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_彭晓玲,蒋旭萍,干克娜,赖朝晖,卢知娟

(江西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危重肠内营养患者102例,研究时段自2016年8月—2018年8月,分组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主,分对照组(51例,采纳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51例,采纳针对性护理),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92%)显著较对照组(23.53%)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性护理应用于危重肠内营养中,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233-02

肠内营养是当前临床对于危重患者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对于无禁忌症患者应及早的开展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征,可有效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呼吸机的带机天数,但是由于个人体质的问题,部分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会出现尿潴留、腹胀、腹泻等并发症,被迫中断肠内营养,因此在肠内营养支持中,如何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热点[1-2]。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选定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危重肠内营养患者102例研究,旨在于为危重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护理方法,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定本院收治的危重肠内营养患者102例,研究时段自2016年8月—2018年8月,分组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主,分对照组(例数=51)、研究组(例数=51)。研究组女性21例,男性30例,年龄在52~80岁,平均年龄为(66.28±5.62)岁;BMI(身体指数)在18~26kg/m2,平均BMI为(22.31±1.25)kg/m2;文化程度:12例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研究组女性23例,男性28例,年龄在54~79岁,平均年龄为(66.14±5.57)岁;BMI在19~26kg/m2,平均BMI为(22.38±1.21)kg/m2;文化程度:13例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不具统计学差异),可比较。排除存在严重听语障碍、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肠内营养禁忌症、胃肠功能不正常的患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严格遵医嘱治疗,告知患者以及家属住院相关注意事项等。

1.2.2研究组 (1)胃肠道并发症预防: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粪便的颜色、次数以及性质,并将记录结果详细反馈于主治医师。对于灌注环节污染引发的腹泻,则在操作过程中一切行为均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同时辅助抗生素治疗。其次合理控制营养液的体温以及泵入速度[3]。(2)胃潴留预防:及早的纠正患者缺氧症状,鼻饲1h后,应禁止患者吸痰,将床头抬高30~40度,防止反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以及身体状况,可予以适量的促胃肠动力药,如果发生反流,应及时清除反流物,避免发生窒息或者误吸。(3)便秘预防: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定期翻身、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可予以适量的中药大黄、甘油灌肠剂进行灌肠治疗或者麻仁丸口服。(4)高血糖预防:结合患者高血糖情况及时予以降糖药口服或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每日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持血糖的稳定性,其次应合理控制肠内营养液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避免营养过剩或者营养不良。

1.3 观察指标

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所有研究对象便秘、腹泻、胃潴留、呕吐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展开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数据,以[n/(%)]形式表示,以χ2检验为主,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3.92%)显著较对照组(23.53%)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详情见表。

表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危重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原因如下:(1)胃肠道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是腹泻,一般发生在肠内营养的初始阶段,鼻饲期间由于灌注环节遭到污染,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如果过低,会对胃肠道造成一定刺激,其次营养液的输入速度过快,也会引发腹泻。临床中如果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胃肠道中的菌群失调,也是引发胃肠道症状的重要原因[4-5]。(2)胃潴留并发症:危重患者一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缺氧会延迟胃排空,导致消化道黏膜水肿。吸痰时,如果气道收到刺激,会引发咳嗽等症状,增加腹内压,进而引发反流[6]。(3)便秘并发症:危重患者普遍需要长期性卧床,胃肠道蠕动减慢,极易发生便秘。大量的使用甘露醇等脱水机,也容易引发便秘。(4)高血糖并发症:危重患者机体普遍处于高代谢状态,血糖水平普遍较高,其次肠内营养过剩,也容易引发高血糖,机体长期性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引发继发性脱水、渗透性利尿,进一步损伤患者神经系统。

传统护理过于单一,缺乏主动性,极易引发护患纠纷,现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针对性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一切护理行为、措施均围绕患者出发,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预见性,及早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肠内营养的效果,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能力,促进机体康复,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本研究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在郑燕云[7]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分别是36.7%、53.3%,观察组显著较低,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针对性护理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有效性,应当作为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理想的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期间,采纳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安全性更高,有效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值得临床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包蕙瑄,张江雁.ICU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4):499-501.

[2]黄丽燕.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西医学,2014.36(12):1838-1840.

[3]查丽玲,江榕,叶李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管理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9):100-103.

[4]仲桂英,李源化,马丽萍,等.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支持对危重症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治疗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1):1612-1615.

[5]孙洋,康宁,刘楠.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专项护理效果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6):3354-3355.

[6]曹丽娟.浅谈神经内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5):78-79.

[7]郑燕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疗装备,2017,30(8):161-161.

论文作者:彭晓玲,蒋旭萍,干克娜,赖朝晖,卢知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_彭晓玲,蒋旭萍,干克娜,赖朝晖,卢知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