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王守全

(甘肃省秦安县王铺乡中心卫生院郭集卫生分院 甘肃秦安 741611)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增加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针灸;颈性眩晕;西比灵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135-0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眩晕症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颈性眩晕指的是患者颈椎部位以及韧带、血管、关节囊等软组织出现功能性或者器质性变化而产生的眩晕感,当患者改变体位特别是头部旋转时眩晕感加重,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耳鸣、恶心、呕吐以及视力模糊等[1]。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为颈部交感神经受到不同程度刺激、颈椎病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等。颈性眩晕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男女无别,患者血压基本正常,常于转头,晨起或午休后起床突然出现眩晕感,且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颤[2]。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为临床常见疾病。临床治疗颈性眩晕主要采用按摩、颈椎牵引、理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法。有关研究表明[3],以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相比于传统西药治疗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取针灸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该治疗手段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接收的108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7±2.67)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病程(4.59±0.21)年;观察组54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6~73岁,平均(59.28±2.07)岁,病程1个月~9.5年,平均病程(4.62±0.23)年。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出现视物旋转,头晕目眩等颈性眩晕临床症状;(2)患者病程超过一个月;(3)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外眼源性眩晕以及耳源性眩晕患者;(2)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3)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即患者采用西比灵(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0020429;规格:5mg)治疗,口服5mg,2次/d,早晚各一次,每疗程10d,连续服用3个疗程。观察组给予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以华佗夹脊穴、风池为主穴进行针刺,同时对百会穴悬灸。夹脊穴施平补平泻法,向颈椎斜刺或直刺,使针感向肩臂、项部传导,对风池穴进行针灸时,针尖微下,向下颌方向或鼻尖方向直刺0.5~0.8寸。艾灸时点燃艾条的一端,对准百会穴,距离皮肤2~3cm左右开始熏烤,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感。通常艾灸5~7min,皮肤出现红晕为止。2次/d,早晚各1次,每疗程10d,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症状总积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患者颈性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且治疗后2个月无复发,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判定为治愈;患者颈性眩晕症状有明显好转,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判定为显效;患者颈性眩晕症状有些许好转,基本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判定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汇总两组患者所有数据资料,并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借助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79.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讨论

因颈源性因素引起位置性眩晕为颈性眩晕,患者伴随颈枕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头痛、猝倒以及持物落地等综合征。颈性眩晕在西医看来主要是由于椎动脉病变或颈椎增生等因素导致前庭缺血或内耳迷路,从而产生眩晕感。除此之外,常伴有椎动脉狭窄、颈椎增生或脱位以及椎动脉压迫试验阳性等症状。西医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综合有交感神经因素、椎动脉因素、血液流变学因素等[4]。而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病位在脑,与脾、肝、肾三脏腑之间有密切关系。该类疾病常见证型为风阳上扰型,患者气郁化火、阴不制阳、恼怒焦虑、灼伤肝阴或肝阴不足、肝阳失潜、肾阴素亏以及水不涵木导致风阳升动、肝风内旋、肝阳化风以及上扰清空,表现眩晕。

临床常采用传统西药治疗患者头晕,经临床验证[5],此方法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相关研究指出[6],以针灸方法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给予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显著。针灸治疗能更好为患者疏通经络,对穴位进行轻微刺激,使患者达到“温”的效果,适当留针可提高临床疗效。这种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本研究采用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使患者治疗有效率增加,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杜慧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8,33(01):92-94.

[2]宋飞跃,王庆,田卓等.基于近10年数据挖掘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规律[J].颈腰痛杂志,2017,38(05):416-419.

[3]相宏杰,宋晓明,鲍燕等.颈性眩晕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8):14-16.

[4]张晖,侯腾,陆建虎.颈性眩晕针灸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J].世界中医药,2017,12(02):401-404.

[5]上官守琴,杨志宏,柯尊宇.西比灵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头晕的疗效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6,35(03):288-290.

[6]罗玲玲.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07):189-191.

论文作者:王守全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  ;  ;  ;  ;  ;  ;  ;  

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王守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