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贵州思南 565100)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指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是颅内动脉瘤。据相关资料显示,约25%的患者会在初次出血后的2周内出现再次出血,病死率大大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针对该疾病,临床多采用开颅瘤夹闭手术治疗,但该手术创伤性大、并发症多,对手术医师及其团队要求高,导致部分患者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随着介入手术的开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探讨该方法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8例患者实施该方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05月我院收治的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诊断,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排除凝血系统异常、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其他内科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对照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2.32±2.36)岁;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2例,Ⅴ级2例。观察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1.98±2.45)岁;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2例,Ⅴ级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方式治疗,给予一定量的蛇毒血凝酶行静脉滴注,后酌情给予浓度为20%的甘露醇脱水,静脉泵入尼莫同,以缓解或消除脑血管痉挛症状。
观察组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方法如下:行常规CT检查,明确患者蛛网膜下腔情况,后给予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详细检测患者颅内是否有动脉瘤,最后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准确判定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状、相关组织关系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手术开始前常规给予患者钙离子拮抗剂,并对动脉瘤进行定位,后给予可脱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使用微导管超选进入患者的动脉瘤内,并采用弹簧圈进行栓塞,部分宽颈动脉瘤予以支架辅助,术后常规予以腰椎穿刺行脑脊液置换、继续静脉泵入尼莫同等对症支持。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预后等情况。临床总有效率=(轻微显影例数+完全闭塞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17例,死亡2例(11.76%),瘫痪3例(17.65%),轻微显影12例(70.59%),完全闭塞0例(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观察组18例,死亡0例(0),瘫痪0例(0),轻微显影2例(11.11%),完全闭塞16例(88.8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对照组17例,无复发1例(5.89%),反复头痛2例(11.76%),合并脑积血2例(11.76%),复发4例(23.53%),死亡或再出血8例(47.06%);观察组18例,无复发17例(94.44%),反复头痛1例(5.56%);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畏光、视盘水肿等,随着CT检查的普及及CTA、DSA的筛查,该病发生率也逐年上升。该病易出现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临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2-3]。内科治疗主要是依据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时间长,药效慢,再出血率比较高。手术治疗虽见效快,但对于患者创伤性大,病死率比较高,尤其是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者高龄患者不太适用[4]。近年来,介入治疗逐渐应用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其治疗机制为阻断闭塞动脉瘤与正常血流之间的通道,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其中手术过程中采用的可脱微弹簧圈的柔软性较强,对患者瘤腔的堵塞性较好,从而有效闭塞患者的动脉瘤,并维持载瘤动脉的通畅,有效避免了外科手术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临床效果显著。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时,对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应当在明确病变的基础之上尽早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干预,以降低预后风险[5]。本文以我院收治的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该介入手术治疗,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琦,尹忠民,闻华,王磊,杨志鸣.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08):111-112.
[2]Jonathan A.Edlow,Anthony Figaji,Owen Samuels. Emergency Neurological Life Support: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critical Care,2015,Vol.23 (2),103-109.
[3]S. Walte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ing[J].Der Radiologe. 2011,51(2),97-99.
[4]马强,苗锋,张淇,李辉,王斌,康东,周勤仁.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6):96-97.
[5]呼铁民,韩凤伟,王维兴,马志君,张继伟,田甜,于淼,王昆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02):151-155.
论文作者:刘廷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动脉瘤论文; 蛛网膜论文; 患者论文; 栓塞论文; 颅内论文; 对照组论文; 闭塞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