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
(河南省洛阳市直一门诊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将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8h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治疗前的血氧分压(PaO2)为6.53±0.98,治疗后48h的为13.11±3.03,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二氧化碳(PaCO2)为5.24±1.25,治疗后48h为4.98±0.89,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要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同时采用呼吸机行辅助治疗,加上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最大程度保证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 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临床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214-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evere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Liu Ru
Henan province Luoyang City Clinic ,47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Methods 20 cases of severe pneumonia complic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September to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48h blood gas analy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aO2) of 20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as 6.53±0.98, and the 48h was 13.11 ± 3.0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PaCO2 was 5.24 ±1.25 before treatment, 48h was 4.98 + 0.8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pneumonia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o strengthen the treatment of basic diseases, improve the body's resistance, while the use of ventilator assisted treatment, plus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the greatest degree of assurance of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and promote the early recovery of patients.
【Key words】Severe pneumonia;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Clinical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袭击后出现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属于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或类型。该病的临床特征为呼吸频速和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X线呈现弥漫性肺泡浸润。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通常都会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症,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其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且会危及生命。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以供临床借鉴。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7例,患者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41±8.57)岁,住院时间为7~39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0.87±4.22)天,机械通气时间为5~18天,平均通气时间为(9.73±2.17)天。
1.2 临床表现
20例患者均有呼吸困难、紫绀加重且普通吸氧无法缓解、肺啰音明显增加以及肺部阴影增厚等临床表现。
1.3 诊断标准
1.3.1 20例患者均通过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即需要使用血管升压类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有创性机械通气;每分钟的呼吸频率在30次以上;氧合指数在300mmHg以下,且要通过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经过胸片显示肺叶大部分浸润,以及在入院48h后病灶扩大范围>50%;患者普遍存在意识障碍或定向障碍;尿量每小时不足20mL;经血压检测,患者属于低血压,需要经过强力的液体进行复苏。
1.3.2 20例患者均通过急性呼吸窘迫症的诊断标准,即患者的发病较急;氧合指数在200mmHg以下;肺动脉楔压在18mmHg以下;经胸片显示,两个肺部均出现弥漫性渗出性改变。
1.4 治疗方法
对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降低感染发生率。给予患者正压通气呼吸机支持治疗,将血氧分压提高,维持一定的呼气末正压,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在呼气末陷闭,提高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促进肺间质和肺泡水肿的消退,进而改善肺部的顺应性和肺泡通气。给予患者强心药物、利尿以及抗感染治疗,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所有数据均在软件SPSS17.0上处理,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前的血氧分压(PaO2)为6.53±0.98,治疗后48h的为13.11±3.03,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二氧化碳(PaCO2)为5.24±1.25,治疗后48h为4.98±0.89,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表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症属于重症肺炎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资料显示,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的患者死亡率为40%~6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对其的生命安全存在重大的威胁。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治疗前的血氧分压(PaO2)为6.53±0.98,治疗后48h的为13.11±3.03,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二氧化碳(PaCO2)为5.24±1.25,治疗后48h为4.98±0.89,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国内费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
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肺部的感染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临床上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加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从而减少其感染的几率。采用正压通气呼吸进行支持治疗,对患者的血氧分压进行提升,为防止肺泡在患者呼气末陷闭,要维持患者的一定呼吸末正压,从而增加功能残气量,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进行提高,以达到促进肺间质和肺泡水肿消退,改善肺部的顺应性和肺泡通气的目的。努力改善患者的机体循环系统,维持其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要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同时采用呼吸机行辅助治疗,加上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最大程度保证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瑞梅.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78-80.
[2]卢善翃,李俊辉,欧阳莎等.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13(6):560-564.
[3]李永华,厉为良,杨玉波.老年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392-1393.
论文作者:柳如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患者论文; 窘迫论文; 呼吸论文; 肺炎论文; 肺泡论文; 重症论文; 氧分压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