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教学实例分析_教师评价论文

对一堂高中历史课课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例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很多教师希望看到示范性的课例定量分析,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为对课例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文章还很少见。笔者对兰州市第十四学校唐劲老师的一堂世界近现代史(上)高二历史课“美国内战”课的录像资料进行了定量分析(此课是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与合作式、探究性教学整合的示范性课例,曾在兰州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定量分析手段主要为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序列(时序列)分析、弗兰德斯互动分析。

一、教学过程时序列分析

1.主要教学过程描述(见表1)

表1

课程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描述

00∶25-02∶12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陈述

02∶12-03∶40 美国的领土扩张动画演示

03∶40-07∶16 美国的西进运动图片展示、引导提问

07∶16-12∶15 美国内战的原因小组讨论

12∶15-19∶45 美国内战的原因小组陈述与辩论总结

19∶45-24∶00 内战前的南北比较,北 提问与录像

强南弱

24∶00-25∶54 初期南胜北败的原因提问、分析

25∶54-26∶30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 内容展示

隶宣言》

26∶30-29∶30 美国内战的胜利图片展示

29∶30-34∶32 独立战争与南北内战的 小组讨论

比较

美国两次战争在背景、

34∶32-37∶32 性质、作用和结果等方 教师提问,总结

面的异同点

37∶32-41∶50 学习本课的体会与启示 小组讨论与回答

41∶50-42∶30 思考题:我国的台湾问 在《回家》轻音乐声

题该如何解决 中下课

2.教学过程分析

(1)从教学过程时序列描述可看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媒体使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率为42.5%,其中运用计算机进行动态课件演示占13%,展示图片和例题等内容占24.5%;班级小组讨论与总结时间占总时间的比率为48.5%。即教师采用使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开发的教学软件支持教学,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支持探究性学习,可见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支持的讲授与探究性学习模式。

(2)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3个探究性小课题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学生积极思考,得出解决方案共用时11分26秒,约占总时间的25.5%;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讨论互相交流解决方案,最后达成共识得出三种较好的结论共用时10分36秒,约占总时间的23%。体现出教师能从学生的主体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意识,同时从录像上观察到这一环节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学习活动所占时间约为26分钟,占课堂总时间的 57.7%。说明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的行为比重很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

1.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简介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L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Ned Fland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结构性的、定量的课堂行为分析技术。该系统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主要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将课堂的言语活动分成十个种类,如表2所示。(2)观察和记录编码。观察和记录编码时,弗兰德斯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每隔三秒钟研究者依照分类表记录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种类的相应编码,记在相应的表格中。(3)对得到的数字进行数学处理。采用的数学处理方法包括矩阵分析或曲线分析。

表2 弗兰德斯互动分类分析系统的类别

分 类 编码内 容

1 表达情感

2 鼓励表扬

间接影响 3 采纳意见

教师语言4 提问

5 讲授

直接影响 6 指令

7 批评

8 学生反应

学生语言9 学生主动讲话

沉 默 10无有效语言

2.弗兰德斯互动分析

本节课片长45分钟,采用3秒的间隔抽样,得到的矩阵图如图1,编码时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课堂行为作如下具体界定:

附图

图1 斯兰德斯互动分析矩阵图

矩阵中1~3行与1~3列相交的区域(浅灰色)是积极整合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气氛融洽,是一种积极整合的表现。矩阵中7~8行与6~7列相交的区域 (深灰色)是缺陷格,如果在这个区域里记录次数密集,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上有隔阂,是课堂上应注意避免的缺陷。从图1可看出,落在积极整合格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8%,而缺陷格为0,可见该课中教师与学生情感气氛比较融洽。

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多种行为,记录下所有的行为;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都参与活动,积极发言,互相讨论,这些都记作“学生主动讲话”;

学生计算问题时的沉默记作“学生反应”;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没有语言行为的情况,记作“教师讲授”。

(1)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气氛

(2)课堂结构

该课中教师语言比率(1~7列次数/总次数)为51.9%,学生语言比率(8~9列次数/总次数)为48.0%,教师的语言行为占较大比重;无效语言比率(第10列次数/总次数)为0.56%,说明课堂教学利用率非常高;教师提问比率(第4列次数/总次数)为9.1%,可看出学生的参与率极高。

