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2年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动态监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论文,技术创新论文,年中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启动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这次科技体制改革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1]。因此,科学、客观、定量地判断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主体地位的发展态势,对创新政策制定与调整、推进国家创新系统(NIS)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NIS理论构建了一个客观、定量的系统分析框架,完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其特点是以指数形式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 1 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标体系及其数据 本文所提出的企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基于三个研究视角和一个边界条件:①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在宏观上分析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②创新过程理论,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而非某一个阶段或环节中考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在NIS中的作用;③创新的经济本质属性,强调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的经济绩效,而不是简单地将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等同于创新进行评价。所谓边界条件,则是将企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与其他组织合作、互动的过程,即复杂的系统问题,对此评价亦需要一个系统的研究视角。Freeman、Lundvall、Nelson等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正是这样一个理论方法,它是一个国家之内由各个创新参与者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网络系统,旨在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并为政府提供一个形成和执行创新政策的框架。OECD认为,由企业、政府、大学、院所等在发展科学和技术中的相互关系与联系所组成的NIS结构是重要的经济决定因素,而企业正是它的核心[2-3]。故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在NIS中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其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如何。同时,NIS结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是一个互动的演进过程,前者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又改变企业在NIS中的地位。由此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创新系统要素,从系统结构角度反映企业在NIS中的相对地位;二是创新活动要素,从效率角度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具体指标遴选中,基于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四个基本原则,运用德尔菲方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筛选。在创新系统要素指标选择上,从创新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以及产学研合作、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进行考察。在创新活动要素指标选择上,基于投入—中间活动—产出全过程进行考察,重点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如关注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二次创新、原始创新及其经济影响等。再经过对备选指标的可采集性、可分析性和可比较性分析,最终确定了由16个指标构成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同时经过7轮专家反馈,确定均分各级指标的权重。 在测度分析中,为了便于计算而采用标准化法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将其计算结果转化为百分数形式。进而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对标准化值和系数进行合成,生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数(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ex of Enterprises,简称TII指数)。 2 企业技术创新监测动态分析 2.1 TII指数动态分析 2000—2012年我国企业的TII指数如图1所示。从结果上看,这是一个逐年上升的斜线,2000—2012年TII指数快速提升,由49.29提升至74.65,提升了25.36个点,相对提高了51.4%,平均年增长率为3.52%。从逐年变化上看,2000—2012年,TII指数呈现出近线性的稳定、持续上升态势,但在2009年后TII指数增长趋势明显趋缓。 图1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监测指数变化及趋势线(2000—2012年) TII指数变化表明,2000—2012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处于快速、持续提升时期,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不断增加、实力在不断加强、活力在不断提高、潜力在不断加大。数据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与政策环境越来越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2.2 分指标指数动态分析 为了分析哪些因素推动或阻碍了2000—2012年TII指数的提升,下面对创新系统要素指标和创新活动要素指标指数及其子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TII-S指数的计算结果如图2a所示。从结果上看,2000—2012年TII-S指数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其变化趋势呈一条向上的抛物线,指数值由45.59增长至73.18,提升了27.59点,增长了60.5%,年均增长率为4.02%。与TII指数相比,TII-S指数在总体上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明显高于TII指数的增长态势。 TII-S指数变化趋势在其三级指标上更加明显:2000—2012年TII-S指数的6个三级指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见图2b)。其中,企业R&D人员占全国R&D人员比重(S2)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22%;企业职务发明授权量占全部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例(S3)次之,为5.10%;企业技术市场交易额占全国技术市场交易额的比重(S4)第三,为4.01%。这得益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大幅增加,突出体现在:2000—2012年企业R&D经费支出由537.0亿元增长至7842.2亿元,相对增长了12.3倍,而全社会R&D经费支出(GERD)只增长了9.7倍,使企业R&D经费支出占GERD的比重由59.96%上升至74.04%。企业对创新投入的大量增加,不仅使其成为我国创新投入的主要来源,更使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创造、技术交易与成果应用的主力军。例如,同期企业职务发明授权量增长了57.4倍,而全部职务发明授权量只增长了33.6倍,使其占比超过60%;又如,同期企业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长了28.9倍,而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只增长7.3倍,使其占比接近90%。