年久失修,条件艰苦。村庄自2000年后陆续通电通自来水,目前全村已全部通水电。该村的道路硬化工程刚于2016年底全面竣工,目前各个村小组均接通水泥道路。

由于可耕作的土地资源少,以农业为经济来源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八角村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就近到县城务工以维持生计。

二、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由于八角村位于大围山森林保护区的边上,可耕作的土地非常少,纯靠种植农作物很难维持生计,再加上相关部门对保护区的开发有严格的要求,什么能种植什么不能种植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交通闭塞地处高山也导致了从事农业活动难以维持的情况,虽然当地政府部门想进了各种办法帮助八角村的村民改善农业收益,但所推展的工作都难以达到目的。比如,当地的水土气候时和种植八角,当地政府就推广过种植八角,村民们起初都很有热情,都种植了八角,可是,几年后八角收成时,相关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销售对接工作,导致村民们的八角没有销路可推。还有一个例子,那是一次走访时听到的以为叫张奶奶的留守老人的孙子小罗给我们说的事情,小罗告诉我们,当地政府部门为了促进村民增收,给八角村的每家每户都免费发放了一百只鸡苗,让村民们养着。村民们自己每天饲养这些鸡,需要花费饲料钱,预防鸡瘟的药钱等等,直到把鸡饲养大了,心想着可以卖了得到好价钱,可苦于自己找不到销路,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对接,所以这些鸡都迟迟没有买处去,只能这么一直养着,甚至到后来村民们都失去了卖鸡养鸡的欲望,而放弃了照料这些鸡,任由这些鸡散养在户外,任其自生自灭了。

由于经济结构的单一,同时当地正度相关部门没有一套连贯的扶持体系,导致了绝大部分村民放弃了从事农业活动,选择了进城务工。小罗跟我们说:“我在外面打工虽然也很辛苦,但是在外面干活来钱快,收入也更高,我宁愿在外面辛苦点,这样才能让老人和孩子过得好一点。”就连村委会的主任也和我们说到:“现在谁不愿意外出打工,在这里一年到头都没有什么收入,要不是我再村委工作了,我也会选择出去打工的……”这些是导致了留守老人问题的原因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风俗原因

除了上述的经济方面的原因外,在八角村,造成留守老人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地的风俗习惯。

八角村是瑶山乡这个瑶族聚居区里唯一的一个苗族村寨,据当地村委的何主任跟我们说,造成该地区留守问题严重的原因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风俗。在当地,在65岁以上的老人的这一代通常都会育有多个子女,可是在当地,当儿子成家与各兄弟分家后,父母就固定的跟随一个儿子一起生活居住,而其他的孩子可以完全不管父母,即使是负责照管父母的兄弟外出务工了,而自己仍留在本地,也是很少会去自己兄弟家帮忙照顾父母,仅仅只会在父母有特别的需要时才会帮忙打电话让自己的兄弟回家照看父母。女儿对于父母也是如此,何主任跟我们说:“这边的女孩子一旦出嫁之后就不会再回来照顾自己的父母了,即使是嫁在本村,也不会回来照顾自己的父母,只会在逢年过节才会回到自己的娘家。”这话在我们后面的走访中得到了验证,我们来到回龙村小组罗爷爷家访谈时,问及除了外出务工的孩子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孩子时,老人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女儿嫁在本村,但她一般是不会回娘家,只有特殊情况下才会过娘家这边来。当问及为什么不让女儿过来照顾时,老人说:“女儿嫁出去了有自己的家,经常回来会被人说闲话”因此老人也是不愿意让出嫁的女儿回来照顾自己的。

上述这些只由一个儿子照顾父母,女儿极少回娘家的风俗导致了八角村的部分老人成了“事实性留守老人”。

(三)老人自身因素

八角村为苗族的聚居村,当地绝大多数老人只会说苗语,不会说汉语,老人们几乎没事不会离开村子。同时又对自己住了一辈子的村子产生的依恋感和对城镇生活的不适应,老人们很少会跟着子女到城里居住。

