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许进 任花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2)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校培养和企业用人的反馈均表明学生国际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同时沿线国家语言众多且文化多元差异性突出,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与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误区。为此,我们建议:从课程建设着手逐步加强学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实力;课程的开发应综合考虑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多维度的特点,以及沿线国家语言众多和文化多元差异的需求;课程教学实施中需突出案例教学,同时积极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国际交流活动,从知识、情感和行动各层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建设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顶层设计逐步走向落实,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也逐步深化,政府、企业和民间合作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元化,亟须大批技术型国际化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保障;这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语言和文化多样,我们在与沿线各国人民的工作、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如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直接影响到国际间合作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亟待加强研究的课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多重维度特点及内涵
中外相关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与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大都不予区分,视为同一概念。[1]本文也拟将两种表述归为同一范畴。
由表1可以知,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性。以“小叶茼蒿”为例,根据表1,分别将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按线性函数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跨文化能力进行了广泛研究,对其内涵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专家们对Byram(1997)的跨文化能力定义认可度最高,其内容概括如下:“他国文化知识,本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语言交际技能,认知和互动技能,重视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批判性文化意识和自我意识等。”[2]
中国学者吴卫平等(2013)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由六个维度构成[3],分别是:与本国文化有关的知识(知识A),与外国文化有关的知识(知识B),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技能A),跨文化认知技能(技能B),意识。其中“与外国文化有关的知识”在因子提取和分析中表现为重要程度最高,该维度下“了解和对比与不同文化的基本规范和行为”是因子负荷最高的描述项目。重要性程度居其次的维度是“跨文化交流技能”,又可进一步分为子能力项目。由此可见,跨文化能力具有多维度且各因素重要性不相一致的特点。
二、高职国际化人才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一)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
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在国际业务和工作环境中发挥技术、施展能力的人才,涵盖了各个专业领域和不同阶层。一般来说,人才的“全球视野、国际意识、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沟通及交流合作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征。[4]企业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人才的认定更为实际:有文化特征;能适应当地国家生活习俗;在国内外都可为企业创造价值。[5]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应用和管理人才,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满足“走出去”企业需要和胜任企业外域工作的人才。以湖南省交通企业为例,调查发现,企业海外项目需要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占比达82%,且未来的人员需求集中在大专学历的层次上。[6]
基于研究历史的原因,当前国内学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中西交际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对比;或者由于地缘关系,也较多地开展了中国与俄罗斯、日本等邻国的文化对比研究;而对于其他亚非、东欧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即便是“最基础的交际规约与社会习俗的描写也相对缺乏”[9]。也有研究者发现“关注英美等国家文化,忽视欧洲及阿拉伯等文化;关注目标文化,忽视本族文化”是学校跨文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0]同样,在企业人才跨文化意识培养中也存在着学习者对不同文化产生区别对待的心理,认为欧美文化领先于亚非文化等。
(二)高职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企业用人单位反馈分析,大多数被企业派往外域工程服务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国际化素质普遍缺乏。例如,湖南省交通行业海外项目工程施工与管理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公司对学院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中除了加强外语口语训练提高交流能力之外,也特别强调对会议和谈判的礼仪与技巧、海外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方面的了解,其中外域民族的行为禁忌、语言禁忌、宗教礼仪、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占比居高。[7]
2.跨文化交际课程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沿线国家地域覆盖广,语言众多且文化多元差异性突出
1.语言类课程
第一,根据沿线国家的需求和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开发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包括增设语言类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模块。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与人才培养存在局限性和误区
读者们,去绘制一张记忆的地图。记忆许给你的是一个远景,它包括那些最为隐秘的信息和最为顺从的感情与感觉。我们的一切解释都来源于眼睛,因为人始自于眼睛,其他的都是些材料,它们没有回应能力又饶舌。我们通过眼睛观看,也通过眼睛来确认。我们有视觉的精明机警和当下的清晰透澈,但回忆却认为在我们说出之前的一切都是它给我们的。慢慢地就这样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为我们所有的这个“这里”其实是记忆的一个花招,因为记忆有要追上别的更多的记忆的压力,即将来,因而它必须给自己一个定位。徐浡君将这两者都统一起来了,即过去和现在,也就是说,通过这两者他得到了未来。
应该借这辆车,能多装人。北美洲多米尼加警察巡逻时发现一辆可疑车辆,命令所有乘客下车。这个过程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辆小小的轿车乘坐了18个人,而世界纪录才17人!
