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人生价值观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主义论文,价值观论文,人生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人们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研究,大多是从本体论、历史观、心理学的角度加以探索,指出其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唯心主义特质。本文试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对人本主义哲学作一探析。
一、叔本华的“自由”价值观和尼采的“强权”价值观
叔本华把人的自由当做人生最高的价值所在。在他看来,无视自由,就无法谈论人的真正存在和人生价值。但是,他又把社会现实中的人排除于人的真正自由和价值范围之外。叔本华认为,社会历史领域如同自然领域一样属于现象世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是不真实的,社会理想是理性主义者杜撰出来的一种虚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并遵循这样的理想和目标的人实际上是受外在的东西的支配,表现为非理性的、盲目的意志;这样的人也不了解支配他们自己的必然性、因果性、目的性等等只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因此,他们必然成为社会的傀儡和工具,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从而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人生价值。由于人们不了解自己和世界均是盲目的意志的表现,企图给自己去设定某种目的和理想,并企图通过合乎理性的认识和行动去实现它们,其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因为这些都是由人的意志支配的,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和永不疲倦的欲望冲动,如果缺少这种满足“就是痛苦”。[1](P360)欲望和冲动是无穷无尽的,而它的满足却总是有限的、暂时的。“随着满足的到来,愿望和快乐也就完结了。……而且任何愿望都是痛苦,它使我们不得安宁,感受一种难以忍受的无聊,更使我们的生存成为沉重的负担”。[2](P13)于是,人们越是抱着某种理想和目的,越是为实现这种理想和目的去采取合乎理性的认识和行动,就越意味着导致更大的痛苦。从人生价值的本质是自由来说,这种受盲目意志支配的人必然是没有自由的人,从而也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应该看到,叔本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觉察、揭露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现实痛苦与资产阶级理性主义者关于进步、自由和幸福的理想以及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控制的信念之间的矛盾。当然,由资本主义社会给人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而否定所有的现实社会生活,由以往的乐观主义受到挑战而否定所有的乐观主义,这是片面的。叔本华正是由此走向了极端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在叔本华看来,人若要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存意志,抑制人的欲望。真正可取的方式是“意志转向”,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地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意志转向”的第一种方式是从事哲学创造;第二种方式是从事艺术创造;第三种方式是信仰宗教,尤其是佛教。这样,人们就可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自在之物的世界,即意志世界、自由世界。人的自由和价值正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只有作为自在之物的生活意志本身的行动才是自由的。
在用唯意志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观点来解释有关人生价值的问题上,尼采和叔本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尼采认为作为人的真正本性和本质的是攫取权力、谋取统治,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生存。尼采提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声称“自由、平等、博爱”、“理性主义”、“正义”、“同情”、“怜悯”等都是弱者的价值观念。它们是弱者为了免受强者的侵犯,并伺机改变自身的地位而蓄意制造出来的诡计。它们抑制了权力意志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尼采提出要彻底抛弃一切弱者的传统价值观念,另立鼓励侵犯、崇尚奴役的强者的权力意志主义的价值观。尼采从反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出发反对基督教。他说,欧洲的传统道德是基督教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批判基督教是一回事。他认为,一切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都是虚伪的、堕落的、有害的,“是使人类腐化的真正巫婆”,[3](P114)它使优秀的欧洲民族丧失权力意志。他进而反对上帝,指出基督教道德的支柱是上帝,而“上帝这个概念是作为与生命相对立的概念发明的”,上帝是“生命的最大敌人”。[3](P114)于是,在对一切价值重估的论战中,尼采将矛头首先对准了上帝。尼采断言:“一切必定随之倒塌,因为它们建筑在这信仰之上,依靠它,生长在它里面:例如整个欧洲道德。广浩连锁的崩溃、毁坏、没落、倾覆现在呈现在面前了”。[4](P343)他说,过去的一切生活法则和价值观念,都是围绕上帝存在,建立在信仰上帝的基础上的。现在上帝死了,因此一切法则、观念要靠人自己去建立,因为惟有人才是一切价值物的评估者、鉴定者、享受者。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我们建立新的价值的最高原则,是评判一切价值的最高标准。“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的鼓舞之下,在生命的光学之下谈论的:生命本身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价值,生命本身通过我们进行评价”。[5](P89)不仅如此,生命还能不断自我超越,刨造出新的人:具有大无畏眼光的、更聪明、更强健的勇敢斗士——超人。而超人是有道德的,普通的人是无道德的。尼采认为,道德并不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规范,而是权力意志的手段,是为权力服务的。在人类社会中,强权的人欺负无权的人,凶残的人杀害软弱的人,这种斗争也就是道德原则的斗争。前者的道德是积极的、创造性的道德,必然导致社会进步,后者的道德是消极的、防御性的道德,必然导致社会倒退。这样,道德与不道德,道德的高与低,其标准就只能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愈强就愈有道德。因此,美德只能为超人所具有,而普通的人是不可能具备的。尼采的超人哲学,渲染战争、讴歌战争,以至成为法西斯专政的理想基础。法西斯主义分子希特勒就对超人哲学推崇备至。墨索里尼也从超人哲学中受到很大感染,他说:我偶然得到尼采的著作,“那是我从头至尾读破了的东西,我从那里受到很大的感染,他的著作医治了我的社会主义”。[6](P10)
