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传统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究论文_张立

张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北京 100015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类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72例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模式,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的差异,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传统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脑出血是该病的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残疾率,且随着我国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也不断的增长,对于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高血压脑出血目前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是不同手术的效果也各有差异。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72例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6例患者中有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为52~78岁,平均为(57.6±8.6)岁。对照组86例患者中有男性44例,女性42例;年龄为51~75岁,平均为(55.3±7.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模式,全麻后采取扩大翼点开颅法,将骨瓣翻向颞侧,负压吸出血肿,常规置留引流管,并去除部分颞骨达到减压的效果。若术中出血量较多可以采用电凝止血。

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术前根据CT确定血肿位置,并以出血最大面积CT平扫以及颅骨最靠近CT层面作为中心点,全面之后行5cm切口,然后使用牵开器将切口撑开,形成3~4cm的骨窗,然后抽出血肿。冲洗之后使用明胶海绵敷贴于创面,常规置留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的差异,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治疗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常用的开颅手术包括常规开颅手术以及小骨窗开颅手术。常规手术由于切口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导致患者的预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2]。因此需要对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改进,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骨窗开颅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的优势,在基层医院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但是该手术也有一定的缺点,也就是其手术视野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较小,不适用于水肿症状严重的患者[3]。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常规开颅手术由于切口相对较大,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小骨窗开颅手术所耗费的时间短,且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术中出血量的控制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骨窗开颅手术由于对患者的损伤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从而尽早下床进行锻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患者能够尽早出院。

综上所述,小骨窗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涂明,郑伟明,苏志鹏等.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4例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929-2931.

[2]魏胜程,王志刚,曲春城等.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635-4636.

[3]梁日初,周敏,廖勇仕等.小骨窗开颅与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6):66-69.

论文作者:张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传统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究论文_张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