四、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与抓手
跨文化能力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亟须我们认真反思和积极应对,为了使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应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要:一方面,加强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理清沿线各国人民在交际过程中需遵循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准则以及深层根源;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和学习,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从较为深层的角度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究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为此,我们很有必要重视开展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建设,以此作为高职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抓手。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层面,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并有效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开展教学实施。
试验为了验证复方阿胶浆药渣饲喂对驴抗氧化的影响,从血清及肌肉两部分进行测定,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肌肉及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脂褐质(LF)等抗氧化酶及氧化产物均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中的脂褐质具有明显下降趋势(0.05<P<0.1)。
第二,课程的开发应综合考虑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具有多维度且各因素的重要性不相一致的特点,以及沿线国家语言众多和文化多元差异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分主次、分层次、分步骤地实施资源建设和教学培养。
第三,教学实施中需突出案例教学,同时积极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国际交流活动,从知识、情感和行动各层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服务“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加大对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畅通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交流,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然而,现实是沿线主要国家覆盖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等地域超过60个国家;且不提各国语言的差异性(跨7大语系),单宗教信仰就包括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近20个派别。这些国家和地区风俗各异、文化交错,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形成各自的文化壁垒,体现在“不确定性规避(冒险精神)、男权主义、个人主义、权利距离(对特权的服从)”等多个方面的差异。[8]以上多元因素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相互融通和共同发展,同时更是加大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难度。
所有参赛选手须现场制作两款妆面及造型:唯美新娘妆和自由创意妆。每款造型时间45分钟,(面部粉底不能提前上妆)提前完成不加分。
显然,单一的语言教学完全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所需人才语言素质的要求。沿线国家的语种繁多,涉及开设小语种课程的问题。有资源的学校可以针对专业(群)服务的产业或企业海外项目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开设小语种课程,如湖南省路桥公司和其他相关企业近5年来承接海外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非洲,预计未来3年将承接的海外工程项目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和中欧,[11]那么,开设法语、俄语课较之其他语言课程适用性更强。不过,小语种教师资源的缺乏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而英语仍然是世界通行的沟通语言,甚至是不少沿线国家官方使用的第二语言,因此可以通过设置英语口语、专业商务英语、工程(专业)英语、工程合同英语等课程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工作情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有必要关注学习“世界英语”;除了欧美等国家使用的“标准英语”之外,还有“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各种融合了本土语言文化的英语变体,引导和教育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英语变体,也是促使学生提高世界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积极措施。
从学校培养的情况看,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大多数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主阵地,而现实是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及文化学习不重视,加之学校对相关课程的建设也缺乏力度,所以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明显欠缺,除了语言交流的能力不够,他们在对外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分析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更不用说去有效应对海外工作和生活中因文化障碍引发的交流问题。显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由政府有关部门集中答复,实事求是地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不仅能提高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也能使广大群众更直观、更充分地了解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将采取的政策措施,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大兴农田水利的共识,进一步形成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进一步转化为大干农田水利建设的实际行动,为我国粮食安全打牢基础。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本期全文刊登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问答实录。
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时,可参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维度和内涵设置和组织教学模块,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首先满足重要程度高的能力模块内容的学习和训练。跨文化交流能力涉及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等多维度,而在非外语专业或理工科专业设置这类课程往往会受到课时和资源的限制。所以,依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建议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中“与外国文化有关的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相关的内容设为课程重点模块,其中“了解和对比不同文化的基本规范与行为”为重点学习和训练内容,[12]具体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交礼仪、宗教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文化禁忌等知识,重点学习和训练在沟通障碍和误解出现时如何与对方磋商和解释,交流时如何避免对国外人士的成见、偏见以及冒犯行为,了解如何借助身体、手势进行非语言方式交流等。另外增加通行的国际商务礼仪与惯例的内容,学习如何运用国际通用的商务礼仪,同时考虑当地风俗的特殊性,礼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中国文化课程
