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剪纸艺术(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1](2021)在《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扬州剪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闻名遐迩,承载了传统手工剪纸向艺术欣赏剪纸的历史转向,“仿”绘画现象是当代学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全文围绕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的主线,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艺人创作“仿”绘画行为的前后社会逻辑;剪纸文本“仿”绘画的图像学前因后果;工艺“仿”绘画技术精进调整的文化双重性。同时,本文试图揭示扬州剪纸“仿”绘画的文化意义,及复杂的社会学关联,从而在个案研究中,对普遍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作出解答。基于笔者亲历的两年半田野考察,包括对52位重要代表性剪纸艺人的口述史整理、调研记录的梳理,本文通过对“仿”绘画剪纸文本的剖析,总结了剪纸图像“仿”主要包含:原生挪用式“仿”、换位式“仿”和移花接木式“仿”等三种创作形式;本文还通过对剪纸工具、制作流程、装裱形式等造物过程和行为分析,指出剪纸“仿”绘画的文化双重性。一方面,“仿”绘画使工艺在图像和技术上获得了某种“捷径”,借助“他者”成熟图像提升作品的社会认知度,拔高草根艺人文人化身份;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工艺本体“异化”和“疏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工艺流变,当代工艺“仿”绘画,原因有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艺人群体的“逐利性”,使所谓的多重手工技术意义陷入文化伦理悖论。当代理想的工艺尺度,绝不应是对绘画图像的单向性屈尊攀附和亦步亦趋,而应是着眼于特定手工艺自我的、本体的、独立的、本质的、朴实的图像和技术新革命,唯有这样,才是文化可以自信作为遗产的真正当代和未来意义指向所在。
张笑辰[2](2021)在《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文中提出在科技与全球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课程改革与教学转型。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并探索新型学习方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项目化学习起源于1577年的欧洲艺术设计领域,经历了400年的发展。因其指向知识的应用和未来职业技能的培养,PBL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成为培养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PBL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并以其在美术学科教学与中国本土职业教育实施案例为可行性研究,思考PBL在我校剪纸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与PBL在职业教学中如何推广应用。通过对PBL项目化学习理论与思想内涵研究、辨析项目化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论述项目化学习的教学优势。通过分析项目化学习案例,探究其在中职剪纸校本课程中实践开展的可行性与总结实践经验。在PBL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环节,笔者开展了《化“剪”成蝶》单元项目化学习,并进行案例研究。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剪纸校本课程,通过设计单元化学材等一系列课程资源,并探讨建设项目化学习的合作式Tutor教学团队。本文对PBL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与分析,并通过学生调查问卷与学习测评、教师访谈等形式对PBL项目化教学成效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在PBL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开展中,也产生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延伸成果,如PBL促进了剪纸实训室的改建、校园剪纸文化气氛的建设等。同时在疫情期间,剪纸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抗疫特色宣传作品。最后,通过分析基于PBL《化“剪”成蝶》单元教学教学实践,总结优质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特质。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归纳了项目化学习在职业教育开展的优势与展望。
周菲[3](2021)在《剪纸艺术在昌吉市的传承与发展 ——以徐长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农耕文明过程中,剪纸艺术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剪纸的产生有多种因素与条件,早在纸未出现前,石器、陶器以至玉石、镂金工艺中都有刻的艺术表现,直到纸的广泛运用,剪纸艺术才逐步成为民间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剪纸艺术在题材、材料、技法中不断发展,但不变的是根植于民间乡土文化的艺术观念。我国新疆剪纸历史悠久,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团花剪纸,印证了新疆剪纸的悠久历史。1980年,陈竟发起成立“新疆民间剪纸研究会”,并在1984年发起成立全国剪纸艺术团体——中国剪纸研究会,也为新疆剪纸的传承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新疆剪纸包含民风民俗、传统图案、壁画纹样、时政、大美风光等题材,题材丰富,极具地域特色,至2021年,昌吉市共有两位州级非遗传承人,昌吉市政府对剪纸艺术传承给予了大力支持。文章通过运用图像学、美学、民俗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内容,对昌吉市和疆内其他地区多次调研走访,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跟随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整理研究其剪纸创作的技艺流程。