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茂信著《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美国移民论文,梁茂信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36万字。
我国学者对美国移民政策的研究以前多集中在排华等问题上,80年代以后才有学者注意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研究美国移民政策,但缺少系统研究。梁茂信著《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以下简称《移民》)是国内第一部对美国移民政策进行全面考察的论著。该书“着力把握美国经济、政治发展和移民政策这两条主线,阐明两者的关系,勾勒出移民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连续性,从而对美国移民政策的发展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第13页)。
该书提出了有益而富有创意的见解,同时在体例结构、观点论述等方面也还有可商榷之处。
一
《移民》共10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了从殖民地时期到19世纪末的移民政策。作者指出,各殖民地所推行的吸引欧洲移民的政策,主要动机是解决“人口不足,缺乏开发土地资源的劳动力”这个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吸引移民会增加殖民地自卫的能力,有利于征服和驱赶印第安人,扩大殖民地已有的地盘”。但随着移民(特别是非英国、非清教徒移民)的不断增加,排外主义初露端倪,但这一时期的排外主义处于“萌生和初发阶段”。同时,殖民地时期的移民政策还表现为建国之父们不同的移民观,作者认为是华盛顿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占主导地位,并“成为19世纪美国移民政策的突出特征”(第一章)。
第二部分研究了移民限额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确立和发展。对于排外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作者从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外主义的伪科学理论以及民族危机感等方面加以剖析,批驳了排外主义的经济观以及排外主义的理论基础,如“社会达尔文主义”、“优生理论”等(第五章)。但用何种方式限制外来移民,是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政治生活中争论的焦点。作者研究了移民限额思想的提出和制度化,分析了这一制度的利弊,总结了20—30年代限额制度的实施及影响(第六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限额制度的修订和发展,着重研究了1952年移民法和1965年移民法的立法背景和过程,论述了这两个移民法的主要内容,并客观分析了这两个重要法律的作用和影响(第七章)。
第三部分属“个案研究”,由第三、四、八、九章组成。第三章分析“移民归化和公民资格授予政策”,作者从建国初期归化法的实施与争论、各州杂乱的公民资格授予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及政府的改革与歧视性条款的废除等方面进行剖析,认为归化政策“对战后美国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第四章论述了“美国对亚洲的移民政策”,着重研究了排华法的产生及原因、对亚洲其他国家移民的排斥、40—50年代的有限松动以及1965年以来的新政策,并对亚洲移民迁移的原因作了分析,但作者的有关论据尚有待于进一步充实。第八章分析了“难民法的演变与实质”,总结了美国难民政策发展的历史进程、特点和规律。第九章论述了“禁而不止的非法移民”,对非法移民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产生的原因、美国政府的对策以及非法移民对美国社会的经济影响作了详细的论述。
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新时期美国移民政策的改革,并对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规律做了总结,强调美国内政外交的发展变化对移民政策的制约,以及对有色种族移民的限制(第十章)。
二
《移民》不仅系统地研究了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展示了由移民组成的美国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对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并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层次,从移民政策演变的视角透视美国历史的发展。
首先,《移民》依据精致的理论分析结构,确立了选题的价值取向,并由此得出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和结论。同时,作者对美国学者的论点也采取了批判与吸收的态度。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探讨了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排外主义的兴衰,论述了美国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批驳了排外主义者的片面之辞。对1920年代限制亚洲移民和东南欧移民的限额制度,作者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认为它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一则标志着美国把移民问题纳入社会运行机制的整体中,从而有助于美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另外通过移民限额制度的实施,使移民政策更加充实、完善和实用,更利于美国社会的发展。但由于限额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在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优越论的基础之上,它决定了各国移民限额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充分证明了美国政府一贯主张的‘民主平等’原则的虚伪性”(第240—241页)。