适当增设中国本土文化课程的学习,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有助于合作交流,互利双赢。可以通过常规文化课程、公共选修课或文化讲座等形式开展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同时有助于在跨文化沟通中树立积极自信的文化形象,从而有利于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中外国家间的文化融合。
(二)教学实施和培养途径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指标和环节,其中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是基础且关键的指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开发和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发教学资源,突出案例教学
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学习和分析,能有效帮助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借助具体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从跨文化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设在非洲国家的联合国机构的新闻发布往往都会推迟召开,因为当地记者会按“非洲时间”出席会议。[13]从非洲的两句谚语“慢的攀登者不会掉下来”“拖延不碍事,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好”可以看出非洲人根深蒂固的时间观念,因此,在非洲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与当地人的约会一定要有比预定时间推迟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考虑。另外,涉及企业本土化管理时,在中国给员工加薪会让员工有价值感,从而激励其更加勤勉地工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洲的雇员宁可选择减少工作和增加闲暇时间。[14]那么,针对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该如何规范其各方行为呢?类似的这些文化和制度管理问题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不得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
当前算法在三种优先级权重阵型对应加权作用下,会自然表现出选择最适合当前局面的阵型进行游戏的行为。当然由于在游戏中没有固定方向,所以必须考虑权重矩阵对称和旋转的情况。
鉴于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案例资源相对缺乏,给课程开发及主讲老师带来了挑战。除了通过网络、文献等途径获取相关资讯外,保持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和沟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手资源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当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沿线国家访学或进修,或者引进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或讲学,则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层次获悉中外文化差异的根源、案例现象和解决方法。
2.拓展交流活动,提高跨文化实践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从感情和行动层面进行培养和训练。[15]因此,跨文化意识或素质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更有效的方法是在学校创设一种国际化的氛围,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高校可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或英语(外语)专业的建设引领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英语(外语)社团活动、涉外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性的专业技能比赛等,鼓励学生进行跨国、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研究表明,让学习者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与人直接交流,是学习他国文化、发展跨文化能力的最佳途径。国外交流经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跨文化的敏感度和适应度。[16]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沿线国家的需要,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参加跨国交流项目、寒暑假国外实习或培训项目、国际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在交流活动中灵活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不断积累跨文化交际策略,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结束语
在促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搜集和整理沿线国家地区基础文化信息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的挑战是引导学习者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不要仅限于在物质、艺术形式、语言功能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要认识到中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解决办法,达到培养学生深层次上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目标。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论证。
参考文献:
[1][15][1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6-9.
[2]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3][12]吴卫平,樊藏藏,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7):581-591.
[4]刘伟.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树立及策略[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13.
[5]马聪.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型人才通用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建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16.
[6][7][11]池漪,许进.湖南省交通行业海外项目工程施工与管理人才需求调研[J].现代商贸工业,2018(27):19-20.
[8]王鉴忠,宋嘉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J].理论探讨,2017(6):93-98.
[9]张利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交际规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8-110.
[10]李睿,庞燕.“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02-105.
[13][14]周琼瑶.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基于文化冲突下的文化相融[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4):19.
作者简介: 许进(1968— ),女,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院长,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任花(1981— ),女,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XJK17BZY021),主持人:许进。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国际化人才论文; 跨文化交际能力论文; 课程建设论文;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