文章通过对昌吉市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新疆剪纸的历史起源详细梳理,以昌吉市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徐长琴的剪纸艺术为例,对其剪纸题材特色、艺术特点和文创产品价值进行分析。总结昌吉市剪纸传承发展中的长处,更好地学习借鉴与交流,推动新疆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剪纸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洁[4](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剪纸主题文化课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琼[5](2020)在《蔚县“福”文化剪纸的传统吉祥图像研究》文中认为“福”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丰富寓意,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之一,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其中,蔚县剪纸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刻画技艺、点染技巧以及吉祥寓意,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其在“福”文化图像剪纸的应用中也表现出与其他地区剪纸的不同,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蔚县剪纸研究的理论内容,同时还可以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和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蔚县“福”文化剪纸的传统吉祥图像进行研究,结合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对蔚县“福”文化剪纸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对蔚县“福”文化剪纸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前,必须对蔚县“福”文化剪纸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了解蔚县剪纸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同时还要与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相结合,从造型、色彩、构图以及线条等方面进行对比以及具体分析,突出蔚县“福”文化剪纸的独特的形式特征。基于对“福”文化图像的了解,对蔚县“福”文化剪纸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寓意进行概况,结合具体的剪纸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蔚县“福”文化剪纸在传达祈求托福的寓意、体现长寿财富的渴望以及表明祭祀辟邪的祈盼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体现出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第二个层次。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对蔚县“福”文化剪纸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思考蔚县“福”文化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对文化内涵和文化体现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对蔚县剪纸保护的重要性。蔚县“福”文化剪纸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对蔚县“福”文化剪纸艺术本身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具有颇丰的意义,也为其他传统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彭江琳[6](2020)在《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湖南省株洲市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李映明的“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在把握“红色文化”题材剪纸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上,以剪纸非遗传承人的个案研究来深入分析湖湘“红色文化”题材剪纸作品的主题特色、工艺特色、艺术语言特色、传承方式、影响以及其设计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文章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笔者曾于2018年12月、2019年3、5月、7、8月、10月、11月,2020年1月先后多次拜访李映明老师、株洲市文化馆获取第一手调研资料。并通过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作品图像资料,梳理出“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基本形成脉络,并对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作品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文基本框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与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相关的课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等主要内容。第二章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概述部分简要阐述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相关背景,然后在基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下,对李映明个人的剪纸艺术道路、创作思想来源与艺术特色师承关系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以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主题类型和内涵为论述重点,从“红色文化”人物、事件、精神、遗产等几大题材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工艺特色是在概述梳理剪纸工艺的基础上,分别从“单色刻”、“彩色刻”两类创作手段出发围绕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工艺的创新性展开研究。