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论文_张峥

健康宣教对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河南省职工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和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作为治疗组,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2周血浆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UAP有显著疗效;②UAP患者C-RP明显高于对照组;③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2周后,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结论: ①C-RP的变化与UAP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成相关性;②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对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有极其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丹参酮ⅡA磺酸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22-01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斑块内炎症反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RP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指标,可预测UAP的发生发展,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本研究通过观察80例UAP患者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前后C-RP变化,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UA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住院患者,随机选择UAP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37-70岁,平均57.8±8.6岁,符合UAP诊断标准[1]。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80例作为对照组,男64例,女16例,年龄44-64岁,平均55±10岁;两组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抽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C-RP浓度。

1.3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80%以上,心电图(ECG)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80%,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T波恢复正常;无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减少<50%, 心电图无改善(缺血性ECG无变化).

1.4血浆C-RP检测:

试剂盒由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用ELISA方法测定,测定仪器使用美国伯乐公司生产550型酶标仪.。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UAP疗效见表1

表1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心绞痛疗效 [例(%)]

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2周后, C-RP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

2.4不良反应:

UAP治疗组80例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轻微头昏、头痛、面红、乏力症状,停药后自行缓解,均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和形成凝血酶,致血栓形成,伴有血管痉挛。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加,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C-RP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反应标志物, 由各种炎症因子诱导肝细胞产生,在炎症、组织损伤、各种感染等情况时明显升高,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水平的敏感指标。本研究结果发现UAP患者C-RP高于SAP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组C-RP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表明C-RP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演变中重要的相关炎症因子,尤其在UAP发生时斑块不稳定引起的冠脉急性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与C-RP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急性冠状动脉事件(ACS)发生时, 斑块破裂是纤维帽炎症变化的结果,血浆C-RP与冠心病危险性增加呈正相关[3]。本研究表明在UAP治疗前后比较C-RP水平有明显下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C-RP在评价UAP等急性冠脉事件疗效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4]。

丹参酮ⅡA磺酸钠为丹参中分离的丹参酮ⅡA经磺化而得到的水溶性物质。研究表明具有以下作用1.抗心肌缺血,能扩张冠脉血管和外周血管,对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可明显降低心电图中ST段异常抬高的总幅度及病理性Q波的出现[5]。2.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的侧支循环及供血,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3.改善血液流变学,可延长血液凝固时间,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网的形成,对血小板聚集有促进解聚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6]。4 .抗心律失常,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预防或减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停搏发生[7]。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UAP患者2周后,心绞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5%,硝酸甘油用量减少总有效率85%,ECG改善总有效率为55%,表明该药抗心绞痛疗效显著,且炎症反应物C-R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且该药为中药制剂,作用温和,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长期使用不产生耐药性,可作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常规用药,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2]邵耕,胡大一.现代冠心病.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85-95

[3]施珍, 王瑞良, 陈书艳. 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esRAGE与CRP的相关研究[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1, 17(6): 357-359.

[4]汤乐毓.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病情关联性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 12(8):54-55

[5]邓小芹.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07):175-175

[6]王津文,史卫国,毕建亭.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炎性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8):673-675.

[7]覃裕旺,何新兵,张振千.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4):3768-3769

论文作者:张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  ;  ;  ;  ;  ;  ;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论文_张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