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综述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综述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2年春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以后,理论界把它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观点,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看法的交锋。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关的几个概念

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首先要弄清与它们相关的一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此,一些论者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去理解。

1、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2、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3、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经过社会主义运动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而社会主义本质,是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上讲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从不同层次去研究它。

这些层次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原理,等等。有些论者对上述概念分别作了界定,在提法上虽有差异,但基本看法比较一致。所谓“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固有属性和内在要求,它涵盖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概念中最深刻、最稳定的东西,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层次、最深层次的理论概括;所谓“制度”,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途径和方式,它表现为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形态结构;所谓“特征”,是指在本质和制度层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区别;所谓“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一类国家的特殊存在方式,它表现为比较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结构;所谓“特色”,是指某一类社会主义模式,在某一个国家的个别存在的方式;所谓“原理”,主要是对本质和制度以及在本质、制度、模式、特色的相互关系上所作的理论概括。

(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模式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不少论者针对长期以来人们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模式相混淆的问题,着重论述了三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本质与特征处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本质作为事物的主体和全部,高于特征、决定特征,是比特征更深刻、更集中、更抽象的理性概括,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特征作为事物本质在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它的存在与变化归根到底是从属于本质的,为本质服务的,具有变动性(相对于本质)的特点;社会主义模式(体制)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因国情不同、因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三者的关系犹如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本质”在最里边,“特征”在其次,“模式”在最外面。

此外,也有的论者认为,“特征”一旦被抽象出来,与“本质”很难完全区分开来,所以仍然沿用“本质特征”的提法。有的论者还把社会主义特征分为“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一般特征”三个层次,认为“本质特征”是最高层次。有的论者不涉及“特征”概念,而是对本质进行分层次,如把“本质”分成共性本质与个性本质、基础性本质与目的性本质、动力结构性本质与发展阶段性本质,等等。

有的论者则明确指出:“本质特征”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容易把本质混同于特征,或用特征掩盖、抹杀本质,这是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不够清醒、在实践中屡遭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关于马恩是否概括过社会主义本质

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马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的新社会有过许多论述,但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也没有明确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是认为马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但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这个本质特征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三是认为马恩主要是描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基本特征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些特征主要包括:在过渡时期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公有制)、“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资料”(按劳分配)、“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节”(计划经济);在共产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给人以有益的启示。由于受历史的局限,他们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未能完全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

有的论者分析了马恩较多的描述社会主义的特征而未能明确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当时马恩还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弄清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其次,马恩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主要任务是考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即主要是批判旧世界。但是,他们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对未来的新社会的特征作了许多科学的预测和描述。这种预测和描述较多集中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四是认为马恩对社会主义本质有过精辟的概括。马克思在谈到未来社会时曾经指出: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恩全集》第19卷,第130页)在这里,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是人的最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而人的最全面发展则是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根本目的。“两个发展”紧密相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的论者则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共产主义的目标。

有的论者指出,马恩在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和策略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他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私有制”,与此相适应,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公有制”,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同社会化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关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许多论者围绕如何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了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本质论”的基本点

1、多数论者主张“三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正是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高度统一。第二个基本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剥削”和“两极分化”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不可避免的共同弊病。邓小平强调“二消”,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其它私有制社会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三个基本点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根本目的、最终目标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也不是任何富裕都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集中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不少论者认为,“三个基本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目的,“二消”是实现目的的条件。没有基础,就不会有 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讲目的,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要实现目的,光有基础不行,还必须以“二消”为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2、不少论者主张“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个基本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们认为:前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后者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前面是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后面是讲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前者是根本任务,后者是根本目的;前者是生产力目标,后者是价值目标;前者是要实现最高的效率,后者是要实现最大的公平。这是邓小平从生产方式,即从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新视角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

3、有的论者主张“一个基本点”,其中又有三种不同看法。

一是有的论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由是: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保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阶级,消灭三大差别,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充足的条件。正因为这样,邓小平才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中心任务,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首要标准。也有论者不同意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其理由是:生产力只是社会有机体的量的规定性,是各个“社会共同的要求,应该把判断社会进步的尺度(生产力)与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生产关系)区分开来。

二是有的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理由是: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目的与途径的统一,途径是为目的服务的,目的是最本质的东西,它把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社会区分开来。

三是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即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关于“本质论”的抽象特征

有的文章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自身质的规定性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制度质的区别性的统一。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他独特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抽象,有三个显著特征。

1、“动态抽象”特征。有的论者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横向对事物的基本型态作抽象概括,即“静态抽象法”;另一种是从纵向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作抽象概括,即“动态抽象法”。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抽象概括带有鲜明的动态抽象特征。他用“五个动宾结构句子”和“最终实现”这一字眼,把动态抽象的成果“凝固”了下来。

2、“经验升华”特征。持此论者指出,邓小平同志概括的“本质论”,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是相通的,但它并非这种构想的逻辑演绎,而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教训,尤其是我国建国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提炼、蒸发的结果。

3、“大时空抽象”特征。持此看法者指出,身为大国大党领导人和大战略家、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思考谋划国事的重要基点。他在抽象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时,必然要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长河中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从全球范围两种社会制度的现实比较分析中抽象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具有鲜明的大时空抽象的特征。

(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不少论者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原理,主张把“过程论”的思想方法作为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作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实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目前我国社会已经体现了本质的基本要求,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对此应该坚信不疑。

2、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来看,凡是有利于体现本质的各种政策、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和需要的。

4、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措辞的逻辑性、严密性来看,邓小平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首先讲“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然后讲“消灭”与“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最后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结尾,这一表述本身已经说明,社会主义本质既有“最终达到”,也必然有“初步达到”和“基本达到”,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四)关于公有制是否是社会主义本质

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从马恩开始一直讲下来的。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中邓小平没有把它概括进去,应当如何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有的论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是国家所有制,而这种形式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就有了,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原始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所以,不能用公有制来界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等于社会主义。

2、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本来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新论断”没有包括公有制不是一时的遗漏和疏忽,而是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表现。公有制相对于“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来说,只具有前提条件和方法手段的意义,它本身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实现形式。新论断不提公有制,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性。

3、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题中应有之义。有的论者指出,邓小平强调公有制是众所周知的。他是在首先肯定了公有制的基础上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邓小平同志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前提就是在我国已经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谈的,没有公有制就不可能真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

4、没有突出公有制与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点有关。有的论者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其它非社会忠骞有制的多种经济成份存在。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不能仅局限于说明其初级阶段,而应涵盖社会主义的所有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的最终要求讲,当然要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但强调这一点又不符合初级阶段的政策。这给表述带来了困难,所有采用了避开的办法。

5、有人把新论断中没有提公有制等同于否定公有制,这是对社会主义局事的曲解。有的论者指出,新论断中没有提公有制与不提计划经济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没提公有制不等于它不重要。现在有人因新论断中没提公有制就认为可以放手搞私有化了;借小平同志说的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进而谬推出公有制是软道理,认为没有公有制同样可以发展生产力,这是任意曲解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我们要防止有人用“理论蚕食”的手法,逐步否定公有制。

(五)关于“本质论”的意义

许多论者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重大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这是一个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科学论断。正象任何一个定义都不可能把一个复杂事物概括无遗一样,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只能是突出其中最根本的能够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财富,又创造性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解决了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一大难题,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这一新论断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刻变革。它突破、纠正和否定了许多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它对激励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为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这就使社会主义本质论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内核”,成为社会主义自身改革的“目标导向”,成为政策选择和制度定型的“内在依据”。

4、这一新论断对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必将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论断使人们明确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什么;保证了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地位;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途径的关系;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综述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