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收费:富业、灾难: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证分析_助学贷款论文

高校高收费:福耶,祸耶——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教育收费论文,高校论文,政策论文,祸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改变身份的合法途径之一,百姓对它的投资显得是那样的心甘情愿。调查显示,81%的城市居民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城镇居民的储蓄动机和目的中,“为子女将来接受教育而储蓄”的位居第一,有60%的家庭表示就是举债也在所不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老百姓有这样的觉悟和热情,令人倍感振奋。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很多家庭对日益高涨的学费已经力不从心。

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当前高校收费状况出发,结合高学费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说明学费收取应综合考虑居民实际承受能力,办学经费应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收费政策,同时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和发展校办产业,多渠道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

1991—1997年间教育经费构成情况 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新中国统计资料汇编》,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当前我国高校收费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动,近十年来,学生所缴纳的学杂费也年年攀升。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杂费一项在教育经费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从1991年的4.42%增长到97年的12.88%;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数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在总的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却是持续下降,从1991年的62.85%下降到97年的53.63%;社会捐资助学更是一波三折,徘徊在6%~8%之间,这一部分经费在1993年以前还远远高于学杂费部分,93年以后便一蹶不振。

那么这一事实对于学杂费的承担者——学生及其家庭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国家教委在1996年继续深化招生“并轨”改革的同时,同年7月1日同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1996年普通高等院校收取学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普通高等院校一般专业学费标准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元;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较低的地区,可以适当下浮,下浮水平不限;个别经济发达、收入较高地区收费标准可以上调的幅度不超过10%。1997年高校学费在此基础上上涨了10%,1999年上涨了20%以上,有的高校甚至上涨了70~80%。据2000年1月14 日《光明日报》载,北京高校2000年收费标准为本科文史类约4200元(99年为3200元),理工类约4000元(99年为3400元);外语、艺术类约为5000元。

在校大学生中有60%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从1999年底约1.4万亿元的农村居民储蓄额来看,平均每位农民的储蓄仅1500元,三口之家也不过4500元左右的储蓄,仅够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而城镇居民储蓄余额为4.5万亿元,考虑到其中有1万亿元以上的公款私存和贫富差距,一般城镇居民三口之家的储蓄也只有2万元左右, 假如以后每年的储蓄余额仍以1999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6%的速度增长,4 年总共增加存款约1万元,加上原有2万元,共计3万元。也就是说, 一个普通城镇家庭,若有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这个学生4 年的大学生活将耗尽家中以前的储蓄和未来的新增存款,这还不考虑如果家庭成员在这四年中出现严重疾病、下岗等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以上只是按一般收入水平计算的,还有3亿农民、1亿城镇居民尚未达到这一水平,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据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亏损企业职工约有2000万人,对他们来讲工资收入除维持个人和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他们和比他们状况更差的1100万下岗职工根本不可能承担子女读书一年所需的5000元左右的学费以及生活费。面对子女手中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家庭的喜悦和辛酸。“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然而家庭生活的窘迫,迫使他们倾其所有,四方筹措甚至举债,孩子终于进入高等学府,成为贫困生中的一员,而家庭也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期望有朝一日,付出能有回报,可是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又使得这种希望变得非常渺茫。

高学费形成的原因

近二、三年来迅猛增长的学费已经超过了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这就是我国高校收费的现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将高额收费视为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办法。

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普遍陷入办学经费紧张的难堪境地。有调查表明,在回答大学校长最苦恼之事时,有76%的大学校长认为“教育投入太少,办学经费短缺”。大学校长为钱而愁,为钱所累,想方设法地筹集经费成为历任大学校长的一项重任。当前对于“办学经费”没有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糊,弹性大,包括很多名目,如购买和维护教学设备、基建支出、改善现有教学设备、维持基本教学活动、教师工资、退休金等等都被包括在“办学经费”当中。同时,对于这些项目,缺乏合理的计算方法和监督程序,使学校擅自提高学费成为可能,最终加重了学生及家庭的负担。