同时,这也加强了其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大学、科研院所R&D活动经费中日益重要的来源和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者。这些指标的大幅增长显示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潜力和实力,在R&D经费投入上,2000—2012年企业R&D经费强度(企业R&D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只增加了0.28%,而同期企业R&D经费支出占GERD的比重增加了14.08%,由此可见一斑。运用投资这一市场指挥棒,企业在创新决策、R&D投入、技术成果应用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图2 创新系统要素指数及其指标的动态变化(2000—2012年) TII-S指数变化表明,2000—2012年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持续、快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作用大幅度提高,突出地体现在企业R&D人力资源、发明专利和技术市场交易等方面,而这又得益于企业持续、快速的R&D经费投入增长。这亦表明,我国政府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主体方面的努力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TII-T指数计算结果如图3a所示。从结果上看,2000—2012年TII-T指数总体上有大幅提高,其变化趋势呈一条波动向上的斜线,指数值由53.00上升至76.13,提升了23.13个点,相对提高了43.60%,年均增长率为3.06%。与TII指数相比,TII-T指数在总体上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小于TII指数的增长态势。 图3 创新活动要素指数及其指标的变化(2000—2012年) TII-T指数变化趋势在其三级指标上表现为:2000—2012年TII-T指数的10个三级指标中有8个指标实现大幅上升,但有2个指标小幅下降(见图3b)。在增长指标中,企业R&D人员强度(T2)增长最快,增长率达到96.8%;企业劳动生产率(T8)次之,增长了85.3%;企业R&D经费强度(T1)第三,增长了77.5%;此外,企业R&D人员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T6)、单位资产利润率(T10)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引进技术费用的比(T5)等指标的增长率均超过50%。其中,我国企业R&D人员投入表现尤为突出。而少数指标下降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R&D活动上存在薄弱环节:2000—2012年有R&D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R&D企业密度,T3)和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企业科研强度,T4)分别下降11.2%和25.9%。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偏好短平快式的创新。一方面,“开发技术不如买技术、买技术不如买设备”影响犹在,加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尽管2006年以来有R&D活动的企业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而言更多的企业不开展R&D活动,使R&D企业密度下降。另一方面,开展R&D活动中的多数企业不重视、排斥或无力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规避中长期创新投入的风险,致使企业科研强度由2000年的7.9%下降至2012年的3.1%。这将制约企业提升技术原创能力和创新影响力(如专利的破坏性等),突出表现在:一是企业科研经费强度不断下降与发明专利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一个反常识性的悖论,缺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果是发明专利的价值与竞争力降低了,甚至出现了“垃圾专利”;二是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新产品虽多,但新产品销售份额(T7)增长却很小,多是昙花一现。 TII-T指数变化表明,2000—2012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快速增长期,在总体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企业R&D人员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和R&D经费强度等指标进步较大、作用突出。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R&D企业密度下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支出占比低等薄弱环节,薄弱的企业科研根基制约着我国企业原始创新与技术突破能力的提升,这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软肋”。 2.3 指标贡献率与敏感度分析 本文分析中,贡献率是指各指标指数(如TII-S指数)变化量占总指数(TII指数)变化量的比例,其目的在于找到重要指标——那些成为指数增长主要来源的指标;敏感度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某一指标发生单位变化(率)时所引起的TII指数变化(率),其目的在于寻求敏感因素——那些可能仅发生较小幅度的变化就能引起TII指数发生较大幅度变动的指标。贡献率和敏感度的值都有正负之分:当为正值时,该指标起促进作用;当为负值时,该指标起制约作用。 各指数增长速度与幅度比较表明,TII-S指数和TII-T指数对TII指数的作用存在差异。下面做TII指数、TII-S指数和TII-T指数增速曲线的归一化图(见图4a),以进一步分析2000—2012年TII指数的增速结构:①TII指数及TII-S指数、TII-T指数曲线上升趋势基本一致,都处于快速提升时期;②在增速上,TII-S指数增速明显较高,对TII指数提升的拉升作用较大,而TII-T指数的增速相对较低,对TII指数提升的作用较小。 图4 分指标对TII指数变化的增速与贡献率(2000—2012年) 为了进一步分析二级指标对TII指数变动的作用,计算TII-S和TII-T指数的贡献率。结果发现,TII-S指数在2000—2012年的贡献率为54.40%,而TII-T指数仅为45.60%。在贡献率逐年变化上,二者对TII指数变动的贡献率呈交替增减变化(见图4b):2000—2002年TII-T指数的贡献率较大,2003—2008年TII-S贡献率较大,2009—2010年TII-T指数的贡献率略大,2011年TII-S贡献率略大,2012年TII-T指数的贡献率略大。这表明,二者对TII指数的贡献与作用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当改变二者权重时,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保持不变,表明二者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由此亦可说明我们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在监测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变化趋势上的合理性。 可见,2000—2012年TII指数及TII-S指数、TII-T指数增速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相对TII-T指数而言,RII-S指数对TII指数提升的贡献更大。数据结果表明,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对而言,在推动国家创新资源结构调整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企业在创新投入与产出上所占比例都已达到主导、支配性的水平。 为了考察TII-S指数和TII-T指数的变动因素,剖析三级指标对TII指数变化影响与作用的大小,测算各三级指标的贡献率和敏感度。考虑到指标权重的影响,分别对TII-S指数和TII-T指数的三级指标进行贡献率和敏感度分析。 对于2000—2012年TII-S指数变动而言,在贡献率(见表2)上,S2的贡献率最高,为22.30%;超过20%的重要指标还有S3;S6的贡献率最低,仅为8.63%。在敏感度(见表2)上,S6的敏感度最高,为2.04;敏感指标(敏感度值大于1)还包括S1、S4和S5;S2的敏感度最低,仅为0.7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S2和S6,前者为贡献率最高而敏感度最低的指标,后者为贡献率最低但敏感度最高的指标。