第五章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艺术语言特色主要针对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艺术语言特色展开论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对其剪纸的构图、造型、色彩、装饰四大艺术语言要素展开分析。第六章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传承与影响及设计启示,在分析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传承方式(包括亲缘、师缘与地缘传承)的基础上,总结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传承影响以及其剪纸视觉要素对设计的应用启示。最后第七章为结语部分,是对之前的主要观点的概述,对李映明老师“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的个人风格和创新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使我们对以李映明老师为典型的湖湘“红色文化”题材剪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综而释之,李映明作为创作“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之一,他的创作以“红色文化”为题材,以现代剪纸工艺和艺术形式为表现手段,以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为宗旨。因此,对李映明剪纸的个案研究也是对湖湘“红色文化”题材剪纸传承现状和发展保护思路的整理,对领会现代剪纸中“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形式创新和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周林[7](2020)在《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剪纸艺术巧夺天工,源远流长,是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扬州剪纸则是其出类拔萃者之一,素以剪工精巧、清新秀丽、柔媚有力、刻画入微、题材丰富着称。2006年,扬州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将以扬州剪纸省级传承人熊崇荣为研究对象展开探讨,熊崇荣早年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学习剪纸技艺,其后积极吸收工艺美术师蔡千音的先进设计理念,并在以后的剪纸生涯中,吸收了国画、连环画、皮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创作出很多经典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他也推动了扬州剪纸的传承与传播,开创了扬州剪纸艺术的新局面,为扬州剪纸做出了杰出贡献。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对熊崇荣剪纸艺术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围绕该课题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从五个部分对熊崇荣剪纸艺术展开研究。从而梳理出扬州剪纸的发展脉络及其传承谱系,剖析熊崇荣剪纸艺术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艺术形态进行深入分析,阐明熊崇荣剪纸艺术的精髓,结合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现状,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常虹[8](2020)在《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西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受到传统习俗和地理风貌的影响,各地的剪纸有很大的差异性,山西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三大流派之一,山西民间剪纸是山西农村最普遍的、最单纯的美术创作,广泛地被运用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众多民俗生活中。本文通过对中国剪纸和山西剪纸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对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做了研究。将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与国内其他区域剪纸艺术、省内不同区域的剪纸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再通过对国内外将剪纸元素运用于服装设计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国内外设计师们将民间剪纸元素运用在各类女装设计中的方法与技巧。基于此,选择了山西民间剪纸中的部分艺术元素运用到系列女西服的设计实践之中。以期探讨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之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女西服的文化价值,赋予了女西服新的文化内涵和活力,满足当代女性对西服个性化和感性消费的需求。
杨娜[9](2020)在《大理白族剪纸的人类学研究 ——以海东镇和禾甸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将目前学术界甚少关注的大理白族剪纸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对大理州两个白族聚居地——大理市海东镇和祥云县禾甸镇为主要田野点进行细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首先论述了我国民族民间剪纸与大理白族剪纸的基本情况;接着将大理白族剪纸的特色民俗应用分为人事民俗、神事民俗两大类,分别考察其在白族刺绣、花灯鞑子舞、做斋、求子、祷疾的应用情况,并解读各自应用中白族剪纸的象征蕴意;进而分析大理白族剪纸的制作工具与技术手段、图案题材、色彩与造型样式等技艺特征,并探讨其蕴含的审美内涵。在此基础上,从“非遗”的视角探讨了白族剪纸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境弱化、传承人老龄化、数量衰减等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指出要真正理解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征的“非遗”内涵,确实做好白族剪纸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紧抓新时代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重构白族剪纸生境、促进白族剪纸需求量的回升,同时要以“剪纸语言”为内核,大胆创新剪纸应用形式,多层次推动大理白族剪纸的传承发展。