第二、“用教育消费扩大内需”的思想流行。

鉴于老百性希求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个人身份的愿望,鉴于人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热情,高校收费似乎成了“愿打愿挨”的公平行为,也成为近几年来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有人曾算过这样一笔帐,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学生每人每年费用6000元左右,按2001年在校大学生1100万人计算,仅此一项,我国一年即可增加660亿元人民币的有效需求, 同时高校扩招政策又使得每年可增收学费200亿元,学生在校消费增加40亿元, 而这笔钱又可带动其他间接消费及投资消费,最终每年可拉动1000亿元左右的投资与最终消费。这种用教育消费来扩大内需的观点在当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颇具新意。然而仔细想想,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在人们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教育消费与家庭其他开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教育消费的增加是以牺牲或抑制其他消费为代价的。《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6月23 日文中称,占总人口数8.7%的富有家庭拥有60%的金融资产;另外91.3%的家庭中,47.6%的家庭户均存款为1.73万元,人均4736元;而剩余43.7%的家庭仅有我国金融资产的3%,户均存款1500元,人均421元。也就是说,在我国人均收入非常低、分配又不公的情况下,80%以上的人可支配收入大大低于人均3500元的平均标准,消费能力极低,增长教育经费的直接结果是挤掉其他消费和相当的预期消费,不但不能真正扩大内需,而且有可能使市场变得更加疲软。

高学费引发的社会问题

近两三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以每年一位百分数增长,而高校学费却一直以两位数增长,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发人深省。

(一)高学费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导致阶层之间难以流动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中60%以上来自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庭,经济上的劣势使他们没有能力去平等地竞争一些热门专业。此外,国家对师范、农林、地矿、航海等冷门专业和院校采取免收或减收学费以及高额补助的政策,使得它们成为寒门学子的优先选择。据北京招生办统计,1990年北京共录取新生17248人, 其中干部、 军人、 职员的子女13474人,占78%;工农子女3561人,占21%(王一兵等,1992)。 有学者对福建省高等院校1708名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发现,热门专业中来自知识分子和社会管理者家庭的学生占57.24%;来自工农家庭的只占40.6%。冷门专业中来自知识分子和社会管理者家庭的学生只占38.3%,而来自工农家庭的学生却占50.07%(方跃林,1996)。 高学费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必然导致阶层之间缺乏流动,不利于社会的总体发展。

(二)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如前所述,在人们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教育消费与家庭其他开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目前我国人均GDP大约只有6000元, 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500元,供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近两个人的所有收入。为子女将来教育而储蓄的比例在城镇居民储蓄动机和目的中居第一。面对高涨的学费,面对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居民今天哪敢花明天的钱,何谈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水平。

(三)助学贷款能否解决问题

有观点认为,助学贷款能够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笔者在此首先要申明的是:高学费的问题不只是对贫困家庭,按照前文的数据分析,高学费是针对全国总体水平的,对一般水平的家庭来说,同样是个问题。目前我国开办的助学贷款分为三类,即由中央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地方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和经营性助学贷款。截至1999年12月中旬,总共发放各类贷款112笔,贷款金额76.6万元, 其中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近1万人,贷款意向4亿元,而实际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仅64.4万元。

造成助学贷款“叫好不叫座”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是担保、抵押太困难。助学贷款必须有抵押或担保,而担保一般要求是学校所在地的担保。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附近一般都是人生地疏,要找担保人很困难,学校也不愿为学生担保。因此,正如消费贷款对刺激一般工薪阶层的消费没起多少作用一样,助学贷款对贫困学生的帮助目前可以说微乎其微。

期待高效合理的高校收费政策

教育经费从绝对值来看,改革开放后确实增长迅速,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巨大的差距。办学经费多渠道筹资的市场化格局业已形成,有个人与单位捐资、集资的非市场化行为,有不断增加的民办学校,还有学杂费的急剧增加,其中后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对大多数家庭构成经济压力。政府应该考虑出台一项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收费政策。这一政策必须考虑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等综合因素。

事实上,高学费的根源在于办学经费的过渡膨胀,对办学经费缺乏科学的界定,使各校可以随意提高办学经费数额,并最终转嫁到学生及其家庭那里。因此制定高校收费政策,首先应当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的办学经费评估、计算方法,使各学校有法可依,约束过高收费行为;其次依据学费应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和在办学经费中的比例最终确定学费的基本数额,兼顾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利益。

对于确实存在的经费不足,其筹措的方法应多渠道进行,不能以损害学生及其家庭的利益等方式去增收学费。学校要广开门路,通过校办企业、社会服务创收等途径,既可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又可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国家应采取奖励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助学,使多渠道筹集民间的资金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更大,从而缓解高学费的压力;第三,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的情况应予以改善,使得其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以上。

标签:;  ;  

高校高收费:富业、灾难: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证分析_助学贷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