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抓住S2,即抓住了最重要的指标,即加大R&D人力资源投入可以有效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抓住S6,即抓住了最有效率的指标,即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R&D合作可以高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 对于2000—2012年TII-T指数变动而言,在贡献率(见表3)上,正向指标中T2的贡献率最高,为21.28%;超过15%的重要指标还有T8、T1和T6;T7的贡献率最低,仅为4.89%;阻碍指标包括T3和T4,其贡献率分别为-3.62%和-7.24%。在敏感度(见表3)上,正向指标中T7的敏感度最高,为2.25;T2的敏感度最低,仅为0.45;阻碍指标为T3和T4,其敏感度分别为-3.91和-1.69。其中,正向指标值得关注的有T2和T7,前者为贡献率最高而敏感度最低的指标,后者为贡献率最低但敏感度最高的指标,同理可知,提高企业R&D人力资源投入和新产品产出可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阻碍指标T3和T4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负面因素,在企业技术创新中需给予特别关注,从木桶理论来看,是企业技术创新中应重点加强的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高低的“短板”。 由此可知,2000—2012年S2和T3是促进TII指数提升的最重要指标,S6和T7是提高TII指数的最敏感指标,T3和T4是阻碍TII指数提升的指标。这些指标都是企业在创新决策中应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中应给予优先关注的对象。 3 问题讨论 3.1 企业R&D活动结构还需优化 通过上述我国企业,TII指数及其指标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在R&D活动结构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2000—2012年在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4.7%、R&D人员年均增长25.0%的同时,R&D企业密度却减小了8.91%,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的R&D资源日趋集中。这将产生创新的“马太效应”,即在创新能力上,已获得创新利润的企业将更多地投入创新而获得更高的创新利润,从而创新能力更高,进一步将其他企业甩在后面。适度的集中将会促进R&D效率提升,但过度集中则反之,因此对企业R&D集中发展趋势应给予充分关注,公共R&D投入要保证公平性、普适性。 二是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支出占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例偏低,并在不断降低。 三是在企业科研经费强度下降的同时,大学、科研院所获得企业R&D资金的占比却上升了16%,这致使2007年以来企业内执行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合计已小于大学、科研院所获得的企业R&D资金额。由于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一般合作多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由此可知,企业的科研活动正在向外部转移,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R&D成为企业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式。 四是我国企业内部在企业承担的国家主体性计划项目资金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支出总额增长缓慢,比较二者发现,后者小于或等于前者的情况突出。在2001—2010年,有6个年份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小于或等于企业承担的国家主体性计划项目资金额,如果去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自然波动的2001年和2006年,8年中只有2个年份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高于企业承担的国家主体性计划项目资金额,即2007年高出0.5%和2004年高出13.2%,2011年和2012年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较高。这表明,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自有资金很少。 3.2 统计数据支撑有待加强 客观、科学的分析需要准确、翔实、大量统计数据的支撑。在指数分析中,一方面不断丰富的科技统计数据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如企业R&D经费和增加值等指标,需要在更加清晰界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加强统计工作;二是统计数据的连续性需要保证,如工业企业分类的变动、各行业企业工业增加值数据自2008年开始中断等,都对统计分析造成较大的影响。 4 小结及政策启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处于持续、快速提升期,TII指数提高了51.4%;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相对作用大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TII-S指数提高了60.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亦有较大幅度提升,TII-T指数提高了43.6%。 指标贡献率和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企业R&D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创造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的积极因素,这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鼓励方向相一致。而企业R&D活动积极性下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薄弱问题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消极指标,需给予特别关注。 今后,我国政府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以来,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由“要企业创新”向“企业要创新”的转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依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并为之营造更有利创新的政策环境。鉴于此,结合实证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公共R&D政策要突出公平性,建立创新政策的普适、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坚持市场导向下防止R&D资源的过度集中,保证企业R&D资源适当集中,提高R&D效率。 第二,激励企业开展有R&D的创新,例如在创新投入侧,加大力度落实企业R&D经费加计扣除政策,激发企业投入R&D的积极性;在创新需求侧,为具有原创性的自主创新产品创造市场需求,加强发挥政府采购政策的积极作用等。 第三,继续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科研力量,建立企业R&D机构,进一步加大在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同时优先鼓励这些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让机构与项目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科研组织中的作用,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第四,进一步优先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积极鼓励企业在市场导向下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R&D与创新合作关系,特别是成立R&D战略合作组织,如R&D联盟等,加强创新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2000~2012年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动态监测与分析_贡献率论文
2000~2012年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动态监测与分析_贡献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