三、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一)经济方面

1.居住条件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留守老人中,居住环境普遍非常差,绝大多数人居住的仍是简陋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房子通常为两层,下层主要是厨房和老人睡觉的地方,上层则是储存粮食和家具以及劳动工具的地方。房屋采光条件非常不好,视线昏暗,家具很少,除了简单的一个火灶,屋子里里甚至没有像样的桌椅,多数老人用餐都是简单的煮碗饭然后端着坐在自家门口吃,老人的床上被褥也十分老旧,感觉用了几十年从来没有换洗。除了沙梨村的留守老人居住环境比较特别,由于沙梨村老村整个村子处在地质隐患点上,全村的居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整体搬迁到了离村委会进两三公里的一块安置地上,房子是当地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所以居住的外部环境显得比较干净整洁,但其实留守老人的房屋内部同样是非常简陋的,房子里面除了一张床和简单的家具外,没有太多的东西,整个房子虽然外观看着比较现代化,但内部显得空荡荡的,依旧是一副落魄的景象。

2.收入来源

八角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来自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挣钱寄回来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贫困老年补贴;第三部分是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这三个部分中,老人自己劳动所得是留守老人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据老人们说,子女在外面打工也赚不到什么钱,赚的钱还要供孙子孙女们上学,所以寄回家给老人的生活费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只能靠自己每天到地里干干农活,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政府提供的老年补贴也只是每个月75元,只够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补贴。所以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是还能走动的老人,无论年纪多大,都还是会到山上,去自己的地里种种玉米打理打理八角树,放放牛。

(二)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

在许多研究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往往是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眼中,老人只需要关心其吃穿和身体健康问题就够了。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八角村的留守老人极度缺乏精神生活,缺少精神慰藉。在苗族地区,当地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是:跳芦笙、吹笛子吹箫、养鸟、斗牛等。这些活动大都是一年才举办一次的活动,因此,日常时候很少有娱乐活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较为单一。

1.日常生活缺乏照料

由于子女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日常生活都靠自己一点一点自己照顾自己,由于子女不在家,日常生活中诸如安装水电、做饭、洗衣服之类的小事都成为了对老人来说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当老人生病了,老人都缺乏照顾,同时处在深山里,交通不便,老人更是不愿意到医院看病,很多老人如果生病了都是小病忍着,大病扛着,实在不行才会自己或者让邻居带到村委会的医疗室买点药打个针。我们访谈时遇到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位叫张金文的留守老人,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了,自己骨股头坏死,无法走路,每天由自己的老伴照顾起居,可是老伴每天都会去地里干活,这是他便没人照顾了,自己的一切活动,如需要吃个东西喝点水或者上个厕所,都需要自己艰难地一步一步慢慢挪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在访谈时,他就因为这些忍不住哭了起来,觉得自己没用,拖累了老伴。这件事说明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很缺乏照顾的。

2.精神生活缺乏寄托

八角村苗族老人深处深山里,平日里除了干自家农活外,很少会串门跟人家聊天,每天不忙时就在家待着,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自家的孙子,可是孙子辈的到了上学年纪都会跟着父母到打工的地方上学了,此时老人则显得更为孤独。有一位叫杨有祥的老人在走访过程中给了我们较为深刻的印象。那次我们来到老人的家中进行访谈,看到老人家中养了两头很肥壮的猪,就兴奋地问他:“爷爷,这么大的猪是养着过年的吗?”他告诉我们说,其实这猪是不杀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到:“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没人在家,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养两头猪可以上我在无聊的时候和它们说说话,这样就不孤独了,所以这猪过年时不杀的。”杨有祥老人的一句话让大家都沉默了,一个独居在家的留守老人,日常无人陪伴,将精神寄托到了自己养的两头猪身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酸的现实啊!

小结

本文是对参与关爱山区留守老人公益项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的一个初探,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深入的去进行研究和探讨,需要更长时间的田野调研才可能将其阐述清楚并给予相应的对策。边疆问题是一个值社会重视的问题,边疆的稳定和繁荣才能使我国的内陆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的重要保障。而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人民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拥有丰富多彩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群众,因此,关注和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才能有助于保障边疆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

[3]桂海君.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夏业领,靳强,陈孟.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分析——以安徽木兰、关塘两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

[5]巴责达.外出打工与人口流失背景下村落现状研究——基于甘肃省H村的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8).

作者简介:邓琼生(1991.8-),男,广西扶绥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5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论文作者:邓琼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初探论文_邓琼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