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中的旋律性失语症_音乐论文

中国音乐中的旋律性失语症_音乐论文

中国音乐中的旋律失语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语症论文,中国音乐论文,旋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些年头了,我国的一些音乐创作,患了旋律失语症。这不是音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是未来音乐的方向。恰恰相反,这是一种音乐的返祖现象。

旋律失语症:脉象

旋律失语症的表现,是作曲者在其作品当中,没有可以称得上是旋律的东西。他们在创作时,没有旋律的运用和发展。因此,他们创作出来的曲子当中,没有具有个性的、动人心弦的、听后能够让人留下印象或记得住的曲调。

在器乐作品当中,由于没有像样的旋律,所以,演奏起来,只是一些和弦的组合,节奏的显现,音色的展示,音量的对比,或者是在那里猎取一些稀奇古怪的声响,等等。自然,它们的复调,也就只有“复”而无“调”了;它们的织体,虽有“织”却不成“体”。

在声乐作品当中,由于没有像样的旋律,所以,演唱起来,不是在那里唱歌、歌唱,而是在那里说歌、念歌、吹歌、吸歌、吵歌、闹歌、哭歌、笑歌、嚎歌、吼歌、狂歌、劲歌,有的最后成了难以入耳、不堪入目的糟蹋歌。至于某些歌手的自我伴奏,几乎是在那里胡乱弹拨一气,甚至连个和音、和声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旋律了。

旋律失语症:病因

造成旋律失语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正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才使得旋律失语症病入膏肓。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音乐亦不例外。丰富多彩的现实斗争生活,蕴涵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的宝藏。就此而言,是生活造就了音乐的旋律。这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是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生活,是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是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滚滚黄河,成就了冼星海的《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和湍急的大渡河,成就了时乐蒙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是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和瞎子阿炳的道士经历,成就了《依心曲》,即人们常说的《二泉映月》。没有多瑙河畔的生活,施特劳斯就不会领略到多瑙河的色如蓝天,也不会感觉到多瑙河行如流水,因此也就不会创作出《蓝色的多瑙河》这支轻快优美的圆舞曲。而这些成功的音乐作品,首先是旋律的成功,首先是旋律打动人心。试想,没有了它们的主旋律,还会有它们的成功么?但是,我们今天的一些作曲家,他们的耳朵能够有“绝对音高”的本领,却忘记了深入生活这个最根本的艺术原理。它们躲进别墅,与世隔绝,闭门造“曲”,总有一天江郎才尽,乐思枯竭,旋律消失,只剩下从教科书上学来的干巴巴的和声学、配器法。

有人说,中国的音乐是“横的音乐”,即旋律的音乐,西洋的音乐是“纵的音乐”,即和声的音乐。应当指出,这话虽然不够全面,但却道出了中西音乐的某些特点和差别。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历来是以旋律的高度发展而闻名于世。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优势。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的作曲家,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发挥我们的优势。应当知道,没有民族性,也就没有世界性,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但是,我们当今的一些中国作曲家,瞧不起民族音乐,背弃了在旋律上即横的方向上发展的传统,形而上学地把“纵向音乐”作为最高境界来顶礼膜拜,结果,患上了旋律失语症。他们不懂得“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这个真理。

近些年来,有一些歌手,缺少自知之明,唱了两首歌,就想来个“五项全能”:自词、自曲、自唱、自伴、自舞。连作曲知识的A、B、 C都不懂,连动机、乐句都不分,写出来的“曲”,还能够有什么旋律可言?

艺术走向市场,音乐的商品化,刺激了一些作曲家在创作上粗制滥造,搞假冒伪劣。音乐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一种长期的积累,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是有限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灵感才思更是有限的。因此,产生的作品,也应当是有限的。现在,有些作曲家,简直就是三头六臂,像机器、作坊一样,出品像流水,哗哗地向外淌。这样的创作,虽然能够换来钞票,却换不来掌声,更换不来生命。这样的作品,自然毫无质量可言,只能成为一次性的消费品。

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这就是电子合成乐器的出现和普及。这,有利也有弊。电子合成乐器最明显的弊端,就是程序设定之后,出现的便是无休止地“克隆”。而雷同,则是艺术创作的大忌。例如,京剧的鼓板,它是显示节奏的。然而,它可以随时随地千变万化。而电子乐器,选定节奏之后,却不能随便改变。有些人用电子乐器创作和演奏,削足适履,让机械牵着鼻子走。那结果,可想而知。

文艺界的复古热,也是音乐创作屡患旋律失语症的一个因素。当前,以影视界的宫廷热为代表的怀古、恋古、写古、演古,也影响到了音乐创作。所谓寻根挖掘便是。原始的混沌,人类的蒙昧,也成了一些先锋音乐的热门主题。自然,在他们的音乐创作当中,要淡化旋律,崇尚天籁之音。大家知道,音乐中旋律的出现和发达,是音乐进化的标志。人类的音乐,是从“杭育杭育”这种无旋律状态进化到歌曲的有旋律状态的;音乐的构件,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三声音阶到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的。古人所说的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正说明了旋律的进化规律。反过来看,如今音乐上旋律失语情况下所出现的说歌念歌、吼歌嚎歌,正是由“歌咏”倒退到了“嗟叹”和“言”的。

理论上的混乱,从认识上支持了旋律失语式的音乐创作。举个例子说,有人认为,当今的生活是快节奏的,因此,音乐作品也应当是“节奏型”的而非“旋律型”的。这是一种把生活等同于艺术的自然主义的理论,他们不懂得,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艺术作品要高于现实生活。

旋律失语症:并发症

旋律失语症背离了民族的审美习惯,因此,也就使自己远离了大众。

中华民族,在音乐审美上,对于旋律,有着特殊的喜爱。一件音乐作品,中国人首先品味的,是它的主旋律。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音乐,如民歌、小调、戏曲、曲艺,甚至于号子、夯歌之类,无一例外地为了获得听众或自娱而在旋律创作上下了大功夫。因此,中国的传统音乐,在旋律上获得了长足发展。以至于在中国人的耳朵里,容不得其它任何“喧宾夺主”的音乐行为。艺术不同于科学,它必须尊重民族的审美习惯。否则,它必将失去国人的兴趣。当今的中国,很多患了旋律失语症的音乐,无论它多么热闹红火,无论它多么令人倾倒,那都是一个个小圈子里的事情。人民大众,对它们从来都是不屑一顾、形同路人。

由于非旋律音乐失去了广大的听众,由于非旋律音乐自身已经成为天音玄响、听众对它已经不知所云,所以,音乐艺术的各种功能,如娱乐功能、审美功能、教导功能、潜移默化和移风易俗功能等等,在它们身上都已不复存在。

由于旋律失语症是一种音乐上的返祖现象,是一种艺术上的倒退,所以,它必然导致自己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的枯萎,在前进的世界艺术潮流中落伍。中国曾经是一个音乐大国、强国,号称“礼乐之邦”。至今,中国那些以旋律见长的传统音乐,仍然不减其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世界乐坛。中国民族乐团在奥地利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所引起的轰动,就证明了这一点。试问,如果将当今的那些非旋律音乐拿到金色大厅去,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局面?

这不属于百花齐放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旋律失语这种现象,不能视之为百花齐放。百花齐放是为了使艺术发展和进步。而旋律失语,则是一种音乐返祖,是一种艺术的倒退。

艺术的生命在于前进,艺术的辉煌在于发展。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成了一次性消费品,原因就在于此。

标签:;  ;  ;  ;  

中国音乐中的旋律性失语症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