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实现新的跨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制造论文,如何实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吴 京 鸣 泉
特邀嘉宾:
郑海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
贾春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徐源:小天鹅集团公司副总裁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和支柱。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也牵引着制造业全球移动,而且这一移动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中国制造业成长的利器。目前,“中国制造”正在世界上逐渐崛起,彩电、洗衣机、纺织品等100多个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许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一些重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我们并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何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日前,我们特邀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就此进行了探讨。
制造企业的竞争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主持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有什么新的特点?
郑海航:纵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我把它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还处在短缺经济的运行时期,什么产品都好卖,萝卜快了不洗泥,有竞争也是用户间的竞争,基本谈不上企业竞争。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相对过剩,竞争因而由用户间的竞争变成厂商企业间的竞争,竞争强度也逐步增强。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如果说此前的产业结构都处在低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难以避免,竞争还是国内竞争,那么,进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已进入国际竞争阶段。即使你的产品在家门口销售,也同样可能面临着国际产品的竞争。因此,中国企业是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
主持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现状如何?
郑海航:如果用指数计算,用中国产品的出品总量和世界各国的出品总量的比值计算,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1990年至今,约提高了六、七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还有强有弱,但总的说来是在增强。不过,还必须看到我们的问题,一个是出口基本上是靠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这样一个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在国际上才有一些竞争力。有竞争力的制造品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鞋帽、玩具,都是靠人工的。第二个是我们技术含量稍微高的一些产业中,产业结构也非常不合理。我们处在产业结构链的低端,美国、日本处在产业结构链的顶端(高端),他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很高,而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很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再一个是许多产品我们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一些的,绝大多数没有知识产权。生产费了好大劲,但是自己没赚什么钱,让外国人通过专利权把钱全拿走了。甚至技术方一卡,你马上就没法生产了。从企业竞争力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
主持人: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同样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的一面人们谈得较多了,机遇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源: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 我认为,最大的机遇在市场。以家电为例,入世让中国家电业更充分地面对全球1200亿美元的白色家电市场。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磨练的中国家电业已相当成熟,入世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家电产业的速度必然加快。中国家电企业就是要把握住这个机遇,迅速长成“行业强、企业强”的骨干。另一方面的机遇,就是外国人都开始把他们的家电生产转移到中国。外国的加工业近年来纷纷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较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是更高层次的“三来一补”了,从过去进入初级产品到开始进入比较高级的产品,甚至整机进入中国加工,更高的技术转移过来了,这是发达国家,或者说是跨国公司按照他们的经营战略和供应链需求来重组他们的组织机构。我们当顺应这个潮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是全面开花,还是重点培育
主持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项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目前至少已有80种(类)产品在国际上销量第一。在这些方面,我们能否称之为霸主地位?
徐源:目前中国家电在世界范围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登上了亚洲的霸主地位。小天鹅、科龙、春兰、荣事达、格力、格兰仕、新飞和海尔等8家已经跻身于亚洲20强,空调、冰箱、 洗衣机占据世界市场的1/5。中国家电正在向全球家电的龙头挑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拉开之际,也许有人说中国家电早已过关,能抗衡国际品牌的冲击。但是,我们与国际一流家电制造商比较,差距还是很大的,诸如企业规模上的差距,战略策划上的差距,品牌营销上的差距,资源配置和渠道上的差距,等等。因此,我们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家电制造的大国,要确立强国的地位还要走很长的路。
主持人: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搞全面开花式的提高,还是有重点的提高?
郑海航:这涉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理说,全面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好,但这是理想,不现实。现实的是综合分析一下我们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来确定战略重点。咱们总体比不过美国,但是,就像田忌赛马一样,讲博弈论嘛,我的马总体没你好,我用我的三等马对你的一等马,我输了,但是,我用我的一等马对你的二等马,我用我的二等马对你的三等马,我就两胜一负,总体我赢了。所以在制定国际竞争力战略时,要树立保证重点的思想。日本也曾齐头并进式地全面开花,以求追赶美国,效果较差。因为他的物质资源有瓶颈,优劣势不一样。现在调整策略搞重点化,着重集中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保、纳米技术等四五个领域,集中赶超。我们应当借鉴这些经验,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思想去制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主持人:从提高企业竞争力角度来看,做大做强是一个重要选择。制造业如何做大做强?
徐源:中国制造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办事。目前,传统的制造业很多是英雄创造企业,现在则要从传统管理走到科学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到规范管理,从人治走到法治,企业才能基业长青。我们小天鹅集团的企业文化里写得很清楚,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另一个就是战略问题。我国的一些企业不是在太平洋里翻船的,而是在阴沟里翻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盲目多元化。我们的家电企业,白的搞黑的,黑的搞白的,大的搞小的,小的搞大的,很热闹。当然这是自由竞争,我不评价谁对谁错,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企业应该自己掂掂份量,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当你自己清楚了,你就知道我该怎么做。此外,还要解决好科技创新和人才问题。人才方面,我认为第一个是专业制造人才,第二个是管理人才。今后逐步要做到管理专家的专家来管理企业。人才一方面要引进,一方面要内部培养。文化要兼容,形成一个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群体,这样才不至于带来企业的大动荡。
为外国企业作配套产品就“低人一等”吗?