本论文努力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体现创新性。研究对象上,本文抛开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的其他白族美术类型,而从甚少被关注的大理白族剪纸切入;研究方法上,本文不是从美术学的视角来研究大理白族剪纸,而是采用“美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研究内容上,笔者以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依据,既分析了大理白族剪纸的特色民俗应用情况和技艺特征,更探讨了其背后的象征蕴意等人文内涵,同时从“非遗”视角分析大理白族剪纸的传承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这些内容以往学术界基本没有涉及,本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从而体现出良好的创新性。
曲英红[10](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艺术魅力和品牌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剪纸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六世纪,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是我国最古老、最流行的民间镂空艺术。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虽然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剪纸艺术曾经式微,但是在国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下,古老的剪纸艺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文化性和艺术性中国剪纸艺术诞生在民间,其内容多取材
二、中国剪纸艺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剪纸艺术(一)(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扬州剪纸“仿”绘画文本梳理 |
第一节 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作品罗列 |
第二节 扬州剪纸“仿”绘画历史图像解读 |
第二章 扬州剪纸“仿”绘画工艺考察 |
第一节 不断调整的剪纸“仿”绘画工艺细节 |
第二节 “花样时代”不曾有的剪纸装裱环节 |
第三章 工艺美术“仿”绘画现象文化解析 |
第一节 扬州剪纸“仿”绘画根源及动因 |
第二节 工艺美术“仿”绘画文化双重性 |
第三节 社会人类学视域下工艺美术“仿”绘画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部分剪纸相关人员访谈汇总表 |
附录2 部分剪纸艺人访谈录 |
附录3 部分包钧剪画作品 |
附录4 对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的田野考察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 |
(二)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剪纸 |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校本课程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一)思想萌芽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发展与趋势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实践研究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PBL项目化学习与剪纸艺术理论概述 |
第一节 PBL项目化学习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 PBL的概念 |
二 PBL理论基础 |
第二节 PBL项目化学习与其他学习的区别 |
一 PBL项目化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
二 PBL项目化学习与任务引领式的活动教学的区别 |
三 PBL项目化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pbl)的区别 |
第三节 PBL项目化学习本土实践情况 |
一 核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
二 美术学科与项目化学习 |
三 职业教育与项目化学习 |
第四节 剪纸艺术概述 |
一 中国剪纸 |
(一)起源 |
(二)发展 |
(三)地域特点 |
(四)蕴意 |
二 丰富的世界剪纸 |
(一)起源与发展 |
(二)各国剪纸艺术 |
三 美术教材中的剪纸 |
第二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基于PBL的剪纸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
一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 |
二 剪纸校本课程中项目驱动任务设计 |
三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
四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
五 剪纸校本课程单元教学计划 |
六 剪纸校本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合作式tutor团队的创建 |
一 合作性同事 |
二 PBL Tutor的角色定位 |
三 PBL合作式Tutor团队结构 |
四 PBL合作式Tutor团队建设与工作计划 |
第三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初期 |
一 教学内容与构思 |
二 引入项目 |
三 素养聚焦 |
四 教学过程 |
五 评价 |
六 学习成果 |
第二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中期 |
一 教学内容与构思 |
二 引入项目 |
三 素养聚焦 |
四 教学过程 |
五 评价 |
六 学习成果 |
第三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终期 |
一 微项目化学习《我们的创意剪纸》项目探究 |
二 项目化学习《化“剪”成蝶》项目探究 |
