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青年失业治理及其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意义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3/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6)04-0076-02
欧洲青年失业的治理及成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就在持续快速的增长。这其中,青年群体的失业状况又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加严重。2004年欧盟25国总体失业率为9.2%,其中青年失业率为18.5%,青年失业率超过20%的有11个国家。
总体而言,欧洲国家的青年失业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青年失业率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的失业率。其次,弱势青年群体的失业尤为严重。在欧洲,女性青年的失业率普遍高于男性,残疾青年的失业率高于健康青年,教育水平较低的青年失业率较高。第三,青年重复失业现象严重。
青年是劳动力市场中的特殊群体,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将青年失业治理纳入本国的战略性就业政策中,并且制订了专门针对青年失业的计划或政策,形成了一整套从立法到社会项目的治理青年失业的政策体系。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角度来说,针对青年的就业政策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给政策、需求政策与匹配政策。
从供给政策上看,从数量上降低青年失业率的直接途径是减少青年劳动力供给;从质量上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的途径是教育与培训。在治理青年失业的供给政策方面,很多国家都将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作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以知识与学位为导向的学术教育与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教育之间,各国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在职业培训方面,德国的教育体系不失为一个成功范例。尽管青年失业问题同样困扰着德国政府,但是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德国的青年失业率是成人失业率的1.5倍,但1990年以后,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低于成人失业率。德国的高度结构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是缓解青年失业的重要支撑。其中,学徒教育体系是德国教育体系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在德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必须接受非全日制的为期三年的特殊职业培训。学徒系统是大多数接受过低级、中级中等教育青年的选择,甚至高级中等学校毕业生以及大学毕业生也选择参与这个培训系统。除了在校培训,企业实践是吸引德国青年参与学徒系统的重要原因。企业为青年提供培训的职位,而培训成本可以从企业的应税收入中扣减。与德国不同,英国在提升就业能力方面的两个重大举措是充分利用志愿者行动为学生创建新的基础学位以及提供工作实践机会。基础学位是新的与就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资格,旨在为特定的企业或行业部门提供雇主所需要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全职学习二年(或业余学习更长时间),获得基础学位之后,还可以继续学习以获得正式的荣誉学位。志愿者行动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为学生提供在社区中工作实践的机会,为大学生发展技能与获得工作经验提供帮助,强化大学与地方社区的联系。
在需求政策方面,欧洲各国普遍着眼于创造工作岗位。由于认识到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欧洲各国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庭雇工、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增加就业岗位。例如,法国1997年实施了“青年就业计划”,由政府出资补贴雇主,在教育、文化、社会服务等行业为失业青年提供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岗位。除了创造就业岗位以外,欧洲各国还尝试通过降低青年劳动力成本来刺激企业对青年的劳动需求。这类项目主要有四种措施:一是利用一些社会项目来提供与正式就业相区别的合同(例如学徒合同、工作培训合同等),合同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二是降低雇主为青年支付的准固定劳动成本(包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等);三是降低企业解雇青年的成本(例如简化解雇程序、为解雇提供法律保护等);四是对雇佣青年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1]
随着就业观念的改变,自我雇佣作为一种就业方式被世界各国广泛地推广。在欧洲,小型企业以及自我雇佣在创造就业方面的作用愈见明显,通过鼓励青年创立小型企业不仅能够减少青年失业,还可以增加整个经济的劳动力需求量,并且有利于经济部门的多样化和灵活化。因此,支持青年创业的相关项目和措施在欧洲国家被广泛推广应用。例如英国自1982年起实施了一个名为“Livewire”的青年创业方案竞赛项目,将有创业想法的青年与当地的企业咨询师(或指导师)联系起来,咨询师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咨询建议。青年准备好创业计划以后,评委会将会对其进行评估,最佳创业计划将会获得首期1000英镑的奖励。竞赛分地区进行,各地区的胜出者将会参加全国的比赛。借助媒体宣传,这个项目得到了大众的关注。
青年就业匹配政策的核心在于向青年提供就业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效率损失。在促进劳动力市场本身的匹配有效性方面,欧盟各国都设立了各种职业服务机构,收集并管理劳动力市场信息,及时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例如,在芬兰有不少职业介绍机构通过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专门为年龄在18~30岁之间、外语较好的青年向其他国家联系工作。在英国,启动于1998年4月的“青年新政”(NDYP)即是为失业6个月以上的青年提供帮助的综合性计划,其目标在于帮助青年人找到永久性工作并提高他们的长期就业能力。通过这个计划,政府在4个月内将为长期失业青年提供四种选择:补贴就业、参加全时教育与培训、参加志愿部门、参加环境部门。值得指出的是,欧洲国家针对青年群体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不仅从总体上关注青年,还特别关注青年中的弱势群体。在德国,对于青年中的弱势群体(包括社会弱势青年、学习障碍青年、生理或心理残疾青年,以及外国移民青年),政府提供了一个特殊的项目来支持这一群体的就业,助其完成职业培训并且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
