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努力实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1982年《宪法》第19条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科学文化是素质的一个方面,素质的含义要更加深远、更加宽阔。因此,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对教育功能、教育目的认识上的一次深化。教育除了有文化功能以外,还有经济的功能、政治的功能、育人的功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转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制订措施、规划,认真抓好这项工作。教育科研部门要把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重大的科研课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果。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是两种不同的办学方针。“应试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升学,面向升学,它对受教育者主要进行升学教育,其核心是一种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的对象有局限性,只面向一部分学生,对升学有望的学生格外照顾,对差生歧视甚至排斥;第二、“应试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片面的,重智轻德体美劳等,智育也只重视应考知识和本领,实际上也是被扭曲了的智育,对实践和能力不重视;第三、采取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来教学,如加课等,使学生不堪重负。

素质教育则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公民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所有学校,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文化知识,素质也不是单纯的文化素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及良好的习惯等,基础教育应教育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健体,如何生活,怎样审美,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应试教育”在历史上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应试教育”也有素质教育的成分,素质教育也不排除考试和选拔。一个学校可能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可能有素质教育的因素,不要简单地贴标签。

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如何实现转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

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现在,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有着广阔的市场。对人才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目前,中小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绝大多数是当“家”,而愿当农民、工人的却极少。另外,我们太重视学历。公务员、职务、职称都与学历挂钩。当然学历值得重视,它同能力有关系,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应是有学历论,不唯学历论,重在真才实学。什么叫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写得很清楚,人才首先是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熟练的劳动者,这是我国人才的主体;其次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类技术人员;第三类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类管理人员。此外,在英才、天才教育的宣传上,也存在问题。据国外统计,天才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千分之二三,使这些超常儿童得到健康成长是需要的,搞点实验研究是可行的,但我们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不要过分地把过多的精力和宣传舆论放在千分之二三身上。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我国教育方针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同志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来的;第二个阶段是《纲要》的表述;第三个阶段是《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即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包括三个含义,一是教育的目的或者是办学的宗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得很清楚,首先是社会主义,其次既要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也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二是培养目标,这也是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方针的提法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如何培养的问题,教育方针的提法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点要从广义上理解,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教育要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课内教育同课外教育紧密结合。在国家教委为江泽民同志起草的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中,江泽民同志加了很大一段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他提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措施,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所以,对教育方针必须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贯彻。

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一致的,只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能够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一点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目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还不少,与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还不相适应。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求偏多、偏深,学生负担过重。重知识的传授,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缺乏生动活泼,太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国外如英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科教学中课堂教学同实验教学的课时比是1:1,而我国教学大纲中规定,理、化、生课堂教学同实验教学的课时比是8:2,实际上实验教学还达不到,原因就在于高考不考,当然同设备条件也有关系。德国也同样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德意志民族历来崇尚工艺,对学生操作训练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就训练了学生严格的作风,保证了产品质量。据德国教育部门介绍,吸收知识,用耳朵听,只能吸收30—40%;用眼睛看,可以吸收60—70%;自己动手做,可以吸收80—90%。在教材编写上,我们的教材知识是严密的、系统的,国外教材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知识体系是割裂的,他们主要是通过知识传授来教方法,这一点很重要。《教育法》提出了一个新观念,即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企图在学校阶段把一生中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教学主要是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不断充实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及创造精神、主人翁感情,这些都不是靠题海战术所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研究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问题,迫在眉睫。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也应进行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手段也随之而变,中小学普遍引入了电化教育、语音教育、计算机教育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已有21万台,预计到本世纪末将增至80—100万台,然而,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总的来说利用率不高,流于形式,或编制一些简单的程序,而国外计算机则主要用于辅助教学。现在新知识增长速度很快,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不断减少,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出路之一。

四、改革升学考试制度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小学就近入学;在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区,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这项改革实行了10年,多数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是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因此,这个方向一定要坚持,目前有些地方想退回去,这是不可取的。很多国家的小学不考试,目的是保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孩子过早地经历失败,使他们充满自信心。

中考、高考也要进行改革。考试指挥棒不改,实现素质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中考、高考属于选拔考试,一方面,它要有利于上一级学校选拔新生,而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下一级学校的教育教学,考试必须服从于这个目的。而现在高考、中考试卷偏难,这就必然把中学的教学拔高了。当然,高考、中考改革比较困难,但是再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

五、建立科学的评估办法和体系

目前,评价学校和教师往往是以升学率和考分为标准。升学率是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光凭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和教师是不全面的,因为升学率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有关,更与生源有关。我们评价一所学校,主要看学校是否全面贯针教育方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看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应研究这个评价体系,指导学校办学。

六、进行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的改革

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三级分流。在高中要采取各种模式办学,为孩子们成长铺设更多的道路,由过去的高考、中考的“独木桥”变成多架桥。

总之,我认为,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应做好上述6个方面的工作。当前一些中小学校长认为转轨非常困难,有畏难情绪,但经验表明,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是做不到的,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全面执行教学计划,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措施。教学计划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认真地执行会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地发展。但是,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往往是对考试科目比较重视,非考试科目则不重视,重高中轻初中,重毕业班轻非毕业班,不重视实践课和活动课等。

几年来,各地在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比较突出的是湖南汨罗县,他们坚持了12年,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县437所中小学都办得很好。小学的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02%;初中入学率为98.5%,辍学率为0.57%,这是非常先进的。他们的做法是,首先加强德育,德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学生的犯罪率几乎是零,全县所有学校门窗全年保持完整,这很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其次,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进行了教学改革,音、体、美、劳开课率为100%,县里制订了100项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由学校选择。所有的实验开出率为100%,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搞得轰轰烈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不断提高,中考、高考成绩在湖南省名列前茅。

因此,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会上的讲话的第三部分摘编的)

标签:;  

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