第四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反思 |
一 教学反思 |
二 PBL对学生的影响 |
三 PBL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
四 优质项目设计的特质 |
(一)情境的趣味性与真实性 |
(二)过程复杂性与冲突性 |
(三)成果的多样性与延伸性 |
(四)其他特质 |
第四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成效与分析 |
第一节 PBL《化“剪”成蝶》教学实践反馈 |
一 项目化学习学生调查问卷 |
二 学生项目化学习测评 |
三 教师访谈 |
四 结论 |
第二节 PBL《化“剪”成蝶》教学成效延伸 |
一 PBL剪纸实训室建设 |
二 校园剪纸文化节 |
三 中小学职业体验日 |
四 抗疫剪纸主题网课 |
五 学生参赛获奖情况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中亮点与局限 |
一 亮点 |
二 局限 |
第二节 职业教育是项目化学习的最佳土壤 |
一 注重实践教学 |
二 真实的职业情境 |
三 明确的素养指向性 |
四 宽松自主的课程空间 |
五 丰富的项目化教学资源 |
第三节 项目化学习在中职校本课程中的展望与发展 |
一 发挥校企合作在项目化学习的作用 |
二 运用信息化提高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 |
三 建立适用于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模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问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剪纸艺术在昌吉市的传承与发展 ——以徐长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及趋势 |
第四节 论文构想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新疆剪纸艺术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疆剪纸艺人概况 |
第一节 新疆代表性剪纸艺人概述 |
第二节 昌吉市剪纸艺人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徐长琴剪纸的技法与题材特色 |
第一节 创作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
第二节 创作题材的传承与创新 |
一、新疆传统图案题材 |
二、吉祥寓意剪纸题材 |
三、出土器物中的图案题材 |
四、红色文化的题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徐长琴剪纸的艺术类型及特征 |
第一节 徐长琴剪纸的艺术类型 |
一、传统的单色剪纸 |
二、传统的套色剪纸 |
三、创新的丝绸套色剪纸 |
四、艾德莱斯绸套色剪纸 |
第二节 徐长琴剪纸审美特征 |
一、均衡饱满的构图形式 |
二、和谐统一的色彩基调 |
三、精巧细致的作品风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徐长琴剪纸艺术的当代应用 |
第一节 徐长琴剪纸在服饰中的运用 |
第二节 徐长琴剪纸在装饰画中的运用 |
第三节 徐长琴剪纸在人物定制画像中的运用 |
第四节 徐长琴剪纸在邮票中的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剪纸艺术在昌吉市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非遗档案不断更新完善 |
第二节 融媒体形式推广非遗项目 |
第三节 生产性保护体制正在完善 |
第四节 学校及工作室教育性保护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蔚县“福”文化剪纸的传统吉祥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福”文化吉祥图案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
2.1 吉祥图案中“福”文化图像的起源及演变 |
2.1.1 “福”文化图像的起源 |
2.1.2 “福”文化图像的发展与演变 |
2.1.3 “福”文化在传统吉祥文化中的地位、意义 |
2.2 蔚县剪纸中“福”文化吉祥图像的起源与发展 |
2.2.1 蔚县剪纸中“福”文化图像的起源 |
2.2.2 蔚县剪纸中“福”文化图像的发展 |
第三章 蔚县剪纸中“福”文化图像的形式特征 |
3.1 夸张精巧的造型 |
3.1.1 夸张的比例刻画 |
3.1.2 精巧的细节刻画 |
3.2 浓厚明亮的色彩 |
3.2.1 明亮的单色表现 |
3.2.2 浓厚的彩色表现 |
3.3 均衡多样的构图 |
3.3.1 不规则式构图 |
3.3.2 几何形构图 |
3.3.3 对称式构图 |
3.4 生动多变的线条 |
3.4.1 利用线条塑造形象 |
3.4.2 运用线条展现美感 |
第四章 蔚县“福”文化图像剪纸的主题寓意 |
4.1 传达祈求托福的寓意 |
4.1.1 以钟馗为载体传达 |
4.1.2 以福娃为载体传达 |
4.2 体现长寿财富的渴望 |
4.2.1 福寿组合的体现 |
4.2.2 福禄组合的体现 |
4.3 表明祭祀辟邪的祈盼 |
4.3.1 辟邪除灾的表现 |
4.3.2 巫术习俗的表现 |
第五章 蔚县“福”文化图像剪纸的文化意蕴 |
5.1 蔚县“福”文化剪纸传统吉祥图像的功能流变 |
5.1.1 文化功能为主 |
5.1.2 生活功能为主 |
5.1.3 审美功能为主 |
5.2 蔚县“福”文化剪纸传统吉祥图像的文化内涵 |
5.2.1 阴阳观念的协调对比性 |
5.2.2 儒道思想的自然无序性 |
5.2.3 民俗观念的历史传承性 |
5.3 蔚县“福”文化剪纸传统吉祥图像的文化体现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田野考察法 |
第六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现代剪纸 |
二、“红色文化”题材剪纸 |
第二节 “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缘起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
第三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缘起 |
一、艺术道路概述 |
二、创作思想的来源 |
三、艺术特色的渊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的题材特色 |
第一节 “红色文化”人物题材 |
一、时代伟人题材 |
二、工农兵题材 |
第二节 “红色文化”事件题材 |
第三节 “红色文化”精神题材 |
第四节 “红色文化”遗产题材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的工艺特色 |
第一节 剪纸工艺概述 |
第二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工艺特色 |
一、单色刻法 |
二、彩色刻法 |
第三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工艺传承与创新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艺术语言特色 |
