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诵读重视不够,课堂诵读活动较少,课外诵读很少。一些学生缺乏诵读兴趣与诵读技巧,诵读水平不高。诵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在常州市新闸中学八(4)、八(5)班开展为期12周的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以提高语文诵读教学的质量。
一、诵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我们以实施诵读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效果与学习质量,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诵读教学行动研究,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有效的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2.研究内容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诵读活动,开展有关诵读技巧、记忆方法的示范与指导,并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如: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诵读;小组合作,开展诵读活动;表演、展示诵读成果。
此外,我们拓展诵读空间,开展系列诵读活动;激发诵读学习兴趣,提高班级整体诵读水平;运用多元化诵读评价方式,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诵读教学评价体系。
3.资料搜集方法
课堂观察。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诵读过程,观察学生诵读学习表现和变化。
撰写研究日志。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日志和课后反思,记载学生在诵读习惯、方法上的转变,对诵读教学得失进行反思,以求改进。
个别访谈。教师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学生诵读的体会、感受、收获与问题。
4.效果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访谈和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诵读兴趣、诵读方法、诵读效果等方面的提高状况。
二、诵读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1.组建语文课堂诵读小组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提供更多的诵读、展示机会,教师在班级中组建由4~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采用秧田式(或模块式)方式安排学生座位,以便合作交流。
全班制定小组规则,规范合作行为。全班讨论确定如下规则:个体诵读时,组员各自诵读,不得打扰别人;轮读、对读或交流时,其他组员必须认真倾听,他人诵读或发言完毕方可补充或纠正;展示阶段实行轮流制;组员若有困难,应互相帮助,不能讥笑、挖苦。
2.开展语文诵读学习活动
(1)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用示范诵读引领,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每次教师均先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读后请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例如诵读《春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教师多次示范,学生跟着诵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师还可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以激起更多学生的竞争热情,或根据具体的诵读材料,现场即兴点名,让学生诵读,或由学生自主选定诵读段落,提高学生的诵读信心。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将丰富语文课堂生活。
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首先请两位学生在《赤壁怀古》音乐的伴奏下领读,然后请男女生轮读在淫雨霏霏的日子和春光明媚的日子登上岳阳楼产生不同情感的相关语段。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诵读作者发表自己见解的语段,传达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呼告,以无比自豪的语气读出作者洋溢在文中炽热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准确把握文言写作脉络的不同朗读语调。同时,教师设计“诵读好声音”环节,鼓励学生沉浸在《岳阳楼记》的朗读之中,感受作者写景抒情的妙笔及伟大的政治抱负。教师多次创设情境,用丰富的形式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重要语句,让学生深入感悟本文的表达之美。在进入“我来挑战”环节时,教师走进诵读小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示范和指导:“要重读‘胜状、一、衔、吞、浩浩汤汤’,要饱含深情地读‘在洞庭一湖’,用无私的胸怀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在最需要帮助时得到了启发,课文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下文是笔者《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片段展示:
师:《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辞优美,立意深远,是后世广为传诵的名篇。请同学们在“诵读好声音”这个环节自由朗读你喜爱的或最有感触的句子,或者进行评价。
学生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学生2: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朗读文章第二节,沉醉其中。)
学生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手法,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4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读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感受,很投入,很有表现力。)
学生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一句“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师:同学们,你们把这篇千古名文诵读得这么深情,领悟得如此透彻,老师被你们深深震撼了。
(学生开始小组内读背经典句子和语段。在音乐声中,教师再次带领两位学生当堂背诵本文,学生很受感染。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节,教室里回荡着“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琅琅读书声。)
教师:面对经典的传世名篇,我们读文章,诵名句能得到美的享受。先生那博大的胸怀、伟大的政治抱负激励着一代代人积极向上。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梦,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位当代的范仲淹吧!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里掌握了诵读的语音流变、语速、情境等方面的处理技巧,对于诵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训练诵读技巧,提升学生诵读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示范诵读和个体诵读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不同文体的诵读技巧:
语调问题。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面对满树竞相开放的紫藤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被紫藤花盛开的热闹场景深深吸引和感染。学生开始诵读时认为文本热烈愉悦,在教师介绍宗璞的写作缘起后,学生才明白作者在感叹时光匆匆,生命生生不息。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诵读语调。
语速问题。学生诵读《林中小溪》时,读小溪克服困难一路向前这一部分应表现得欢快、兴奋、紧张些,语速应该快一些;而在诵读《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时,表现对玛丽居里的深切缅怀这部分的内容是沉重、追忆的,语速应该慢一些,在叙述事件的部分则采用中速。
当然还有语言的节奏停顿问题。如笔者教学《望岳》这首节奏明快的诗,读完后要求学生画出节奏,再让学生继续在小组内轮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多次吟诵揣摩理解诗人的情感。
