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城市:突破城市建设瓶颈的绝妙举措_建设投资论文

办好城市:突破城市建设瓶颈的绝妙举措_建设投资论文

经营城市——突破城建瓶颈的一着妙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建论文,瓶颈论文,一着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有人说,城市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动机,中国经济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演变成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如何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这是市长们殚精竭虑的大问题。面对捉襟见肘的城市财政和嗷嗷待哺的城市建设,经营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为突破城建瓶颈,运用公共设施建设、经济宏观调控和社会秩序保障职能,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资本和地域空间的使用效益,完善经济功能,创造发展环境的运作过程。经营城市的目标是降低投资成本,吸引生产要素,发展市场主体,以城市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说白了,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作为企业那样来经营,把经营意识贯穿到城市规划、发展、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换个视角看城市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一个具有完整经济功能、生活功能和市场功能的社会载体。从城建角度说,城市是个“无底洞”,再多的钱也不够投;从经营角度说,城市却是只“母鸡”,它会“下蛋”。观念一新,遍地黄金。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投入,是缺钱;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产业回报。用经营的眼光看,土地是资本,道路是资本,一切可经营的城市元素都是资本。城市是一个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其中人是主体,生态环境是条件,经济是支柱。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就必须强化经营城市意识,充分释放增长潜力,着力培养自身的优势。

经营城市是摆脱传统城市建设困境的必然选择。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的一位司长历数传统城建的弊端:由于城市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投入大、周期长、公益性强,因此,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都是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形成了许多弊端。政府投资终究是杯水车薪,一些工程虽然得以上马,但工程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导致“工程马拉松,投资无底洞”,使城市建设陷入了一方面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一方面工程投资不断增加的恶性循环。而且,随着人们对拓展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所需资金越来越巨大,依靠财政搞城市建设的路子已越来越举步维艰。要摆脱传统城市建设的困境,必须走经营城市之路。只要符合政府所追求的“社会公益事业总量不断增加”的目标,城市建设就应该放开市场。我们要彻底改变城市建设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努力开辟城建资金来源。城市建设既可以由政府投资,也可以由企业投资;既可以由股份制形式投资,也可以由个人投资;既可以启动内资,也可以引进外资。总之,要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实行多元化开发,谋求和吸纳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盘活城市资产的现实选择。北京大学城市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研究员在向第八届中国城市功能研究大会提交的论文中指出:在传统习惯思维中,城市只是给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对它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用市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审视城市。应当看到,城市是国家长期巨额资金投入的结果,是资本的实物形态,实际上就是政府最大的一笔有形国有资产。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其相关延伸资本(如路、桥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为此,我们要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努力完成从把城市资产作为公共财产到可经营性资产的转变,从把城市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到资本经营的转变,从把政府部门作为出资者到经营者的转变。

经营城市包括盘活存量资本和搞活增量资本。在具体操作中,要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把凡是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推向市场,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有效剥离,全面归集和盘活资产,采取能卖的卖、能租的租、能抵押的抵押等办法,促使城市资产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从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扩充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吉林市政府按经营的眼光管理城市。把自己经营城市的本质任务看成是经营一种发展环境,所以突出以人为本,对旧小区、小街路进行了全面的整体改造,集中建设了一批花园式小区,同时加大了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建设了松江中路、世纪广场等标志性工程,把总体城市形象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吸引外资,市政府还着力营造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及政府的服务环境,从而形成了最优的发展环境。

他们还注意用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为了解决城市财政积累能力较弱的问题,采取了以市场手段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建立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思路。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通过大力盘活存量资产、股份制改造、证券市场及信贷资金等方式,将三代人的资本集中转换成了现实可用的投入。

城市产业化扮靓城市容颜

从前不久刚结束的江苏省首期市长城市建设专题研讨班上传来共识:经营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个全新理念,目前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各地经营城市的效果却相差很大,个中原因就在于产业化的差距。要经营好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城市产业化的推进和发展,真正把城市当作企业来经营、运转。要将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建设思路转变为“有多少事筹多少钱”,走经营城市的道路,通过加大城市产业化的进程来聚敛钱财,回报城建,扮靓城市容颜。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旧貌变新颜,就是得益于把握经营城市、推进城市产业化进程这个支点。大连市的变迁就是个有力的例证。辽宁省的大连市现在可谓是妇孺皆知,这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曾有一位媒体经常提及的风云市长薄熙来,而是这座海滨城市的美丽风光令人留连忘返。到过大连的人都感慨万千;来大连瞧瞧,才不枉为人生。其实大连的变化也只是这几年的事。慕名而去大连旅游的人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在这里驻足是一种享受。这个四季海风吹拂的城市,盛开着无数绿色的广场。眼前一望无际的是海天相连的浩淼,远处传来浑厚的卡萨布兰卡的旋律。在这个几平方公里的广场上,人们一阵阵感动涌遍全身。大连人好比是个魔术师,把城市的土地、道路、建筑、公共设施等有形资产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生态环境等无形资产变幻成一个个产业链,让资产在产业化中增值,让资产更加流光溢彩。

