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当前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城市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风景园林规划的过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论,能够建设新型城市,同时也能够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引言
早在2012年提出“海绵城市”的设想以来,人们对该项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理念提出后所建设的城市,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自然灾害功能,同时还具备较强的储水、净水以及吸水功能,能够最大程度上将废水、雨水等进行科学的循环储存与利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的发生,所以将海绵城市理论纳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概念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新颖的理论,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在运用此理论时,使城市具有类似于海绵的性质。同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或者环境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时,能对环境进行精确判断。此外,在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会发生许多自然问题,如沙尘暴,而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引下,治理人员的治理水平便会逐渐提高。首先,在运用海绵理论的过程中,此理论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同时,在工作人员不断建设的过程中,将使城市建设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其次,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便能使城市与海绵理论联系在一起,且在运用正确措施的情况下,使城市处于较快的发展趋势中,进而对城市的建设力度便逐渐加大。在此基础上,城市不透水面积便处于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中,并能减少对水源环境的破坏。最后,其对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建设功能,以前在人类运用传统手段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未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现今,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修复功能,在运用海绵理论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对城市环境具有精确的了解,从而在发挥海绵城市功能的前提下,促使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1.2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核心功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也是其目的。建设海绵城市,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宜居性等。首先,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基于两者之间的矛盾,直接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同时,城市空气质量差,交通、城建、施工等造成的扬尘天气多发,严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发挥并扩展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利于创建宜居性的城市。其次,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在应对洪涝灾害时,往往具备一定的“度”。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提升城市的自我防御能力。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城市的海绵体就会形成防御、截留、吸收等综合能力,这无疑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性。此外,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城市海绵体,能够实现对雨水的循环利用,能够将多余的雨水进行有效截留。同时,城市海绵体对于城市温度、环境的调节,本身能够缓解人们对空调的依赖,这有助于节能型城市的构建。最后,建设海绵城市,在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营造新的生态体系,能够全面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与和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园林道路规划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道路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同时道路规划也是占地面积较大的规划内容。传统的风景园林道路规划,仅仅注重人与自然的贴近性,仅仅注重道路规划的美观性,忽略了道路规划的生态保护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的作用下,道路规划应该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结合实际风景园林的建设方案来科学规划。一方面,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减少道路对绿地的占用,将传统的直线型道路规划,调整并改变为曲线或者环状设计。同时,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规避传统的密实铺路法,积极采用间隔性的铺路法。比如两块地砖之间间隔10cm的空隙,以有助于雨水的下渗,发挥道路吸收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中,一般人们喜好运用整齐划一、具有乘凉功能的高大树木来营造“曲径通幽处”的氛围,这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但它吸收雨水的能力有限。因此,应用海绵城市的理论,应该在道路两侧设计大面积的低矮绿化植被,并保证这些植被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它的生态环境局地效应。此外,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对于道路铺砖材料的筛选也应该慎之又慎。传统的石材、板材等吸收雨水的能力非常有限,渗透性能不佳,不符合海绵城市的科学理论。因此,为提升道路自身的渗水能力,应该在价格合适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渗透性好的材料。
2.2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海绵设计方案对园林水景规划具有重要作用,以往人们在设计规划时,对水池池壁透水性缺少重视,导致水资源被大量浪费,使城市水资源出现短缺的局面。在此情况下,相应人员需要制定一套解决方案,从而缓解水资源问题,有效促进城市化发展。在不断规划风景园林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园林规划水景设计方案,规划人员需到水景园林场地进行实地勘察,分析降水量等条件,根据数据结果对低洼地条件进行设计,进而完成设计的规划目标。其次,应使水岸与水底具有一定程度的渗漏功能,且在了解雨水数据信息的情况下,构建人工生态湿地,使园林实现水景净化功能。
2.3园林建筑规划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论,还应该注重建筑物的科学规划和利用。建筑物对于雨水的渗透能力也是比较优良的。传统的园林建筑规划,过分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特别是屋顶,采用抗渗性能优良的材料,来减少屋顶渗透问题,这与海绵城市理论是相悖的。因此,在园林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基于海绵城市的科学理论,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方面,在园林建筑物的规划建设中,可以建设一定的排水渠,并将雨水引入园林的水景或者直接引入绿化植被中,以有效实现雨水的利用和积蓄。
2.4园林绿地的规划
应用海绵城市的理论,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着重处理园林绿地的规划。园林绿地的规划,要注重自然规律和人工作业的充分融合,在实际的绿地规划中,要减少对自然地形的破坏和修整,而是充分基于地形地势的自然条件,合理配置不同密度、不同高度的绿植。同时,基于对不同绿植根部的深入研究,来精准进行蓄水池位置的选择。
结语
总之,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推进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有机融合。所以每一名设计师与规划师都需要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时,通过高度重视风景园林规划中的细节来做出综合考虑,以此来将海绵城市理论高效融入到整体风景园林规划中,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节能的生活空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3).
[2]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6).
[3]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2017(16).
论文作者:张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理论论文; 道路论文; 雨水论文; 风景论文; 园林规划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