(3)小组展示,亮出学生有特色的诵读水平
课堂小组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可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诵读展示活动,展现学生独特的诵读水平。展示不仅是小组间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小组间成员互相赶超,可以开展“诵读好声音”的挑战比赛。
3.运用多元的诵读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体诵读水平的提高
(1)教师评价示范,指导诵读评价
在课堂诵读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具有纠偏示范作用。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将口头评价的要求示范给学生,从评价的角度为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提供具体的指导,为诵读多元评价提供保障。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升评价的情趣
诵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虽显稚嫩但真实有趣的评价,更难能可贵的是,经常会有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评价语。例如诵读《散步》,作者的描写细腻优美,尤其是春天田野上万物初醒、蓬勃生长的画面。学生小组诵读后,一位组长说:“今天轮到我当组长了,我第一次担当这个角色,有点紧张,尽管我组内成员学习任务安排和组织得不是很好,但是组员和以前的组长特别支持我,大家自觉有序地在小组内展示‘春天原野初醒图’这一节的诵读,我们在全班展示时效果也非常好,我们把这一节的几个形容词‘金黄的’、‘碧绿的’、‘整齐的’,还有‘这南方早春的田野’读得生机盎然,我很兴奋。”
为指导学生开展诵读评价活动,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协商制订了1份符合实验班学生实际的诵读评价表(见下表),给予更多的诵读评价引导。
三、诵读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1.实施效果
(1)实验班学生诵读兴趣的变化
经过为期两个多月(一个周期)的诵读,实验班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实验前后调查显示:对于“你对语文诵读学习的兴趣”,学生肯定性回答的比例由行动研究前的5%增加到行动研究后的57%,中性回答由25%上升到29%,否定性回答由70%下降到14%。
实施效果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看出来,如有学生表示:我们在语文诵读课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诵读水平,大家在一起分组学习有利于同伴之间的诵读质量共同提高。同学之间能相互补充、纠正、帮助,我们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坚持这样的诵读学习方法……
(2)实验班学生诵读技能的变化
笔者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就清晰地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1]。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策略相合拍,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掌握诵读技能。这里的“因材施教”既可有目标的差异,也可有进度的差异,还可有指导方法的差异。
这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略见一二,如有学生反映:“诵读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来挑战’这一环节,发现一些同学对于文章的感情处理不是很到位,一味地扯着嗓子喊,而忽略了高低起伏这个基本的起承转合的要求,以至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组的成员中个别男生读书勇敢有余,技巧不足。这个时候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互相纠正。老师多次耐心指导我们后,我们逐渐掌握了诵读技巧,变得非常爱诵读了,也乐意在众人前展示我们的诵读水平。”
笔者每一次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诵读学习要求,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展的诵读活动是真实而有效的。通过反复的诵读,多角度的解读,多元的师生互动,学生真切体会了诗歌的艺术美。而在诵读学习中,笔者真正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2]角色,也意识到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探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但是如何让学生大面积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实现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每一学生都获得积极而主动的发展”,这是笔者接下来开展诵读活动要仔细思考的。
(3)实验班语文诵读效果的改变
通过两个多月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发生很大变化,诵读课上表现更积极主动。笔者对本校八(4)、八(5)班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发放试卷83份,收到83分,有效回收率100%。两个班都有70%的学生因为诵读学习提高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接近50%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并乐意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超过40%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增强
诵读教学切实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朗诵水平、思维品质、作文语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调查表明:过半学生喜欢语文课堂,乐于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此外,学生亲历了收集资料、建立诵读评价标准、分析问题、设计诵读形式等诵读学习实践过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有了深切的体会,诵读学习对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实验班级采用诵读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记忆方法,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再次测试,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9分,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5.3分,实验班高出对照班5.6分。
2.研究反思
(1)部分学生参与不够充分
由于组内学生差异较大,小组管理存在困难。一些学习懒惰的学生参与不够。今后应进一步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如采用接力赛、表演诵读、花样诵读等形式来吸引全体同学的参与。还可利用中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竞赛中得到肯定,树立信心,激发诵读兴趣。
(2)课堂分组不够合理
学生访谈显示,在同质小组中学生组间能力差异很大,部分小组因缺乏有能力的学生,逐渐失去竞争力,影响了诵读学习的效果。今后,我们计划调整诵读小组,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异质小组,即男生和女生混合分组,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适当交叉,性格内向和外向合理搭配,形成互补,保持小组相对平衡,避免各组之间的差别过大。组员根据各自诵读情况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并在班级中实行目标承诺制,避免为争夺名次恶性竞争。
(3)语言积累和语感意识不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语音、语义是准确、流畅诵读的前提条件,但实验班对诵读方法、形式、技巧的关注与训练较多,而对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重视不够。今后改进的构想为:进一步利用复沓的方法,促进学生在诵读中丰富语言实践;将语言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切实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建立“诵读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