基础设施产业好比魔方,在城市的经营者手中凸现出无穷的魅力。江苏省泰兴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让土地在流转转换中升值。泰兴市实验小学和泰兴镇中心小学原先都处于城区中心,办学规模一直难以扩大。如何走活这步棋呢?该市将泰兴镇中心小学划出一块地卖给个私营业主,获500多万元,用这笔资金另购一块新地建了一座高档次的实验小学,泰兴镇中心小学搬迁到实验小学原址,如此一挪,三块皆活,政府还集聚了大量资金,去年就达3050万元。江苏省扬中市自筹资金建起长江大桥后,把经营权卖给新加坡商人,用这笔收入再搞其他城建项目,这样,通过“投入——升值——拍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经营获取效益。两年前,江苏省常州市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准备修一条大路,通过科学论证,决定修建贯通南北的城中路。这条路建好后,大片土地大幅升值,城中路因此成为常州最繁华的餐饮一条街,一年带来了几千万元的利税。

城市废弃物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西方发达国家将垃圾称为“放错地方的原料”,对其实行分类收集,加以较充分的资源化利用,既收到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减量化、无害化的环境效益。北京市把收集来的垃圾投入分离机进行分类,将部分筛选出来的黑色粉状有机垃圾用来生产复合肥料。上海市则正在建一个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1000吨,可将浦东地区产生的垃圾悉数收纳,焚烧后日发电1.7万多千瓦时。

由此可见,庞大的城建实物形态资产本身就是一座金矿,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化来开采、经营,以更多地转化成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

惟有机制活水来

城市产业化呼唤与之相配套的机制。目前,全国不少城市已着手组建城市资产经营(控股)公司,政府授权城市资产经营(控股)公司,对国家拥有的存量和投入的增量进行市场化运作,更多地动用市场手段,经营好城市产业,使其产出更大的效益。打好“股份牌”,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市场化。

地处鲁西北、财政并不富裕的山东省禹城市,2000年上半年城建投资达1.2亿元,而政府投入却不足1/5,巨额资金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答案是“经营城市”。而用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资本,则是该市解决资金短缺“瓶颈”的重要手段。该市站北路是小商品批发一条街,且紧邻火车站、汽车站,位置优越。去年,他们以该路为中心,划出了630亩土地,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对该地段居民进行有计划地搬迁,浙江章光集团房地产公司则投资1.18亿元在此兴建鲁西北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城,使该地段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源。同时,他们把公共设施由“公共产品”转变为“城市商品”,凡是能够推向市场的,都推向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去年4月,他们与上海通达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建设天然气供气工程。该工程总投资7618万元,全部由通达公司承担,一期工程5000万元,能满足3万户居民及现有的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用气。至年底,投资2300万元的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完工后,实现5000户居民用气及部分工厂企业用气。

1998年,吉林市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以独立法人进行资本运营,走出了一条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路子,他们把这种做法叫作用“市场的钱”建自己的城。具体做法:一是盘活土地资本和国有资产存量,利用前人积累的物化资本,通过拍卖、出让或置换来获取新的投入;二是积极进行资本运作,推进股份制改造,通过证券市场用活当代人的社会资金;三是借贷资金,通过建设项目的有偿使用,在合作经营中逐年偿还。

物业管理历来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境地。深圳市在经营城市中引进了市场化运作机制,该市的物业管理已经能自负盈亏,并略有盈利。他们的做法就是,对小区物管通过竞标,由业主发标,选择物管公司,物管公司利用筹集来的百姓资金,对小区环境、安全、卫生、住房维修等方面进行整治和维护,不用政府掏一分钱。

市场化运作机制解决了昔日城市建设中的许多难题。迄今为止中南地区最大的广场——五岭广场建设,就堪称市场化经营城市的一个成功范例。耗资8000多万元的五岭广场,政府没有投入1分钱。广场建设开工伊始,原来只有不到10万元1亩的周边地价便节节攀升。还在动工阶段,第一批20余亩土地以每亩45万元的价格协议出让;其后又分别以每亩50万元和68万元的地价出让了两宗土地,成功地筹集了2000多万元启动和周转资金;广场竣工后,每亩定价70万元,也成了抢手货。

标签:;  ;  ;  

办好城市:突破城市建设瓶颈的绝妙举措_建设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