第一节 构图语言 |
一、红花绿叶式 |
二、全景式 |
三、对称式 |
第二节 造型语言 |
一、平视法 |
二、简括法 |
三、添加法 |
第三节 色彩语言 |
一、单色 |
二、复色 |
第四节 装饰语言 |
一、花草纹样 |
二、几何纹样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传承影响与设计启示 |
第一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传承方式 |
一、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亲缘和师缘传承 |
二、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地缘传承 |
第二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传承影响 |
第三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的设计启示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论文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扬州剪纸概述 |
第一节 扬州的地域文化背景 |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
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
三、繁荣昌盛的经济形态 |
第二节 扬州剪纸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扬州剪纸传承谱系 |
第二章 熊崇荣剪纸生平与艺术经历 |
第一节 熊崇荣剪纸生平 |
第二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经历 |
一、少年时期 |
二、师从张永寿时期 |
三、学习蔡千音时期 |
四、自我创作时期 |
第三章 熊崇荣剪纸艺术形态研究 |
第一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特色 |
一、精湛的制作工艺 |
(一)刻纸的工具与材料 |
1、刻刀 |
2、磨刀石 |
3、蜡盘 |
4、粉袋 |
5、纸张 |
(二)刻纸的方法与步骤 |
1、设计 |
2、叠纸 |
3、刻制 |
4、揭离 |
5、装裱 |
二、丰富的题材内容 |
(一)人物题材类 |
(二)花鸟鱼虫类 |
(三)盆景植物类 |
(四)自然风景类 |
(五)生肖动物类 |
(六)邮品藏书票类 |
三、多样的表现形式 |
(一)单色刻纸 |
(二)套色刻纸 |
(三)立体剪纸 |
(四)点彩刻纸 |
四、多变的表现手法 |
(一)造型特征 |
1、主观意象心随我动 |
2、程式归纳纤细柔美 |
3、阴阳结合刚柔并济 |
4、夸张变形率性传神 |
5、简练概括形神兼备 |
(二)构图方式 |
1、平面化构图 |
2、对称式构图 |
3、几何式构图 |
4、自由式构图 |
(三)色彩构成 |
第二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的创新性研究 |
一、技艺:变“剪”为“刻”,刀随人意 |
二、题材:丰富多样,形成系列 |
三、类型:中西结合,以“物”载道 |
四、材料:就地取材,别有风味 |
五、包装: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
第三节 与其它地方剪纸对比研究 |
一、与北方剪纸对比研究——以蔚县剪纸为例 |
二、与南方剪纸对比研究——以金坛刻纸为例 |
第四章 熊崇荣对扬州剪纸的传承与传播 |
第一节 熊崇荣对剪纸艺术的传承 |
一、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接班人 |
二、开展学校教育,传承剪纸艺术 |
第二节 熊崇荣对扬州剪纸的传播 |
一、收集和整理资料,推进扬州剪纸发展 |
二、参加全国性比赛,扩大扬州剪纸影响力 |
三、国内外举办剪展,提升扬州剪纸知名度 |
第五章 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困境与思考 |
第一节 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困境 |
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
二、剪纸销售市场逐渐萎缩,品牌建设没得到足够重视 |
三、剪纸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多渠道的宣传阵地 |
四、扬州剪纸保护力量薄弱,沟通机制不顺畅 |
第二节 扬州剪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一、强化剪纸后备人才的培养,挖掘剪纸艺术的教育价值 |
二、注重扬州剪纸的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剪纸的消费市场 |
三、创新扬州剪纸的艺术形式,提升扬州剪纸的曝光率 |
四、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体系,推进扬州剪纸的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A:扬州剪纸“张氏”传承谱系简图 |
附录B:表格和图片来源 |
表格附录 |
图片附录 |
附录C:熊崇荣剪纸艺术大记事 |
附录D:田野调查 |
第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七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八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九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五次—二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七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八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九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8)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西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山西民间剪纸概述 |
第一节 山西民间剪纸起源与发展 |
一、山西民间剪纸的起源 |
二、山西民间剪纸的发展 |
第二节 山西民间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概况 |
一、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 |
二、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山西与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第一节 山西境内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一、山西境内民间剪纸艺术之间的共性 |