主持人:中国家电业的发展证明,和强手合作有利于提高本国企业的素质。但也有人说,现在的合作都是给人家生产配件或按要求做产品,低人一等,还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徐源:不要认为我们给别人做产品是低人一等。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能适应人家,做别人的产品,我们的水平也就相应能提高,是双赢。在合作过程中,别人带来的是更严格的管理。如果我们能与他们很好合作,说明我们能达到国际一流公司的制造水准。松下公司是世界一流公司,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与菲利浦合作过七年,松下也没认为给别人打工,有什么丢面子。在这七年中,菲利浦前进了,松下也前进了。我们小天鹅集团在与国外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共荣。他怎么做管理,怎么生产,怎么核定成本的,对我们是一个促进。目前,我们大批的产品就出去了,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很好。如果我们每个企业都像小天鹅一样,都能接到这么多订单,我们的剩余生产力就能发挥了。同样,你的制造水平提高了,以后的产品就更可靠了,所以,这是一个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合作的好机会。
郑海航:与巨人同行,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我们缺乏技术优势的、技术较落后的行业,比如说汽车行业这样做是有益的。现在国际上的汽车业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跟别人差距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我就主张,我们国内的汽车厂家,要选国外最先进的大的汽车公司合资,要他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车型拿来我们共同生产,甚至把这个研发机构也搬进来。能跟国际先进的汽车厂家同步进行,这样,虽然不是我自己的,但是我有份。
中国产品“走出去”要注意解决文化障碍
主持人:制造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涉及到方方面面,贾教授能否从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的角度谈谈?
贾春峰: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除了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外,还涉及到开发企业的文化力,提升产品的美誉度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制造业产品同其它商品一样,同样应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实用性的功能,包括质量、耐用性等,另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相应地,评判两个功能的标准,一个是实用标准,一个是审美标准,或者叫美的文化标准。我们现在的制造业,往往只重视实用性的标准,而不重视美的文化标准,因而中国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受到了损害。
主持人:美的文化标准包括哪些内容呢?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贾春峰: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及产品造型、外观、包装,乃至产品的促销手段上的一些东西,它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需求。我想这是振兴我们制造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我们制造业企业在市场操作中值得重视的东西。21世纪的一个主导学科将是生命科学,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已经而且将进一步成为一种更大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在产品制造上来满足消费者的这样一个追求。产品不仅要实用,而且要优美。同样的质量,同样的技术,谁的产品更富含美学价值,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所以,企业美学和商品美学是中国制造业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这是我们讨论制造业的时候,往往忽略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有人认为,我们有许多产品现在只在华人文化圈或非洲等落后地区有市场,在别处不理想,主要原因不是我们的产品技不如人,而是文化方面的障碍。
贾春峰:是有一个文化障碍问题。一些产品的包装和营销地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一致,从而会造成滞销。随着我们加入WTO, 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后,这个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文化沟通的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首先,要研究产品营销地人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然后,把这些东西反映在你的产品设计、外观、造型、包装、销售上,这样,就沟通了。所以,入世以后,文化障碍和文化沟通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因此,开发文化力,提升美誉度,成为我们中国振兴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中国制造品到国外应该注意些什么?是不是还有一个如何适应人家的问题?
徐源:是的。销到国外的中国商品首先要考虑适应国外的消费者,而不要把外国人当成我们商品的适应者,否则,你的商品销售肯定有麻烦。要广泛了解调研商品销售地国家的行情。以洗衣机而言,全世界的洗衣机有三大系列,我们是波轮为主,把波轮机卖到美国,卖到日本,人家不要,销往那儿的洗衣机就必须考虑适应人家的情况。我曾在泰国工作了半年,走访了几百个泰国用户,了解市场,跟泰国客户进行良好沟通,从而真正掌握了泰国客户想要什么?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改进?所以,小天鹅的产品在泰国就卖得很好。
主持人:有人说,我们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的产品,没有必要注重审美价值。
贾春峰:这是一种近视、孤立、静止的观念。前面已说到,追求美和健康是21世纪人们消费的普遍追求,即使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亦如此。我们不能用静止的观战来看待发展的市场,市场就是在追求变化。我讲过一个概念,叫顾客导向。有些市场单纯地从市场调查中可能看不出来,而顾客导向则不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个企业分别派推销员到非洲的一个地区考察当地鞋的市场。有一个推销员回来,说这个地区没有鞋的市场,因为这个地区的人都不穿鞋。另一个推销员回来后,写了一个报告说,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鞋的市场,当地人不穿鞋,我们可以引导他穿鞋,需求量很可观。高明的企业家能把顾客中的一种潜在的、朦胧的意念引导开发出来。而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市场,那肯定是要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