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翠[1]2013年在《单向偏心结构滑移摆基础隔震扭转振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擦摆基础隔震系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Dr. Victor Zayas先生提出来的,它是在纯摩擦滑动隔震装置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一种平面滑动隔震装置的改进,其独特的圆弧形滑动面不仅使其具有限位和自动复位功能,还能够通过滑动摩擦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因为摩擦摆基础隔震巧妙的隔震原理,施工时技术简单、方便,在工程界愈来愈受青睐。本文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模拟了五层的框架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和传统非隔震结构,每种模型设置四种偏心,上部结构的质量偏心率分别为0.05、0.10、0.15和0.20。研究分析了两种模型不同偏心情况下在单向输入阪神地震波、EL-CENTRO波和汶川地震波叁种不同地震波时的地震扭转反应。对比分析显示,对于单向质量偏心的结构来说,采用摩擦摆基础隔震可明显地减少上部结构的扭转反应,大偏心时摩擦摆支座相比小偏心时对扭转隔震效果要小一些。
李红梅[2]2001年在《基础磨擦滑移隔震结构分析》文中指出基础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基底设置隔震层,来控制地震波能量向上部结构传播,以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在各类减震措施中,基础隔震技术以其行之有效、简单方便、经济实用等优势,得到了工程界的认可与欢迎,为了使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本文针对基础摩擦滑移这一隔震形式进行讨论,建立了隔震体系的层间剪切模型,并利用Newmark法编制了基础摩擦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程序。利用该程序,对中低层和高层隔震建筑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固定基础建筑和基底隔震建筑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反应特性,分析其隔震效果。结果表明:基础摩擦滑移隔震技术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它大大降低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峰值反应,有效地消耗了地震能量。此外,本文还对隔震层隔震参数(刚度、摩擦系数、阻尼)的改变对隔震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隔震参数的选取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彭刚, 樊剑, 唐家祥[3]2004年在《滑移隔震结构的半主动控制》文中认为为了克服消极的滑移隔震在强震时由于滑移位移过大而在震后产生残余位移的缺点,基于MariaQingFeng提出的一种摩擦力可控滑移隔震结构的思想,把上部结构简化为弹性体,使用Bang Bang控制、改进的Bang Bang控制算法控制摩擦力,研究了可控滑移隔震结构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对计算实例的分析表明,通过半主动控制的滑移隔震结构不但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且能有效地减小基底的最大滑移量及残余位移.
参考文献:
[1]. 单向偏心结构滑移摆基础隔震扭转振动分析[D]. 陈翠翠. 安徽理工大学. 2013
[2]. 基础磨擦滑移隔震结构分析[D]. 李红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3]. 滑移隔震结构的半主动控制[J]. 彭刚, 樊剑, 唐家祥.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