《移民》的写作还体现了我国美国研究选题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国的美国研究多集中于美国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和外交等“热门课题”,而美国移民史、妇女史、宗教史等领域问津者甚少。该书无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有益的探索。书中所引征的材料基本上是第一手的统计资料和国外的权威论著,从而使论点更具说服力。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不拘泥传统的治史之道,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充分展示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选题取向将有助于我们对美国种族和移民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其次,《移民》的写作结构独特,从移民政策演变的角度分析美国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体现了作者富有创意的研究手法。例如,关于内战的起因,作者从联邦政府移民归化和公民资格授予政策的变化出发,认为“黑人的公民资格问题”是引起南北战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导火索(第106—109页)。在研究30年代孤立主义的影响时,通过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同移民政策的关系,作者认为它对移民政策的影响就在于美国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政策越来越保守。作者还详细研究了冷战对美国移民政策特别是难民政策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际关系史的研究(第326—334页)。
最后,《移民》加深了我们对当代美国社会文化及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作者通过对美国移民政策演变的研究,展示了其变化的规律性及未来走向,这起码给了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其一,美国的移民政策万变不离其宗,即吸引对美国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一政策是成功的,其经验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借鉴;其二,保持美利坚民族的“同质性”是美国政府不断调整移民政策的原因之一,但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排外主义势力的发展;其三,移民政策的变化导致美国社会族裔结构和族裔矛盾更加突出和复杂,调整和修改移民政策,也是要达到平衡国内族裔关系、缓和种族矛盾的目的,从而实现美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美国政府是不会制定歧视性非常突出的移民政策的,因为这会激化国内种族矛盾,付出高昂的代价。
三
《移民》的写作并没有可资参考的现成蓝本,作者大胆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确是一部开河之作。但我认为书中尚有值得改进和商榷之处。
一是篇章结构松散。该书的主线是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因而所有的章节安排都应围绕着这一主线进行。书中将移民归化和公民资格授予政策、对亚洲移民的政策、难民法以及非法移民等问题单独辟章研究,这种安排使人读来有零散之感。如能将这些章节同美国移民政策演变的大框架有机结合起来,会使有关问题的前因后果更为清晰,更能突出美国移民政策的基本特征。
二是有关论述不足。最突出的是,书中忽视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对各国移民及族裔集团的影响,仅注意到政策变化对各国移民入境人数、民族来源以及职业构成的影响。应该看到,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对亚洲移民和拉美移民及其族裔集团的影响更大,其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和结构、地理分布、居住模式、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等方面。作者如能在这方面加以适量的论述,本书的学术价值将更高。
三是有关论点的商榷。一是关于排华的原因,作者从种族主义、美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美关系等方面做了相当考究的论述,但早期中国移民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华人在排外主义运动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中国移民多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没有文化,不了解美国的风俗和文化。加之华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及性格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招致并助长了美国排外主义分子的攻击和暴行。二是如何评价非法难民对美国社会的经济影响。作者通过研究认为:“非法移民对美国的就业市场和工资水平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非法移民“在就业后也为其他美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在客观上促进了所在地区某些行业的发展”,因而“非法移民对美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影响是利大于弊”(第372—374页)。按照作者的这种观点,美国政府似乎没有必要采取严厉措施打击非法移民,而应欢迎他们入境。美国移民归化局前任局长艾伦·纳尔逊曾明确指出:“在讨论移民对经济的影响时,应把合法移民与非法移民明确地区分开来……有些人认为,非法移民增加了劳动力,并向政府交纳了税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因为他们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而否认其非法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避免因非法移民的经济影响而引起的争论。”〔1 〕纳尔逊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三是一些具体的提法。如作者认为,1965年移民法标志着难民政策成为美国移民立法中一项“永久性政策”。这一结论未免太早,1995年国会起草的移民法改革议案,则充分说明了修改难民法是美国移民政策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
四是有关文字的技术处理。我以为书中的注释体例、英文人名、地名的翻译以及参考书目的制作体例,均应以规范化(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处理,由此可以使自己的论著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