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绩效评估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评估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绩效评估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美、日、德等一些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分别制订了一系列国家科学技术绩效评估的政策、标准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增强本国的科学技术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自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从政府到科技界也非常重视科技经费的投入和绩效评估。国家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政策、规定和评价方法,科技界及科研机构(包括大学)也进行了尝试。由于科技绩效评估特别是科研效绩评估涉及范围广、层面多、学科特点和发展程度不一致,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实践期。科研绩效评估与自然科学中的其他研究工作一样,因素繁多,需要认识其中的辩证规律。本文拟就科研评估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在科研绩效评估方面的尝试。
1 科研绩效评估需研究的几个辩证关系:
●评估的目标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参与科研活动不仅限于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人员自己,几乎社会各个方面如政府、企业、商人、个人等都参与科研活动,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必须考虑不同需求,也就是目标不一样。对国家而言,进行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预想目标间的差距,并以此为依据去修订政策,改进决策,将政府有限资金尽可能集中于可行的重点研究领域;改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立更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造能力的环境,培养创造性人才;及时宣传好的成果增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了解,使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对科研的投资。就一般情况而言,评估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研究人员)交换意见,搞活研究,有效地推进科研工作。
●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所谓内部评估是指某个研究机构自己内部的研究人员进行评估;外部评估是某个研究机构邀请本机构以外包括国外的同行来对其进行评估。从发展趋势看,国外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外部评估的方式,而且逐步增加非本国研究人员的比例。
我国目前对研究机构(包括研究人员)的评估,已逐步加强采用外部评估的方法。由于受经费、体制、语言等方面的限制,外部评估人员多为国内同行,这就对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产生了影响。因为大家是“同行”,是熟人,而且今天你评我,明天我就要评你,难免“手下留情”。
国外人员评议也有新的问题,主要是防止学派之争,一个成果符合某学派观点的他便容易支持,不符合的则保留甚至反对。特别对于富于创新的成果,往往更容易夹杂各种偏见,防碍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此,在进行评估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结合多种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力求更加客观公正。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主要是指“同行评议”,也就是请该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评估原则、目标进行评议。优点是能对被评估对象做出可信的评价或预测,前提是同行评议必须是高质量的。否则,难以克服同行“老朋友”相互关照的问题。
定量评估方法主要有文献计量法和经济计量法。科研评估中常用文献计量法即人们常用出版物、专利、引文等科研绩效指标进行评估。如我国现在常用的SCI、EI收录文章数目等。 定量评估方法的优点是有一个比较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但科学界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用发表的文章数量(包括部分引用)这样的指标能否客观、科学地衡量一个科研人员的贡献和水平。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往往一些极富创新意义的工作长期不能被人理解而遭受冷遇甚至被排斥。如何鉴别这些工作的真伪,并对那些真有前景的工作,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及时的支持,这或许就是“伯乐”精神。
●前期评估、中间评估与后期评估
前期评估是指研究项目立项时对其科学意义、研究目标、研究路线、经费预算、人员组成等进行评估,以遴选优秀项目或改进某些有潜力但不够完善的项目使之形成优秀项目(特别是对重点和重大项目的形成);中间评估是在项目实施期间进行评估,在普遍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好项目,并采取可能措施改善他们的条件,促进这些项目更顺利进行;后期评估是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效果如何进行评估。特别是科研成果的意义,往往在课题结题一段时期后才能看出。因此,后期评估除通过项目结题报告进行外,还有一定时期(三至五年)滞后的成果调查,这一工作十分重要,但往往显得对各方面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搞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等多方面的配合。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有关科研主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前期评估,逐渐克服了过去那种只重视后期评估,忽视前期评估的做法,但仍存在后期评估与前期评估相脱离的现象,未能形成前期评估、中间评估与后期评估有机联系的科学评估体系。
