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社的特色_文化论文

论出版社的特色_文化论文

出版社特色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出版社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国内外图书出版业,大凡有成就的出版社,都是以其突出的个性、鲜明的特色在图书出版市场独领风骚。特色是出版社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只有创立并保持自己特有的个性,出版社才能以其优秀的图书在广大读者中建立声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众所周知,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是艺术创作中的大忌。古往今来的艺术佳作之所以能光彩夺目、广为流传,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艺术家保持传统、立意创新,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国京剧史上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雍容富丽、程砚秋深沉委婉、荀慧生俏丽清亮、尚小云刚劲洒脱。他们自成一家,各有千秋,以特有的艺术风格享誉京剧舞台,为戏迷们所倾倒。国画大师傅抱石气势宏伟的山水景色与白石老人清新隽永的花鸟虫草,无论在题材还是在画技方面都迥然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格调,使大师们的作品名扬画坛。由此可见,艺术特色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没有个性,艺术将失去其价值。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全国出版社已达500多家,年出书品种超过10万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强手如林,不进则退。出版社唯有孜孜以求,创造出带有自己鲜明个性特点的出版物,创出自己的品牌,建立知名度,才能实现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我国出版史上颇负盛名的生活书店和开明书店,都以自己各具的特色和个性,给中国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书店的创始人韬奋先生说,“人有人格,店有店格。”“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传统个性。”开明书店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赋诗一首,铸于一铜匾之上,全体同人签名于后,以此为志,这就是被后人称道的所谓“开明风”。出版界前辈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我国出版史上极为珍贵的传统特色,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所谓特色,是指出版社独特的风格。它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图书中所表现的选题内容及显示的一种格调和气派,并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是读者对出版社个性的理解和接受。

1.出书选题的特色定位

选题的制订事关出版社的办社方针,是整个出版流程中第一道、也是最主要的一环。选题的失败标志着随后的一切将前功尽弃。因此,有远见的出版社往往把选题的设计作为一项事关前途的战略任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和论证,最后确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首先要对国内同类出版社的实力、优势、特长及出书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其次要分析图书市场的变化,预测市场的发展与走向,认真调查各类图书的覆盖面和读者群。在此基础上出版社才能把握和确定自己的选题方向,重点抓好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和特色的“双效益”选题和“长效”选题。特色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因此出版社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急功近利。要把目光始终瞄准创出自己的品牌,走自己的路,树自己出版社的形象。反之,如果满足于“掠到筐中就是菜”,等作者送书稿上门,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中站稳脚跟的。

在我国出版界独树一帜的三联书店,他们出版的书籍有较长的生命力,体现出较高的文化价值,其学术图书独创意识强,个性鲜明。虽然近年来整个学术书的发行不景气,但他们丝毫不气馁、不退缩。终于自1995年10月起学术著作销路渐旺,行情看涨。三联书店的特色体现了这家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对生活的感受和对出版事业的理解和不懈的追求。三联书店的老总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是爱思想的,人们暂时会被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所迷惑,但终究会醒悟的,因为俗文化本身是令人厌烦的,时间久了,人们会觉得腻了,人总是要吃好东西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以其“鉴赏辞典”系列享誉全国,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出版精美、豪华的“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丛书闻名出版界。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出版社,无不注重通过有特色的出版物塑造自己的形象。如英国的“剑桥”以出版教材、学术著作为主,“牛津”则以出版大词典和工具书闻名;法国巴黎大学出版社以出版世界文学名著和科学家专著而享誉世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则以出版专业教材和科技图书而蜚声世界出版界。国内外有成就的出版社,都是以特有的选题范围与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傲然屹立于书林。

使人颇感忧虑的是当前图书市场上出现的选题重复和出书品种重复的现象。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影响下,不少出版社一窝蜂地竞相出版各种热门书。前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有关的选题竟达200种以上。散文、随笔近年走俏图书市场,于是各出版社纷纷卷入“散文随笔大战”,其中相当部分的选题,创意性的少,有特色的少,二手甚至三手编造的图书充斥市场。大家都搞“短平快”,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图书产品的积压。三毛、张爱玲的遽然谢世,形成了奇异的“三毛、张爱玲”出版现象,大陆出版界在短短两个月内出版了近50种关于三毛自杀之谜的书,而各种版本的股票类图书、有关领袖人物的图书更是风靡市场,不可胜数。如此种种,使图书的生产和出版陷入极大的盲目性。这种重模仿、轻创造,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转,今天哪个热门炒哪个,明天又掉转方向,出版的书五花八门,成不了体系,更谈不上有特色了。

2.图书表现方式的与众不同

图书的外在表现手段主要包括图书的装帧设计。一本好的图书,除了其深刻、有价值的内容外,还必须有一帧引人注目、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封面设计。富有魅力的封面设计,是读者了解图书的“窗口”,是读者与图书艺术之间的一种美感的交流。新颖独到的封面设计能在众多的书籍中一下跃入读者的眼帘,使读者情不自禁地驻足留步,拿到手后感到赏心悦目,爱不释手。这样,图书借助于封面的魅力,引起了读者购买和阅读的愿望。