二、萨特的个人“自由选择”价值观
在人本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中,萨特的思想独具特色,最有代表性。萨特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选择着、自我设计着、自我创造着的非理性存在。他强调人的选择活动的重要性,甚至把人的存在、自由、选择说成是三位一体的东西,“因为自由是存在,而存在在存在中是先于本质的:自由是直接具体的涌现,而它与它的选择没有区别,就是说与个人没有区别”。[7](P726)萨特从选择的绝对自由性中推论道:“价值只是由于被选择上了”,[8](P11)即离开了人的自由选择,便无所谓价值。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自己选择自己,既没有普遍的人性和普遍的价值标准作为选择的准则,也不能从个人过去的经历中找到这种准则,没有什么伦理道德可以规范个人的选择。“自为”的人永远都是在超越过去和现在。
萨特把伦理道德完全看作个人的事情,在他心目中,善恶是非没有什么标准,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除了自己以外,无所谓其他立法者”。[9](P359)道德是个人内心感情或纯意识涌现出来的“自我选择”,“人在一切境况中都是自由的”。[10](P331)萨特主张,自由选择就要付之行动,只有行动才反映自由,说明自由。
在上述基础上,萨特通过进一步分析指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命运承担责任。这里的责任,不是指法律责任,而是指道德责任。其一,个人行动要对自己负责。个人之所以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从根本上讲,因为自己是自由的。他说:“任何一个突发和吸引我的社会事件都并非外来的:如果我被动员去打仗,这就是我的战争,我就犯了罪,我也应当受到惩罚。我受到它的惩罚,首先是因为,我本来是可以逃避它———可以开小差或自杀。既然我未这样干,我选择了它,成了它的同谋”,[9](P342)就要对战争承担责任。其二,个人的行动还要对全人类负责。这是因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决定人的本质,因而人在通过自由选择选定自己的形象的时候,他同时也在选定人类的形象。确定人的本质,所以要向全人类负责。萨特写道:“我们认为人是处于一种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有组织的处境中,通过他的选择,他牵涉到全人类:他是不得不选择:他或持节操独身,或结婚而无子女,或结婚而有子女,不管怎样做,他都不能不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负完全的责任”。[9](P353)一句话,人是根据自己设计的蓝图来创造的,是他自己所愿意变成的那个样子,因此,他必须对自己所自由选择的本质承担全部责任。
萨特的人生价值观贯穿着一条主线:自由就是人生的价值。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叙述道:“我的自由”是价值的惟一基础,没有什么,绝对没有什么能给我证明应采取这个或那个特殊的价值、这个或那个特殊的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讲,价值纠缠存在,是因为存在自我奠定,而不是因为它存在:价值纠缠自由。这意味着价值与自为的关系是特别特殊的:价值是自为应该是的存在,并不是由于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7](P139)这里意思有三:第一,价值的基础在于人的自由。就是说,价值的意义并不表现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动的创造力,并不表现为创造力的结晶,而完全决定于个人的自由。第二,价值是以我的主观而定的。因为价值的基础是我的自由,所以,价值就只能是依赖我而存在的,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东西,没有普遍的价值;价值因人而异,一个事物之所以有价值不过是因为我选择它而已,其他的人则可以完全否定这事物有任何价值。第三,价值是一种虚无。因为作为价值基础的个人自由是无基础、无根据、不受任何东西支配的,所以人自由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完全是任意的、偶然的、荒谬的。这样一来,价值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客观依据,其主观基础也消失在荒谬性之中,价值实际上成为一种虚无。纵观萨特的整个存在主义哲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是绝对自由的,每个人的本质都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而选择产生的一切客观效果都须由个人绝对负责。自由是人生价值,自由加给人的责任又成为人烦恼的根源。正是从这种自由观出发,存在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忘记了人”,只讲必然性而不讲自由。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有一块具体的人学空场”,声称要用存在主义人学补充马克思主义。萨特公开宜称,要建立“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存在主义“包溶”、“合并”到马克思主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人”、“探究人”,马克思主义才能“充满生气”,才能获得自己的新生。
三、实用主义的“效用”价值观
实用主义是否隶属于人本主义,学术界有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尽管实用主义哲学家对实用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但他们把个人和个人的生活活动,当做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从个人的活动出发,研究与人生有关的哲学问题,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此从本质上说,实用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事实上就连实用主义者席勒本人也认为“实用主义”的名称对个人强调不够,建议改名为“人本主义”(Humanism)。
