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县 414100)
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B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14例拟诊为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儿,分别使用CT与B超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检出率与病灶检出率。结果 CT检查在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高于B超检查,脉络丛血肿检出率低于B超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病灶检出率高于B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与B超检查各具优势,在临床上要根据患儿情况选用适当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B超;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发病率较高的颅脑疾病,通常由娩出时损伤或缺氧导致,是造成新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患儿能够幸存下来,大部分也存在脑瘫、萎缩、脑积液等后遗症,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严重负担[1]。当前临床上使用相对广泛的诊断方式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B超检查。本次研究将探究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使用CT与B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拟诊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中抽取114例,患儿表现为精神方面症状,情绪亢奋、抑制、兴奋或嗜睡,部分患儿表现为抽搐、发热,血红蛋白呈现进行性下降,经腰穿显示出现皱缩性红细胞。114例患儿中,男性与女性分别62例、52例,出生时期最短、最长分别为1d、14d,平均(7.2±1.3)d,早产儿、足月儿分别56例、58例。
1.2方法
对患儿分别使用CT检查与B超检查:
(1)CT检查方式:选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将听睚线作为基线,取层厚与层距均为5mm。在操作前30min予用70mg浓度为10%的水合氯醛(生产单位:国药集团三益药业(芜湖)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2125)灌肠或口服,在患儿入睡的安静状态下开始扫查,根据患儿情况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2)B超检查方式:在患儿入睡后的安静状态下,保持其仰卧体位,然后涂抹耦合剂,从颞窗、前卤窗进行扫查,对大脑实质、蛛网膜下隙、脑室、脑室管膜下组织进行观察,获取声像图,再选用2-5MHz探头,从颞窗对颅底动脉走向与分布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得出诊断结果 。
1.3研究指标
(1)不同检查方式检出率。包括硬膜下出血、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管膜下出血、脉络丛血肿检出率。
CT检查时脑实质中显示密度较高的团块状影,并具有清晰、规则的边缘判定为脑实质出血;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下方的室管膜显示密度较高的团块状影判定为脑室管膜下出血;脑室中显示密度较高的铸型结构状影判定为脑室内出血;小脑幕高密度片状影判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幕显示密度较高的增厚层,颅板下显示密度较高的新月形状影判定为硬脑膜下出血。
B超检查时脑实质中显示回声较强的团状块影,形态、大小存在差异,并具有清晰、规则的边缘判定为脑实质出血;经矢状面扫查显示背侧丘脑尾状核沟位置出现较强的回声,脑室管膜位置回声较强且粗糙、侧脑室前角被压迫至变性分别为出血量较小、出血量较多,判定为脑室管膜下出血;扫查可见脑室中出现较强回声判定为脑室内出血;声像图显示大脑外侧缝隙宽度增加,出现较强回声判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扫查显示颅骨与脑实质间存在新月形强回声区判定为硬脑膜下出血;脉络丛宽度增加,显示不规则或孤立小块强回声影判定为脉络丛血肿。
(2)不同检查方式病灶检出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予以χ2检验,分析对比项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检查方式检出率
经随访确定,114例患儿中硬膜下出血、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管膜下出血、脉络丛血肿例数分别为35例、20例、21例、38例、26例、23例。CT检查在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高于B超检查,脉络丛血肿检出率低于B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新生儿颅脑损伤类疾病中,颅内出血占据较大比例[2]。娩出时损伤、大脑血管异常发育、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娩出时损伤占比为70%左右[3]。胎龄<28w、28-32w、33-37w、足月儿出血位置通常为室管膜层、室管膜接近尾状核头部、脉络丛血管、硬膜下与蛛网膜下腔[4]。早期确诊可为治疗方式的采取提供有效依据,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本研究中,CT检查在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高于B超检查,脉络丛血肿检出率低于B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检查方式各具优势;CT检查病灶检出率高于B超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检查病灶个数上,B超检查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患儿出生日龄存在一定差异,发病原因、出血位置、临床表现也并不相同。与早产儿相比,足月儿出现硬膜下出血的概率更高,并且有形成血肿的倾向,血液发生聚集密度较大,在该种情况下使用CT检查能够获取更高的检出率。B超检查在硬脑膜下出血的诊断中分辨率较差,只有在出血量较大时才能诊断出来。脑室出血高发于早产儿,通常是由氧气不足、酸中毒导致的,位于室管膜位置的静脉相对脆弱,毛细血管床缺少结缔组织支持,对氧气不足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容易坏死崩解造成室管膜下位置出血,在该类颅内出血的诊断中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足月儿而言,脑室出血量很少,并且仅在脑络丛中形成血肿,但血肿密度与健康脉络丛相同,使用CT检查难以检测出来,B超检查则使用高频探头,能够清晰诊断出微小的脉络丛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出现在酸中毒后,通常顺小脑幕纵裂池分布。该种出血引发的高密度影在CT检查中能够清晰显示出来,但B超检查在鉴别正常脑组织与血液时难度较高,因此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难度较高[5]。对于新生儿而言,CT检查中发射的X射线可能导致一定的放射性损伤,B超检查操作方便,并且不会给新生儿造成创伤,能够重复性操作。在检查方式的选择中,可使用B超检查与CT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检查准确率的提升。
综合以上内容,CT检查与B超检查各具优势,在临床上要根据患儿情况选用适当的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瑜,邓凤莲,刘晓丽,等.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3):199-201.
[2]毛健.新生儿颅内出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6):377-380.
[3]闫学爽,吕丽娜,王淑兰.超声联合C型利钠肽检测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2):2764-2766.
[4]黄玉清.恩施市2013-2014年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7):4189-4192.
[5]王娜,张遇乐,朱莉玲,等.超声与MRI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4):242-245.
论文作者:邓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脑室论文; 检出论文; 蛛网膜论文; 新生儿论文; 血肿论文; 患儿论文; 较高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