二、山西境内不同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间的差异 |
第二节 山西与域外主要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一、山西与南方主要代表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二、山西与北方主要代表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之比较 |
第三章 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内设计师运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刘薇“幻世Ⅱ”系列 |
二、案例分析:兰玉2016秋冬高定系列 |
三、案例分析:夏姿·陈(Shiatzy Chen)“不断”系列 |
第二节 国外设计师运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阿西娅·科齐纳(Asya Kozina)纸雕服饰设计 |
二、案例分析:玛丽亚·格雷斯·齐乌里(Maria Grazia Chiuri)、皮埃尔·保罗·皮乔利(Pier Paolo Piccioli) 2015春夏高级成衣系列设计 |
三、案例分析: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早秋系列女装系列设计 |
第四章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提炼及女西服系列设计的相关构思 |
第一节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提炼与选用 |
一、山西民间剪纸技法的择选 |
二、山西民间剪纸图案的遴选 |
三、山西民间剪纸色彩的选择与确定 |
第二节 女西服系列设计的相关构思及白胚试样 |
一、灵感来源及设计主题 |
二、设计构思及相关设计表达 |
三、“新晋韵”女西服系列设计的版型结构与白胚试样 |
第五章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新晋韵”女西服系列设计中的艺术表达 |
第一节 “新晋韵”系列女西服的成衣制作及相关工艺设计 |
一、“新晋韵”系列女西服面料、辅料的选定 |
二、“新晋韵”系列女西服工艺制作中的重、难点分析 |
第二节 山西民间剪纸图案在“新晋韵”系列女西服中的艺术表达 |
一、“新晋韵”系列女西服中山西民间剪纸图案的确定 |
二、山西民间剪纸图案在“新晋韵”系列女西服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期汇报设计实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
致谢 |
(9)大理白族剪纸的人类学研究 ——以海东镇和禾甸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目标 |
六、主要创新点 |
七、田野点调查概况 |
八、本文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 |
第一章 民族民间剪纸与大理白族剪纸概况 |
第一节 我国民族民间剪纸概况 |
第二节 大理白族剪纸概况 |
第二章 大理白族剪纸的特色民俗应用与象征蕴意 |
第一节 白族剪纸在人事民俗中的应用 |
一、白族剪纸在“白族刺绣”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
二、白族剪纸在“花灯鞑子舞”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
第二节 白族剪纸在神事民俗中的应用 |
一、白族剪纸在“做斋”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
二、白族剪纸在“求子”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
三、白族剪纸在“祷疾”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
第三章 大理白族剪纸的技艺特征与审美内涵 |
第一节 白族剪纸的制作工具与技术手段 |
一、白族剪纸的制作工具 |
二、白族剪纸的技术手段 |
第二节 白族剪纸的图案题材及其审美内涵 |
一、白族剪纸的图案题材 |
二、白族剪纸图案题材的审美内涵 |
第三节 白族剪纸的色彩特征与造型样式 |
一、白族剪纸的色彩特征及其审美内涵 |
二、白族剪纸的造型样式及其审美内涵 |
第四章 大理白族剪纸的传承困境与发展建议 |
第一节 现代化背景下白族剪纸的传承困境 |
一、白族剪纸生境的弱化 |
二、白族剪纸传承人的老龄化和数量的衰减 |
第二节 新时代白族剪纸的发展建议 |
一、真正理解“非遗”内涵,做好白族剪纸技艺的传承工作 |
二、利用“乡村振兴”契机重构白族剪纸生境 |
三、以“剪纸语言”为内核,创新剪纸应用形式 |
结语 |
附录 :大理白族剪纸代表性图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艺术魅力和品牌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性和艺术性 |
二、民俗性和地方性 |
三、开放性和创新性 |
四、中国剪纸艺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扬州剪纸“仿”绘画现象研究[D]. 李成. 扬州大学, 2021(09)
- [2]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 张笑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剪纸艺术在昌吉市的传承与发展 ——以徐长琴为例[D]. 周菲. 新疆艺术学院, 2021(12)
- [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剪纸主题文化课教学设计[D]. 陈洁.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5]蔚县“福”文化剪纸的传统吉祥图像研究[D]. 吴琼. 河北大学, 2020(08)
- [6]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研究[D]. 彭江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D]. 周林. 江苏大学, 2020(05)
- [8]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西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常虹. 苏州大学, 2020(03)
- [9]大理白族剪纸的人类学研究 ——以海东镇和禾甸镇为例[D]. 杨娜. 大理大学, 2020(05)
- [10]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艺术魅力和品牌建设[J]. 曲英红. 剧作家,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