纵览实用主义者的著述,他们紧紧围绕个人生活目标来谈人生价值,把对效果(实际效用)的不停顿的追求作为人生的基本原则,进而把人的一切活动归纳为确定或保持价值,提出人的生活价值体现在具体情境中对福利的获取。这种价值观以有用为前提和基础,以效用的程度来衡量价值的大小,把个人主观的意愿、情感、信念、兴趣、需要等的满足程度作为一种价值。皮尔士在其著作《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明白》中指出:“考虑一下我们认为我们的概念的客体具有着一些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是可以设想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关于这种客体的概念的全部”。“我们关于任何事物的概念,就是我们对于其可感觉的效果的观念”。[11](P108)简言之,概念的意义在于其可感觉的效果。皮尔士的“效果”论是以实用效果来确定概念意义的“效用原理”,而这却成了詹姆士价值观的中心概念。詹姆士把真理归结为有用,其根本目的是把真理同人的利害关系联结在一起,试图用伦理学上的功利原则来规定真理的属性,用价值判断代替认识论上的真理标准。因此,他把真、善、美混同起来,提出了“真理是善”的命题。他说,真理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客观性,“而在于它的某些‘主观的性质’,如它的‘有用’、‘优美’”。“真理是善的一种,而不是如平常所设想那样与善有所区别与善相对等的一个范畴。凡在信仰上证明本身是善的东西、并且因为某些明确的和可指定的理由也是善的东西,我们就管它叫做真的。”[12](P42)詹姆士所谓的善,就是对人生有好处,给人带来功利。在他看来,只要我们相信一个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它就是“真”的,只要它是有益的,它就是善的。这样的“善”就是詹姆士心目中的真理。他所讲的真理,归根到底是个功利问题。他取消了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讲对人生是否有利,真理不过是一个有价值意义的名称。他还认为,人们各有各的利益、愿望和兴趣,一个观念是否对人生有益、是否给人们以满意的效果,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人们都是依照自己的利益塑造自己所需要的真理。真理是一种适应环境而有利于自己的反应。“反应的是真是假,就看他们能不能满足我们的期望:能满足我们的期望的,就是‘真’的反应,要不就是‘假’的”。[12](P211)这样,真理只不过是人们方便行动的工具,是权宜的假设,人们在世界上就是靠各种方便的假设而生活的。
实用主义集大成者杜威认为,真理具有工具性质,其价值是由使用它所产生的功效来确定的。在他看来,各种概念都只能算是一些假设,只能承认它们是行动的出发点,受行动的检验,而不是行动的结局。它们的价值并不在它们自身,而在于它们的功效,功效显示在它们所造成的结果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就是工具。
杜威在对人生价值的研究中认为,通向真理之路和通向价值之路乃是同一条路;真理和价值是相同的。杜威虽然也认为世界的本来是“原始经验”,但他把“经验”解释为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他说,有机体作用于环境,使环境发生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有机体及其活动,它们受着自己行动后果的影响,这种行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就形成了我们的经验。这种“经验自然主义的方法,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能够使它们自由地接受现代科学的立场和结论的途径,而且是惟一的途径”。[13](P3)这种途径是把动作和材料、事实与价值融为一体的惟一途径。在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上不需要任何过渡,经验的认识过程,就是利用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出评价的过程。
极力倡导个人主义是实用主义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又一方面。在杜威看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伦理学,都只不过是人获取实利的工具。理论、准则、规范等等必须能使个人得到好处,否则毫无意义。自由地、毫无顾虑地追求个人利益,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衡量行为的善恶好坏的惟一尺度便是个人利益的满足与否。用詹姆士的话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在强调人有绝对自由去创造对自己有用即善的价值的前提下,杜威表述了他的幸福观:“幸福只在于成功”,[14](P97)在于每个人在具体的境遇中不间断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志趣,自由地选择和创造价值,发展自身的才能,并由此得到效益和满足。实用主义反对将幸福与享乐等同,反对单纯把快乐、满足和享乐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强调个人幸福的获得,要通过个人的奋斗。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超越了古典功利主义把幸福与快乐、善完全等同,把快乐、幸福看作道德的最终目的的观点,把幸福同个人自我才能的实现,同奋斗、成功紧密联系起来,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这种合理性毕竟是建立在强调个人奋斗、个人成功,而且不顾他人利益、甚至牺牲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综上所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强调个性自由、崇尚利己的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究其结论,虽然是消极的,但又触及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这种价值观构成了西方价值观的主流,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有较大市场。但正因为这种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植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其特殊的形成根源,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在借鉴其合理因素同时,必须努力克服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标签:人本主义论文; 实用主义论文; 尼采论文; 人生观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存在主义论文; 叔本华论文; 哲学家论文; 萨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