(3)教师倾向

盖奇(NateGage)在《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一书中指出,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的效果与年级有关。在中学阶段,间接教学比直接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的发展。该课间接教学与直接教学的比值(1~4列次数/5~7列次数)为63.7%,较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比率(2~3列次数/6~7列次数)为297%上也可看出,该课教师对学生的讲话以接纳、鼓励为主,从而使整堂课的气氛比较宽松,进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对本课例的定性分析

笔者对本课例的教学录像进行分析看出,总体上说,授课教师对本课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准备,教学过程流畅,资料充分,内容翔实,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互动良好,知识要点把握精准,思维开拓,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优势,达到了本次教学的目标。为了更为准确地对本次课例进行评定,笔者采用施良方教授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定记录表》(表3)和陈瑶教授的《课堂教学评议表》(表4)进行定性分析。

表3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定记录表①

评价维度 评价项目

评价等第

优 良 一般 差

目标明确具体 √

教学目标目标全面适当 √

(0.15) 让学生知道目标√

内容正确思想性√

教学内容知识点落实√

(0.2) 联系学生经验 √

程序与 步骤清楚活动转换 √

方法

教学管理方法把握 √

(0.3) 全程以目标为定向 √

语言板书教态 √

教师素养真诚热情民主 √

(0.15) 视听技术应用 √

目标达成程度 √

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时间 √

(0.2) 问题行为多少 √

优 良

一般 差

总体印象 √

评价陈述 略(文后分析)

学校:兰州14中 年级:高二 班级:文科班 学科:历史

时间:2004年9月22日上午第3节 执教者:唐劲

评价人:薛小明

表4 课堂教学评议表②

评价等级

因素 1

2

3

4

5

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程度 √

学习实际水平与目标是否一致√

学习量适应程度√

学生 学习情绪稳定性√

学习自信心√

学习注意力√

教学能力 √

控制课堂水平 √

教师 个人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态度行为√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动机 √

举例说明 √

方法 概括归纳结论的程度√

布置作业和按时下课√

学校:兰州14中 年级:高二 班级:文科班 学科:历史

时间:2004年9月22日上午第3节 执教者:唐劲

评价人:薛小明

授课教师在本次教学中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采用了接纳、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在该课中,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语言比率为297%),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但伴随着对学生所述结论(问题)给予评价的同时,这种鼓励在个别时段又表现出教师的随意赠予和漫不经心。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讨论式的合作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本课中,教师为了体现合作性特点,前后共组织了3次小组讨论,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给出解决方案、交流方案到得出最终结果共用时16分17秒,在时间安排上显然比较仓促,学生难以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究。

第三,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最终应达到一种和谐,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育信息的传递工具。本课例在课件素材的选取上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但同时也稍显花哨,反而冲淡了课程重点中的知识点。比如在比较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南北双方各自的实力时,教师播放了一段录像《飘》,正面效果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南北双方对交战的态度,但负面效应是易使学生思想分散,一时难以集中于当前问题。

四、对本课例教学方式的思考

1.对于课堂中教师的鼓励评价的思考

一般来讲,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但过分依赖外在的权威评价,靠频繁的强化来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却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内在动机,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最终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发展的能力。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较为全面和客观,要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内在动机,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扬,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2.对于课堂中小组讨论形式的思考

在本课例中,能最大限度体现合作特点的教学形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这种合作式小组讨论正在演变为“为讨论而讨论”,出现了探究式讨论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有讨论值得肯定,讨论太多则过犹不及。讨论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讨论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讨论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笔者认为,课堂小组讨论应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讨论来巩固、运用和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3.对于课堂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思考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极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历史教学,但在本质上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历史教学服务,不能以教学手段代替教学目的、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盲目、过度使用,会导致多媒体运用的浅表化、低幼化。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交流,会侵占学生想像的空间,减少学生主体思维的主动性,从而背离历史教学的目标。

注释:

①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②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标签:;  ;  ;  ;  

高中历史课教学实例分析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