在欧洲,为青年就业而实施的项目总的说来主要提高了青年的就业率,减少了青年寻找工作的时间,增加了失业青年的就业机会。在供给政策中,德国高度系统化、结构化的教育体系无疑是成功的。德国的教育系统为青年提供了一致而持续的支持。德国的这一教育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社会对于各种教育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每种教育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学术性最少的教育途径——学徒系统。
在需求政策方面,通过直接创造职业岗位和降低青年劳动力成本来减少青年失业的政策效果明显。特别是在福利国家,通过提供与正式就业相区别的劳动合同以及降低雇主为青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似乎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但是最近在法国发生的针对“初次雇佣合同法”的争论与冲突也表明,尽管同时承受着高解雇成本和高青年失业率,但是社会(尤其是青年)也难以接受与传统的正式就业相区别的不稳定就业合同。虽然这种增加合同弹性的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雇佣/解雇成本,便于企业调整生产以适应激烈竞争与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鼓励企业扩大招募青年工人,以便能长期提高青年总体就业,但是由于不稳定合同所提供的就业保障水平较低,它也可能使青年陷入不公平和不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增加了青年个体的失业风险。另外,激励青年创业的政策也在不断增长的疑问中发展。虽然自我雇佣作为一种就业方式已经在欧洲国家推广,但是创业却并没有引起欧洲青年的强烈兴趣。原因可能在于青年大多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据英国社区事业有限公司调查,青年人在调查市场、在竞争中差异化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管理现金流与记账、寻求财务支持四个方面,都存在着经验不足的情况,从而限制了他们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同时社区事业有限公司还发现,创业青年正急于寻找与他人交流经验的机会,希望得到持续的建议和支持。实际上,如果缺乏必要的培训以帮助青年逾越能力、经验的鸿沟,那么鼓吹创业便不是解决失业的方法,因为这只会使得青年忙忙碌碌却以失败告终。有效的创业计划必须包括关于创业的先期教育、培训、咨询和指导在内。除此之外,青年创业在治理青年失业方面遇到的最根本难题在于,并不是所有青年都适合成为企业家。
综观欧洲各国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到欧洲各国在治理青年失业方面有两点共识,一是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二是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改善。
欧洲青年失业治理的借鉴意义
青年就业问题同样也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2004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首份关于就业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显示,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70%左右。中国青年人口规模大,每年新成长劳动力数以千万计,青年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欧洲各国长期以来治理青年失业的政策实践至少带给我们如下几点可资借鉴的经验。
1.我国治理青年失业的政策目标不应仅是减少青年失业,还需要进一步帮助青年得到体面工作。治理青年失业不仅是从统计数字上减少青年失业率,更重要的是改善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治理青年失业的关键点在于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帮助青年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成功过渡。
2.在供给政策方面,我国需要改进教育体系,形成学术导向与工作导向教育体系的相互补充,为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学校一方面需要提供一种学习环境以使得毕业生能拥有广泛的技能(从技术技能到人际技能和解决问题技能),为其谋求职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必须继续提供学习机会以使得毕业生能为发展综合技能从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3.在需求政策方面,尽管降低青年的雇佣与解雇成本、削减福利费用在欧洲一些国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我国福利水平并不高的现状出发,治理青年失业根本仍然在于就业岗位的增加与就业的结构性匹配。为此,我国应该鼓励中小企业和新兴的服务行业发展,鼓励持续不断的创业活动。其中在青年创业政策方面,不仅需要放松市场管制与市场准入,扩展创业空间,降低创业的行政成本、税收成本与风险成本,创建创业信息系统和创业融资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与准创业实践,提高青年的创业能力,并且为青年创业提供持续的指导与咨询。
4.在匹配政策方面,我国应该完善职业指导体系,提高市场效率。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制度化的青年就业指导体系。该体系至少应包括:与各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的就业信息系统、为青年人提供充分信息与指导服务的职业指导机构。
5.针对青年群体的就业政策仅仅是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青年失业的减少、青年就业的改善,离不开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的改变。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与就业保障之间存在着某种权衡,因此,如何在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在全国性的就业政策中将青年失业治理整合其中,是我国在就业战略设计时必须同时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