●长期效果与短期效益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对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在科研绩效评估方面尚属起步阶段,还未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难免对科学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目前令人关注的一个倾向是:受评价方法和指标的引导,科学研究人员越来越注重短期效益,选择那些“短、平、快”易出文章的题目,而对涉及到推动科学发展,有关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这类课题往往需要投入较长时间和精力)很少有人问津。本来,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是高新技术的先导,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后盾,是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打破常规的观念不断创新!可以说科学不再有创新之时,就是科学消亡之日。而创新不仅需要长期积累,更需要研究人员要敢于在一些非主流的一时不易取得成果的领域下功夫。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克服上述只顾眼前的倾向,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就难以保证。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成果的鉴定和奖励制度有关。
2 数理科学部加强绩效管理的尝试
(1)绩效管理的目的
●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科学基金使用效率,使资助项目尽快做出开创性成果、出在世界科技论坛上有影响的人才;
●鼓励科技观念创新,鼓励向新领域探索;
●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鼓励实干,提倡严肃、严格、严密的三严作风;
●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和学科政策提供依据。
(2)绩效管理的方式
前期管理
重视新立项目的评审,不但做好新立项目的同行评议、综合评价、学科评审组审议三个环节的工作,而且注重项目的创新性、探索性、交叉性,注意新老项目(即申请者已承担项目的完成情况)的挂钩。把住项目立项关,为日后资助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中期管理
主要对在研项目,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认真阅读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
●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期中检查,实施滚动管理,如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学部、学科认为需要重点了解检查的项目;
●进行实际考查,及时了解资助项目状况,帮助解决资助项目遇到的困难;
●与项目承担单位加强联系,了解、沟通信息,相互配合做好在研项目的管理。
通过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使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绩效管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根本上为基金项目出成果奠定了基础。
后期管理
●对结题项目做好项目总结审核工作,学科主任审查项目总结,定期由学科评审组对结题项目进行评估;
●对结题项目进行验收,请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的进展进行评估,写出书面意见;
●做好结题后的成果调查统计工作,及时推广和宣传各类优秀成果。
激励管理
数理学部设有专门经费,对承担科学基金项目完成得好的项目给予增加经费,以激励资助项目做出更多优秀工作。具体做法是:从前一年度结题项目而当年又提出申请的项目中,挑选出结题项目好而新申请项目评价亦好的项目给予增加经费支持。98年度有39个项目获增加经费,平均每项比其他项目增加6万元。
专项调查和评估
为了对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其取得的成果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弥补对项目结题时评估的不足,使项目结题后取得的后续效果反映出来(如项目执行期内完成的文章,有时只能在项目结束后发表出来,而引用情况更会滞后)。数理学部根据需要,定期进行一些专项调查和评估。
1998年,数理学部对1986年度-1995年度资助项目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普遍调查。调查内容是:获国家级奖,部委(省)二等奖(含)以上及国际奖情况;获国内外专利情况;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包括SCI收录和引用)、完成的中外文专著和国际、 国内学术会议报告情况;人才培养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和45岁以下研究人员情况;学术交流情况包括国际合作,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双边讨论会、国内会议和讲习班。
举行成果报告会
定期举行成果报告会,请优秀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科学基金资助发展起来的优秀研究群体、优势研究领域和优秀科研管理单位介绍情况,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新闻宣传和主管部门同志出席会议,展示成果、总结工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目前,已举行了二次成果报告会。
激励管理、专项调查和评估以及举行成果报告会,是为了减少绩效评估中短期效益行为,增强绩效评估中的长期效果,引导科学研究人员敢于创新,敢于从事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显示其科学价值。
数理科学部在绩效评估中,主要采用外部评估的方法,即对任一科学基金项目,在选择评审专家时,均不请与被评项目负责人属同单位的专家;在定量与定性评估中,主要采用定量为辅,定性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实践中看,这些做法较为符合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3 结束语
如何辩证、科学地处理科研绩效评估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还需从理论和实践中努力。从我国目前状况和从数理科学部的实践看,我国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应主要突出有利于鼓励创新、有利于出高水平成果与人才;有利于攻克重大科学难题;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和竞争力。以往的实践中,我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要完全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尚需不断的探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