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先生也是我国现代装帧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他身体力行为自己的著作《呐喊》和《坟》设计了封面。一些知名文人闻一多先生、画家丰子恺、钱君匋等积极从事和参与了图书装帧设计,他们给后人留下一批新颖、独到的图书装帧设计的精品。

三联书店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独具一格,形成了典雅、洁净、含蓄的风格,如《傅雷家书》,洁白的封面上,一支十八世纪的简洁的羽毛笔衬托着蓝色的书名。打开封面,封里是密密麻麻的傅雷家书手迹,使这本书显示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和典雅、含蓄的风格。再如国家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图书,虽然色彩并不复杂,但素净、简洁的封面设计却体现了他们一直在追求一种以恢宏大气为创作风格的艺术境界。最近一些新型的理论出版物如《画说哲学》、《画说资本论》,用浅显的文字配合简单明了的插图来解释深奥的理论问题,已引起出版界和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并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出版热点。这种装帧方式可使学术思想走出“象牙塔”去启蒙大众,这一特色为理论著作通俗化提供了有效途径。不少出版社在出版系列丛书时还通过统一的或风格一致的封面设计体现图书的特色,使读者对出版社的特色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版社只有把出版每一本书都看作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力求达到完美的境地,才能使图书在体现出版社的风格和特色时,产生更大的宣传效应。

3.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

凡是有特色的出版社都会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在我国出版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开明书店,在几十年中,始终将出版中学生课外读物和中学课本作为出书的主要方针。也就是说,开明出版的书籍,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开明书店当年所出的这些青少年读物,至今仍在老一辈读者,特别是在那些有成就的文艺界、科技界前辈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三联书店始终认定以中等以上知识分子为自己主要的服务对象,他们把尽可能多的知名学者以及青年中有真知灼见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坚持高品位的出版方针,坚持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三联书店领导坚信,“好书,有永久价值的书,不断会有人买,严肃读物最终是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我们会赢得读者。”有了这种执着的信念和追求,才能在读者中树立出版社的形象,不断扩大读者队伍,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路。

我国大学出版社虽然起步较晚,却已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出版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大学出版社既具有社会上一般出版社的共同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它是大学所属的出版社,理所当然代表着主办学校的形象,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窗口。大学出版社更有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

1.把学校的综合优势化为图书出版的主要特色

与社会上一般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有着直接可以依托的学科及人才群体优势。这是大学出版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自己出版特色的有利条件。大学出版社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开拓自己的路。

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管理、文、法的综合性大学,其中不少学科和专业在全国具有优势或领先水平。例如同济大学在建筑、规划、结构、路桥等土建专业方面力量雄厚,拥有国内第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人才荟萃,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同济大学与德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联系,德语教学与研究水平在国内领先。同济大学出版社凭借这些有利条件,确定了将土建类图书和德语类图书作为出版重点的方针,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建筑类图书已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如我社出版的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所著的《说园》一书,被叶圣陶先生评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该书在装帧上也极富特色,出版发行后引起很大反响。原以为曲高和寡的学术著作,竟远销七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普遍欢迎。我社出版的《建筑施工》一书,印数达10万册,仍供不应求。《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第一次印刷1万册,在两周内很快售缺。其他如《高层建筑施工手册》、《室内室外局部细部设计与装修系列全书》、《中国桥梁》、《中国建筑四十年》等建筑类图书,有的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的奖,有的成为图书市场的抢手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我校出版社的《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一书,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同志曾亲笔写信给我校,赞扬了这件事。以上图书的作者绝大多数均为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以他们为基础的作者群已经形成,这是学校出版社发扬其特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大学出版社中,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类;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数学类、文艺理论类;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的外语类图书等等,已在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对一些老牌出版社构成了冲击。可见,大学出版社只要真正“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就不仅能在与社会上的出版社相比中显出特色,而且在大学出版社之间也会独具异彩。

要把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图书市场的潜力结合起来,这里的关键是要面向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的覆盖面和读者群,然后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找出与市场相一致的重点学科为突破口,并带动其他高水平著作的出版。只有真正找到自己出版社在图书市场的特色定位,才能达到图书结构整体效益的同步增长。

2.特色离不开规模

有不少出版社凭借大学的优势出了一些好书,却没有形成特色。其原因在于这些出版社的图书选题过于分散,战线拉得太长,整体优势不明显,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达到形成特色所必须具有的规模。要形成特色,必须要有规模。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类图书达500种以上,除了普通教材外,还推出各种系统的软件和应用软件,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规模,满足了社会上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具有明显的特色,以致在读者中形成了“要买计算机书吗?找清华”的共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外语工具书达80余种,覆盖了国内近三分之一的外语工具书市场。金盾出版社出版的科普类生活类图书,也成为图书市场的抢手货,备受读者青睐。规模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其作者群、读者群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大学出版社要有战略眼光,注意长期积累,不可急功近利。通过积累形成规模,有了规模就有了效益和影响,也就有了市场。当高质量高水平的图书形成规模和特色,出版社才能真正形成内部机制的良性循环,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标签:;  ;  ;  

论出版社的特色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